试析徽剧戏曲舞蹈的艺术特色

2018-04-03 05:16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戏曲舞蹈动作

陆 娟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芜湖,241003

徽剧是安徽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它前承目连戏、青阳腔、昆曲、汉代百戏等表演之精华,后启中国京剧表演之精髓,还与中国南北方40多个戏曲剧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自1876年2月7日上海《申报》上第一次出现有关“‘京剧’重老生”的评论之后,“京剧”声名鹊起,此后徽剧的发展日渐凋零,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几成“绝唱”。为拯救这一珍贵剧种,安徽省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大了对徽剧研究的力度。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徽剧的唱腔、历史发展、表演等,对其以“打”为主的戏曲舞蹈及其特点的深入探讨尚且不足。古戏谚“昆山唱、安徽打”,就是说徽剧以丰富的身段表演动作而享有盛名,甚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超越了昆曲艺术。本文拟分析徽剧以“打”为主所构成的“舞”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探讨徽剧戏曲舞蹈的艺术特色。

1 徽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徽剧虽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但在明代以前始有萌芽。据明万历刊刻的《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等曲本中有“徽池滚唱新白”“南北时尚徽池雅调”等只言片语的记载,尚无“徽调”“徽剧”等名称。清乾隆末年,“程长庚亦挟技入都,于是始有‘徽调’”[1]之名。新中国成立前,徽调还被称为徽戏、枞阳腔、安庆梆子、弹腔等[2]。1956年,安徽省政府在合肥成立安徽省徽剧团之后,徽调被正式命名为徽剧。从明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和浙东余姚腔传入徽州地区开始,至其与安徽池州府和太平府(相当于当涂、芜湖、贵池、青阳)当地声腔结合形成“徽池雅调”,直到1956年徽剧正式定名,徽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后,融京腔、秦腔、昆曲、楚调、汉剧等诸多戏曲为一家,最终形成京剧。同时,徽剧和中国南方的诸多剧种,如浙江婺剧、江西赣剧、湖南湘剧、云南滇剧、广东粤剧、广西桂剧、四川川剧、淮剧、黄梅戏等全国40多个戏曲剧种,都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3]。广东有个时期徽班很盛行,徽班不仅把西皮、二簧等唱腔传给广东伶工,还把武戏带了过去,并很快被喜爱武术的广东人接受[4]。徽剧在北京的传播则更为广泛,据《梦华琐薄》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庆和楼、三庆园、亦必徽班为主”[5]349,“嘉庆以还,梨园子弟更多皖人,吴儿渐少”[5]310。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徽戏继而传播到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有华人居住的东南亚、美洲等地。姚旅《露书》卷九《风篇中》载:“琉球国居常所演戏文,则闽子弟为多”。可见,徽剧对中国南、北方戏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远播海外。

徽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曾经如此广泛,然而在京剧形成200多年后的今天,徽剧的发展却进入了一个衰落期,除了在安徽的徽州、江西婺源还有些许遗存,几乎很难再寻觅到正宗徽剧的踪迹,安徽省徽京剧院则是目前全国唯一还在进行徽剧创作的剧院。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少量研究徽剧武打以及与体育相关的文章,其余的则是较多关注徽剧的源流、历史、唱腔等方面,专门探讨徽剧戏曲舞蹈表演方面的文章鲜有见到。

徽剧历来有重武术的传统,尤其是四大徽班之一的和春班,“把子功”为其表演特色,清代张次溪所编撰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梦华琐薄》中载:“和春曰‘把子’。每日亭午,必演《三国》《水浒》诸小说,名中轴子。工技击者各出其技,痀瘘丈人承蜩弄丸,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发扬蹈厉,总干山立,亦何可一日无此?”。因此,有必要对以“打”为主的徽剧戏曲舞蹈进行系统梳理。

2 成就徽剧戏曲舞蹈艺术的影响因素

2.1 古代戏曲对徽剧戏曲舞蹈的影响

王国维先生在定义“戏曲”艺术时说:“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也”。在由“唱、念、做、打”共同构成的戏曲表演手法中,“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戏曲表演艺术的“舞”。因此,在徽剧中,除了舞蹈性较强的身段表演外,大量的武术、翻跌扑滚,乃至杂技、幻术都被纳入舞蹈表演的范围。

