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雨晴 周云冉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全体人民的精神风貌,更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引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为真正培养全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为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即如何在实践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如何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理论教育、情感教育、实践教育落到实处,强化全体公民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进而培养出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价值观作为个体对其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对个体的行动决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价值观教育,是集“真善美”为一体的整体彰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
1.价值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中将价值定义为:价值是标志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即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2]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谓使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将这一定义延伸至哲学上,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该客体就具有有用性,那么该客体所具有的这种价值则是使用性价值。[3]仔细推敲,我们可以概括出这种价值的特点,是以“物”为载体,依赖于某“物”才能存在;某一物的使用价值由满足主体生存的自然需要决定,类似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具有相对性,某物的价值会因主体、时间、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显然,这种使用性价值自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之内,正如精神上的匮乏,并不能依靠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来弥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使用性价值。
2.价值观教育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其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凝结为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规范。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帮助受教育者追求真善美,而精神性价值的指向也是真善美,这也可以说,在追求真善美上,精神性价值和价值观具有相通性,精神性价值的影响也常以精神或观念的方式呈现,如,对于美的概念的认识,什么是美?将什么的对象视为美?这显然也价值观所要讨论的问题,而且,价值观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崇尚美。因此,精神性价值也可以看作是价值观念的教育。
3.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价值观教育作为对价值观的一种实践性表达,内容极为丰富。而“真善美”往往被看作是人的终极价值指向,同时也被称为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真”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内容,是认知的价值诉求。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任何有理性存在着的人都对真都有着追求,追求都是真的知,使个体的行为逐渐贴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实践是为人所特有的,任何超出实践范围内的行为都是出于动物性的本能或者是无知的行为,因此个体天生是没有理性行为的,超出价值观中的教育行为全部都是无知的行为。一切价值观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真理性价值观的证明,在实践中对真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分辨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是教化人的行为服从真理性价值观,调节个体自身的行为,符合真理性的要求。
“善”是价值观教育行为规定,是情感的价值诉求,是行为中的“真理”、情感的升华。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人求善。善的必要条件有两个:知的真与知行合一。个体只有在认识到与真理性价值相符合的知,在行为上表现为知行合一,从而使行为结果的性质表现为善,在此三个环节当中,任何环节出现不符合,都会使行为结果的性质表现为善恶不分、伪善或偶善偶恶等。因此一切善的行为以真理性价值的知为前提的知行合一,也是说善是在真的基础上,在理性的范围内的知行合一的行为结果。
“美”是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意志的价值诉求。价值真理转化为意志的条件是对真理的敬畏之情,真理是借助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感性的方式是给人以美的体会吸引人。在美学上,审美教育也可以看作是崇尚价值观教育。“真”是“善”和“美”生成的基础,“善”是“真”与“美”的最终指向,“美”推动和实现着“真”与“善”的有机统一,美是沟通真与善的桥梁,缺少美,真与善无法实现具有生命意义的展现,认知和情感无法通过意志转化为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不统一或者知与真理不符合,就达不到善的结果,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实效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追求行为与价值观的相契合,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精神、思想、观念等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同属于价值观教育的范畴。故此,思想政治教育可称之为一种价值观教育,一种通过对全体公民进行理论教育、情感教育、实践教育等进而达到真善美统一的目的。
1.求真:理论教育
毛泽东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5]与其他活动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价值诉求与观念与人们实际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第二,为解决这种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 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它存在于一切的政治组织形式当中,区别在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变人的主观世界的过程,理论的灌输和引导,促进人追求与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达到晓之以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全体公民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根本旨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行为和价值观的相契合”,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真是合乎规律性,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什么”,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教育规律之真,有真理、真实等多重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铸魂育人的过程,“魂”也是理性之魂,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人回归理性。对“真”的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多以理论教育的方式呈现,教育者通过教学将对真理的争辩以灌输或启发的方式,旨在以理服人,以真感人、动人,使受教育者对真理产生敬畏之情,达到价值真理转化为个人意志,从而变为有知的行为,成为众人无条件的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求真,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是教学规律的求真,即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系统诸要求,综合借鉴多种交叉学科的优势,优化教学目标,营造最大教学效果。
2.求善:情感教育
在拥有掌握“知”的基础上,才能去分辨生活中的各种“知”。对于如何区分各种“知”之间的是与非、真与假,需要通过情感教育的启迪,促进人在追求善的过程中,达到动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并不等同于理论说教,是双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
善是合目的性,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怎么样”,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教学目标之善。对“善”的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情感教育的方式呈现,不以理性的方式,以各种艺术的形象作为传播的方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善”一般被看作是一切价值观的追求和应有之义,情感认同是一切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的原始动力,一切实践的意志都以情感为基础,知行合一以意志为条件,情感是知行合一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论中介,是“自在”转向“自发”的重要过程。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的“善”,表现为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立足新时代的形势与变化,反映受教育者大多数的利益诉求,使“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价值本位相统一。
3.求美:实践教育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与“善”诉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检验是否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价值要求,实现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认识世界不是目的,重点在于改造世界,追求“真”与识别“善”是认识世界的重要环节,体会“美”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前提,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媒介与桥梁。
美是感受性,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自身的“美感和愉悦性”,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教育过程之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之美主要表现在通过思想、逻辑、审美等活动实现理性,实现自我超越的体验之美;而过程之美更多的强调采用多种方法,运用多样载体,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受教育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会到美的享受,发挥创造力,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力量的确信。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之“真”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之“美”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之“美”是对“真”“善”的融合、超越与升华。正如受教育者在掌握精神的同时,能够运用精神的方式理解精神,不断传播价观,这才是真善美统一的精神结晶。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0-81.
[3]吴宏政,王小景.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性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