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禹
(福建省邮电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8)
当前,中职学校的课堂现状令人深思,学生厌学情绪普遍,消极应对学习,表现在不爱听课,不爱做作业;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低头族”“睡神”“话唠者”现象比比皆是。如何改变这些现象,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担负起“拯救”中职课堂现状的责任,这就是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教师们组织和开展“构建富有八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课题研究的初衷;也藉此课题研究为抓手,聚焦实际教学,真正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3月“两会部长通道”上,强调“传统文化不仅要走进校园,还要走向世界。”[3]
八闽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个性魅力。对于福建各地的中职学生而言,八闽传统文化是他们较为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八闽文化源自身边,贴近生活,学生对此认知度高、可感性强,因此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先从福建传统文化开始。构建富有八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更容易让八闽中职学生学习、接受、感悟和传承传统文化。
笔者学校作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历来重视立德树人,重视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教育,学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福建八闽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实施“传统文化育人工程”,并将此列为福建省示范校建设的特色与创新项目之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为教师构建富有八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搭建了实施的平台。
中职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都是严谨、规范的“国规”统编教材(即国家规划教材)。国规统编教材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有其局限性,它无法涉及各地区的地方文化优势和地方文化特色,无法贴近各地区学生的生活,无法根据各地区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对统编教材内容没有亲近感,不感兴趣。因此,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八闽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整合教学内容,编成校本教材,构建富有特色的语文课堂,为中职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改善八闽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熟悉和亲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亲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提升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地方优秀文化的热爱,传承学习地方优秀文化,使其更乐于为家乡海西的发展贡献力量。
将八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渗透教学,在改变语文教材内容单一化的同时,多姿多彩的八闽文化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教学的地方特色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潜能可以激发,真正的教育应该重视个体智力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可塑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感悟、平时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态度与情感等,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融入八闽传统文化的中职语文课堂呈现的是生动而有张力的课堂,它采用以人为本的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取向,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的课堂阅读鉴赏教学,基本局限于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通过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鉴赏等能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学生熟悉的八闽文化资源,让课堂灵动而充满生机,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课前先让学生通过微课模式和搜索网络资源,了解福建八闽有哪些传统工艺品,它们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这样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就会将景泰蓝和福建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寿山石雕等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比较学习,教师课上还可以播放一些介绍八闽传统工艺的视频,让学生在切实感受八闽传统工艺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加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口语训练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中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整体较弱,表现在不敢开口说,或者会开口但不知道该怎么说。针对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交际情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因为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地方文化耳熟能详,容易参与并乐意参与进去,自然就有话说,就敢说了。因此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八闽文化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口语教学和引导。
如在进行“介绍”口语交际教学时,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根据具体内容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模拟扮演不同角色来对八闽文化进行介绍。可扮演导游,为游客介绍八闽的名胜古迹文化;可扮演饭店服务员,为顾客介绍八闽的饮食文化;可扮演节目主持人,为观众介绍八闽的戏曲文化;可扮演主人,为家里来的异地客人介绍八闽的民俗风情等。通过这样的口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传扬八闽文化的同时,达到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语文听、说、读、写这四大基本能力训练中,学生感到最难的也是最怕的是写作。因为中职学生本来语文基础薄弱,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偏低,再加上心中无“物”,写作就无从下笔。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先教会学生言之有“物”,再教会学生言之有“法”。这“物”就是写作的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4]只有让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才会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有感而发。
学生大部分从小生活在八闽大地,八闽的自然风光、民俗民情、名人俊杰、人文古迹等都是作文的源头,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物”。“任何种类的资源只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被看作资源为师生所用时,才能在教学中变得有意义。”[5]所以教师应把八闽传统文化渗透到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和利用八闽文化资料,形成八闽文化资源库。学生在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头脑就不再空洞,写作需要的时候这些保存在大脑中的素材就自然而然浮现,下笔就不难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是能“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把八闽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地方文化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如组织学生走访三坊七巷,开启“三坊七巷之旅”。采取任务驱动法,事前制定目标,布置任务,分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可探访“历史文化名人”,可探究“宅第园林建筑”,可探寻“主题展馆”等,通过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合作探究、总结展示等学习方式,将语文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八闽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八闽传统文化。
将八闽传统文化渗透与融合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从以往统编语文教材的微观教学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在生活中,结合身边地方文化,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实现“大语文”教学观,凸显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和特色化。
将八闽传统文化渗透与融合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以多元智能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整理和利用,参与教学情境的个性化体验,既完成语文基本能力的强化,也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对待学习变消极应付为积极投入,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次语言学习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
身处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和优化教学过程,活化课堂。无论是翻转课堂、微课或是慕课等模式,都是为了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八闽传统文化资源丰硕,更要借助网路平台和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一定困难,因为学校信息化网络平台基本提供给专业课教学,文化基础课没有落脚点,学生在线查阅和上网学习的条件受限,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研讨和改进的问题。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陈宝生.优秀传统文化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N].重庆日报,2017-03-04(5).
[4]叶圣陶.叶圣陶讲作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67.
[5][美]科恩,罗登布什,保尔,彭胜来.资源、教学与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