徽州地区历来就有重武术、重戏剧演出的传统,加之徽剧的题材大部分以历史英雄为主,因此,徽剧中的舞蹈表演非常具有特点,即阳刚之气突出,英雄气概满场,民俗杂耍皆有,雅俗同台共赏。

在《陶庵梦忆》中生动地记录了明代徽州旌阳戏子搬演目连戏时的盛况:“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6]可见,“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是徽州戏曲表演早已有之的传统。

根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记载,在徽剧中常用的舞蹈动作有移步坐车、跷功、一马双鞍、一百三十二跳(跳加官、跳财神、跳魁星、跳判官、跳八仙、跳大头鬼等)、一身两人(又叫老背少或哑背疯)、纸人功、蛇步蛇形、十五耍(耍髯口、耍帽翅、耍甩发、耍翎子、耍牙、耍伞等)、甩盔、滚灯、踢鞋穿鞋、顶碗、两头跳(鼓鼎小翻、串小翻)、蜻蜓点水、僵尸功、窜桌扑虎、窜圈、滚钉板、锞子(跑马锞子)、台提、爬柱子、十八吊、刀门、飞叉、拉索等[7]377。在徽剧表演中,讲究三分唱功,七分做功,其中的武术、杂技等舞蹈动作种类之繁多,纷呈之精彩,在戏曲表演艺术界绝无仅有。

分析其形成原因,徽剧的发展受到了目连戏(有汉代百戏遗风)、傩戏、昆曲以及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等文化的影响,这在其舞蹈中均有反映。例如,徽剧中的窜圈、十五耍、十三跳与百戏的冲狭(钻刀圈)、舞剑、弄丸等,有诸多相似之处;跳加官、跳财神、跳判官、跳八仙等明显是受到了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而有些跳金刚、跳大头鬼、跳小头鬼则来自佛教的影响;还有跳魁星则反映了徽剧舞蹈曾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2.2 杂耍、武术对徽剧戏曲舞蹈的影响

杂耍、武术类武舞在徽剧中占很大比重。徽剧舞蹈的大体风格是以“打”为主、偏男性、粗犷、阳刚、昭武的,但也不乏柔美、细腻、妩媚的动作;较多杂耍技艺辅以古典身段,承袭了汉代百戏、目连戏、傩戏、民间武术的表演传统,同时又有昆曲等表演艺术的影响。但在徽剧中也很讲究文舞的运用。例如,在徽剧正旦表演中,要求表演者身段表演要朴素、庄重,有一定规范和尺度,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在花旦表演中,要求表演细腻、秀美,动作要美、媚、脆等;在文丑表演中,做功要风趣、滑稽、身段动作漂亮;文小生的动作讲求儒雅潇洒、风流倜傥,并能掌握一定的翎子功等技巧。由此可见,徽剧舞蹈的形成有着十分丰富的根源,体系极为庞杂。

3 徽剧戏曲舞蹈的艺术特点

包括杂技、武术、舞蹈等在内的“做、打”表演在徽剧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其在表演时除了具备戏曲所必须共同具备的程式化、戏剧性以及“打”的特征外,其舞蹈还具有险、奇、巧、美、真等特点。

3.1 徽剧戏曲舞蹈的主要艺术特点

3.1.1 舞蹈动作惊险

动作之“惊险”是徽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就是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能有闪失,否则演员极有可能受重伤甚至丧命。徽剧武舞表演分为平台和高台两种,平台武功有前扑、后翻、旋子、蛮子、劈叉、刀门、火门、火圈、叉腿单提、独腿单提、跑马壳子、飞叉等。其中,刀门是在戏台上放置一张桌子,桌上用刀尖围成一个门的形状,演员打赤脚从中窜过去,极易被刀划伤;火门是用5个火把围成一个圆形的门,表演时也要从中间窜过去,也相当惊险;高台武功就更加惊险了,如《英雄义》中的史文恭扮演者要从三张桌子上翻下来,甚至要翻七张桌子,有的以僵尸状态,俯面或仰面笔直跌下。这就是徽剧表演中的“僵尸功”,它有“面”“背”与“转体”之分。“面僵尸”,即演员从高台上面朝下笔直跌下,快临近地面时,突然朝前窜毛,腹部运气先落地,四武行在其落地反弹之机迅速接住。“背僵尸”,是以面朝上跌下,臂部先落地,腰部发力弹起后,再双肩着地,做此动作时,演员要颈项挺直,以保护后脑不撞击地面。“转体僵尸”是在翻扑动作结束后,突然转体面朝上做僵尸动作,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动作[7]383。歙县烟村渡人程发全,在演《一箭仇》中的史文恭时,双手绑在背后,当小李广花荣一箭射来,从七张高台上以“面僵尸”笔直跌下[8]。可见,这些动作都非常惊险,但也展示了徽剧艺人高超的武艺才能。

徽剧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具备深厚的武术功底,如徽剧《昆仑奴》中的磨勒背着崔生飞过“插翅也飞不进来的”高墙深院,如履平地。再如,原徽州栗里复兴班表演的杂技“盘彩”“盘扦”等。盘扦对演员的技术要求很高,表演时站在一根下大上小的木柱上进行表演,木柱会左右晃动,非常惊险。盘彩表演,则是在戏台上插两根柱子,柱子之间插一根横木,再用布匹在上面扎几个布扣,表演时演员在布扣之间做各种动作,如童子拜观音、大溜、小溜、鳖爬沙等,精彩纷呈,十分惊险[9]。

旧社会,舞台表演没有特殊的保护装置。在这些精彩绝伦、惊险刺激的表演背后,是艺人们无数次刻苦练习的艰辛付出,因练功而受伤是家常便饭,甚至丧命。如清光绪年间旌德乔亭汤村的徽剧名武生汤小宝,由于表演爬杆时过于大胆,不慎失手摔死在台下。书籍往往只记下精彩的瞬间,舞台背后的冷暖艰辛只有艺人自己知道,可能也就是徽剧高难技艺逐渐失传的原因之一。

3.1.2 舞蹈表演奇特

在徽剧表演艺术中,还有一些技巧性表演以“奇特”取胜,也是徽剧所特有的,其他剧种中比较少见的表演技艺。比如京剧名师杨月楼在上海丹桂园演《安天会》的孙悟空,出台在一定尺寸内翻筋斗一百零八个,不离故步(也是徽班中的传统演法)。晚清望江徽班中有一位叫胡老四的演员,善演猴戏,出场时不仅能在很小的地方连翻一百多个筋斗,还可以配合使用“烟技”——就是将烟吸进肺里,再缓缓吐出,以营造自己想要的表演氛围。胡老四上场前,拼命吸烟,纳而不吐,出场后,随着筋斗将烟吐出,形成朵朵白云,使人觉得孙悟空如在云海中翻腾。“烟技”本身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技艺,清初有资料记载,表演者“徐徐自口中吐前所吸烟。或为山水楼阁,或为任务,或为花木禽兽。如蜃楼海市,莫可名状。”[10]但用在这里,是胡老四的独创,形成了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觉感受,增加了徽剧表演的观赏性[11〛。

还有徽剧表演中的纸人功(轻功)表演,演员在表演时,犹如悬在半空的纸人,左右晃动,原地转动,形成“飘若纸人”的效果。其要领是演员表演时穿着能盖住双脚的长衣,两脚踮起时,双臂尽量下垂,利用轻柔的身段功夫,用小碎步灵巧移动。动作显得轻盈、鬼魅,适合表演鬼魂、妖怪等角色,徽剧中的纸人功在目前的浙江婺剧中有很好的保存。

不管是烟技,还是纸人功,这些表演都赋予了徽剧表演奇特、怪异的风格,满足了欣赏者求奇猎异的心理,也是徽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3.1.3 舞蹈功力精巧

徽剧中的跷功、耍鞭子、耍翎子、耍髯口、耍帽翅等,既展示了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又能体现徽剧表演的灵巧。如在里下河徽班早期演出的剧目《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争斗时,打开盘结在头上的发辫,将其甩绕在草台顶的横梁上,双手攀辫上升,非常灵巧。还有“带跷翻跌”(跷:用木头或铜制成的三寸金莲。脚尖低,脚后跟高,表演时将其绑在演员脚上,外套红绣鞋,走起来扭动的像小脚女人。不但文戏旦角用,武戏刀马旦也常用),带跷表演翻滚跌打,走前桥、劈叉、抢背、鹞子翻身、扑虎、乌龙绞柱等动作,可增加轻柔灵巧的身段美感。跷功是里下河徽班表演的绝技之一。凡是旦角,都在跷上表演,尤其是武旦,在翻前桥时,能踩着跷翻立在台口的栏杆上,可见徽班武艺之精巧高超。

徽剧表演讲究三分唱功、七分做功。小生看“翎子”(演《八大锤》《群英会》等都要有“翎子功”);旦角看“梆子”(演《阴阳河》等要踩跷走“花梆步”);丑角看“矮子”(演《真假武大》《王英招亲》等要走“矮子步”)。再如“鲤鱼滚草”,演员头顶一只装满米的碗,米上放两个鸡蛋,并插上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围绕着长方凳,钻进钻出,钻上钻下。此技要求演员头功稳、腰功软、腿功韧,技艺精巧。

当然,要求最高的是“当家老生”,既要有“嗓子”,还要看“靴子”(圆场功)。“耍帽翅”“耍髯口”这样的技艺则是最基本的,象《南天门》《清风亭》《九更天》《雪拥蓝关》等,虽都是文戏,但做功都极为繁重,跌扑翻滚,技艺巧妙,演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夫,很难胜任。这背后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功夫。如笑舞台班艺人方妙佳(歙县蜈蚣岭人)为了练台步,常穿跷走路,甚至穿跷担水越岭回家。由于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方妙佳最终练就了轻盈的跷功,他所扮演的旦角登台,其台步似行云流水,自成一派。

3.2 徽剧戏曲舞蹈其他方面的特点

3.2.1 舞蹈表达的内容美

徽剧的剧目大约有1 400多个,除去一剧多名和一剧多声腔的剧目外,基础剧目约1 086个[12]。在这些剧目的题材中,历史剧居多,婚恋剧次之,家庭伦理剧和生活小戏占小部分。在徽剧历史题材的剧目中,又多武戏,演绎的大多是时代英雄的故事,故事的宗旨多是或劝人行善、尽孝,或歌颂卫国、重情忠义的精神。徽剧剧目对道德观念的强调,源于徽州地方文化的影响,徽州是“程朱阙里”,程朱理学从善、行孝、守节、崇义的思想,对徽州地方戏曲创作和演出的影响是必然的,这是体现了忠孝节义之美。

而婚恋剧题材中,徽剧往往是抨击封建社会落后的爱情观,歌颂敢于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精神。如描写佛门尼姑爱情的《思凡》《下山》,描写妓女爱情的《劝妆》《占花魁》《解歌妓》,描写梁祝爱情的《同窗记》等。徽剧爱情题材作品中的女主形形色色,有尼姑、寡妇、妓女、大家闺秀,甚至神仙、鬼怪等。她们的人物性格、生活环境、人生阅历都不同,但唯一相同的就是她们对人性自由、美好幸福婚姻的追求,体现了崇尚人性自由之美。

忠孝节义与崇尚人性自由,这对看似互相矛盾的理念,完美地融合在徽剧的表演剧目中,笔者认为,可能恰恰是由于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由人性的渴望,所谓压迫越大,反弹越强,这就是矛盾存在的基础。

3.2.2 舞蹈表达的形式美

由于继承了昆曲、目连戏、傩舞、民间武术等技艺,徽剧舞蹈从动作层面来看古朴、大气,既有一定的程式化动作,又不拘一格,从生活中提炼了大量的舞蹈动作。如舞台人物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跋山涉水、缝衣刺绣、乘船骑马等动作,各种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表达,都会用美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徽剧舞蹈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造型、服装、武术技巧等方面。

造型美,也就是雕塑美,在徽剧表演艺术中有特别多的运用。以徽剧《临江会》的表演为例,在一场(赴约)中,以刘、关、张三兄弟图案式的雕塑造型和动静结合的画面,寓人物的思想情景于动态美和形式美当中,暗示了全剧的表演基调。在二场(将台)中,是以周瑜别开生面的“亮相”开始。“只见周瑜昂首挺胸,雕塑般地傲然屹立在一座三米多高的将台上,被缓缓推入舞台中央,顿时一个少年华发、儒将风度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13]。这些是相对静态的造型美,在随后的表演中有较多的打斗场面,这其中的动态造型也极具戏剧化的造型美感。如在四场(盛会)中,周瑜酒过三巡,假借敬酒进行暗杀,暗处抛剑出鞘,直逼刘备,却被护卫一旁的关羽识破机关,大吼一声,震惊四座,周瑜见势不妙“背手接剑入鞘”,一个“后踹燕”动作躺在周善身上,佯装喝醉,这段表演既有纯熟的抛剑技巧,又有出色的造型表演,同时还没有脱离剧情,将惊心动魄的暗斗场面表演出来。斗争中失利的周瑜在最后关头与关羽同时“跨退、踢腿、蹉步转身,两剑相架,朝天蹬”形成月亮门的造型,刘备等穿“门”而过,登船扬长而去。周瑜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刘备远去的背影,一个直挺挺的三百六十度转体吐血昏倒在地,整个表演在周瑜被众将高高托起的雕塑造型中结束。这些动静结合的舞蹈造型,大大增加了该剧的造型美感。

有关徽剧武舞技艺的美,更是数不胜数,徽剧中有大量高难度的武术动作,还有跷功、翎子功、髯口功、轻功、僵尸功、高台、平台技巧等,旧时代的徽剧艺人必须通过苦练修得真功夫,并以此求得生存的技能。如上文提到的方妙佳,长期持之以恒地练习跷功,使得技巧十分娴熟,据说一次在歙县渔梁演出,观众把钞票夹在甘蔗段里抛上台去,如冰雹急雨,方妙佳眼疾手快,踩着台步,边唱边接,形成曼妙的舞蹈身段,令人倾倒。这些完美表演的背后,都凝聚着艺人的大量心血。

3.2.3 与舞蹈相匹配的道具、行头美

由于徽商常常用蓄养的徽班来展示实力、炫耀财富、结交不同阶层的朋友,所以徽剧表演不仅重视武功,也非常强调整体的舞台效果,追求场面宏大、气派不凡的气势与逼真的效果。徽班的行头服装往往富丽堂皇,角色行当样样俱全,演出时,讲究三十六顶网巾会面,十蟒十靠,八大红袍等。徽班每到一地,总是先演《采莲》《八达岭》《八阵图》等这类上场角色多的剧目,有利于展示庞大的阵容和华丽的行头,而且徽剧表演中会使用多种武器,除了使用特定武器的关羽、张飞、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等,还有刀、枪、剑、斧、戟、钺、钩、叉等兵器。在表演时必定有一个专重扑跌的武戏戏码,在现实生活中侠客们不一定会动武的地方。在徽剧表演中,不仅要打,而且要打得好看,打得真实,甚至真刀真枪、持械斗狠,武中见文,武中见人,呈现出逼真的舞台效果,因此,追求真实性也是徽剧表演的重要特点之一。

4 结语

徽剧艺术的魅力历久弥坚,影响深远。它的表现内容较多英雄色彩,艺术形式古朴、大气、粗犷豪放。与昆曲表演中以“唱”为主的 “慢、小、细、软、雅”的清新淡雅风格特点不同,徽剧以“打”为主的“惊险、奇特、精巧、美感、逼真”的戏曲舞蹈特点,多了几分炽烈、浑厚、阳刚和本真,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同时又相得益彰,互相映衬,共同丰富了中国戏曲大家园。

历尽沧桑千古事,繁花阅尽洗铅华。徽剧这一珍贵的戏曲剧种,在清代的辉煌之后,逐渐归于平静,甚至没能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供参考的视频或是图片资料,但是徽剧中精彩的表演艺术在民间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深度滋养了京剧的形成之后,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并发扬光大。本研究旨在增强对徽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意识,重振徽剧,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文化强国”的“中国梦”增色添彩。

猜你喜欢
戏曲舞蹈动作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动作描写要具体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