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历蓉
(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界从古至今争论的焦点。在西方的翻译史上,从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两种基本方法以来,西方翻译界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字译与自由译,忠实与非忠实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至近。现代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原理乃至钱钟书的“化境”说,这些翻译方法、标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其本质上都是对“直译与意译”的不断补充、注释与完善。但未把两者看做是一个矛盾的主体,未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关系。“直译与意译”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互为补充,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
关于直译的内涵,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郭建中把直译界定为“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目的语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基本上遵循源语表达的形式,而又忠于原文。[1]许渊冲认为: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忠实于原文形式的译文是“直译”,只忠实于原文形式而不忠实于原文内容的译文却是“硬译”。[2]刘兰芳认为直译是忠实深层结构的传达且不忘表层结构风格再现的方法,力求既能绘原文之形,又能留原文之香。[3]王传认为直译要求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要求保存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基本句型,要求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修辞色彩。[4]通过以上对直译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直译的理解和所下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殊途同归,强调“直译”不仅要在内容上而且要在语言形式上忠于原文,包括遣词造句、语法形式、语用范围等方面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同时要求语言流畅、通顺、易懂。
意译的定义和内涵因不同学者的理解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朱光潜认为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义用中文表达出来,没有必要完全依于原文的字面和次第。[5]纽马克认为意译是再现了原文的事实却牺牲了原文的风格,或重现了原文的内容而牺牲了原文的形式,通常是比原文更长的一种解释。[6]德莱顿将意译定义为:“有一定自由空间的翻译,译者始终以原作者意图为目标,使作者在译文中保留痕迹,但是译文更遵循意思的严格对应而非语言的对应”。[7]靳梅琳指出:不受原文词语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子结构,用不同于原文的表达方式,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译。[8]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意译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意译要以忠实原文的内容为前提,摆脱原文语法、句法等结构的束缚,不改变原作风格,要求译文通顺、自然流畅又符合译入语的规范。
乔曾锐指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不可混为一谈,直译是通过保留原作形貌来保持原作的内容和风格,意译是在保留原作形貌就要违反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因而要舍弃原作形貌。”[9]一个是保持,一个是尽量保持,一个是保留形貌,一个是舍弃形貌,两种方法互为区别、互相排斥。直译强调原文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意译强调原文的内容与译文内容之间的“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是有区别的,是对立的。
直译与意译作为两种翻译方法虽然相互排斥、互为矛盾,但是各有优缺点,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翻译实践中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没有绝对的直译,也没有绝对的意译,两者统一于共同的翻译目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标准中。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一篇文档时所用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他们统一于同一篇文档的翻译目的中:要准确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本意,形神兼备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是直译和意译的第一目的和最终目的。从这一点来看,直译与意译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直译与意译”的统一还体现在译文必须通顺、流利,符合汉语或英语的表达习惯。如果翻译出来的文章艰涩、晦涩、拗口,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等层面的习惯,两种翻译策略就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交际的目的就不会达到。因此,直译与意译只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无优劣之分,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辨证统一关系。
直译与意译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翻译过程的统一。无论是直译和意译,都应遵循以下翻译步骤:首先是分析信息,译者要对原文相关的信息如语言形式、句法结构、言语意义、文化内涵、修辞手段等从表层或深层结构进行分析;其次是转换信息,译者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进行结构、句法、语法、词类、单位等转换;最后是重构,即把转换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推敲与锤炼,用符合译入语习惯和要求的语言表述出来。翻译过程的统一决定了两种翻译方法是两种不可分割的主体,都是为了追求原文的忠实和通顺。
关于翻译标准的建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就翻译标准的提出而言,在中国比较著名的当数马建忠的“善译”标准,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三标准,陈西滢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说,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观,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说以及辜正坤提出的“多元互补论”等。在西方的翻译标准中,有西塞罗、圣哲罗姆和路德的意译观,多雷的五大翻译原则,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以及诺德提出的“目的论”等。这些翻译标准是基于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的翻译内容、不同的翻译对象以及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建立的。无论是哪一种翻译标准,都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融合使用,离开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只用意译是不可能达到任何翻译标准的,反之,离开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只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也不可能满足任何翻译标准的要求,故直译和意译的两种翻译方法统一于任何一个翻译标准中,两者不可分割,不可对立,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直译和意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翻译时,译者可根据翻译文体、翻译目的的不同在两种策略中进行适度选择。两种翻译策略的终极目标是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习惯。因此译者应该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两条腿”走路。
由于普遍语法的存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和兼容性,具有同构的思维顺序和相同的表达顺序,故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上、句法结构上、语法形式上、修辞手法上、文化意象上等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而在词语选择、句段组织、语篇构建等具体的言语表达之中,英汉语言之间存在一些语表对应和语里对等的结构,对这种语篇翻译来说,直译是最好的翻译策略。
例1.Beijing Welcomes You! 北京欢迎您!
例2.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例3.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例4.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yet the sea is not full.百川归海而海不盈。
以上四个例子无论从语法形式、句子意义、韵律、节奏、修辞、文化意象等方面在译入语中都能一一对应,且音节相同,句式一致,简洁明了,见形知义,都属于地道的、可接受的译文。在这种情况下,直译策略是最佳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选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如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定表达习惯都承载着本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又因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英汉语言文字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词法差异、句法差异、语篇差异等,导致英汉翻译有时不能进行直译,在这种情况下、意译是最好的选择。可以采用增词法、减词法、移位法、分译法、合译法、换译法等具体的翻译技巧进行转换,从而得出通顺的又忠实于原文内容的译文。
例5.We therefore see competition in culture both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in the form of competition for space in memory,and also the effects of that competition,in the form of the extinc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forms.
译文:因此,我们可以从心理水平和竞争的结果了解到文化存在着竞争,前者以争夺记忆空间的形式出现,后者以各种文化实践和文化消亡的形式出现
例5中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有四个介词短语,其中有两个介词短语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also the effects of that competition充当后置定语,另外两个介词短语即:in the form of competition for space in memory and in the form of the extinc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forms在句中充当状语修饰,当翻译成汉语时,为了符合汉语习惯表达,语句通顺、具有可读性,又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分别运用了移位法、增词法等翻译技巧进行了转换。把两个后置定语翻译成了前置定语,因为汉语很少出现后置定语,除非是语用的需要; 把两个状语通过增加动词的方式翻译成了两个分句,因为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典型特征,英语是形合语言,名词化是英语的典型特征。如果运用直译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译文将会出现语义含混、可读性较差、且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问题。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思维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不能完全用直译的方法,要用意译的方法,但又因具有思维同构和语序同构,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可以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到达语用的效果。张今说:“直译和意译是为真实地再现原作艺术意境服务的两种翻译方法。两者都不可缺少。哪一种方法最能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就应当采用哪种方法,不能想象一篇译品完全是采用直译方法,或完全是采用意译方法。”[10]
例6 Holistic and analytic thinking styles have been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respectively.
译文:东亚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和西方的分析型思维模式得以代代相传。
例6中,把原语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了汉语中的主动语态,因为汉语中的被动态较少见,把英语中状语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转译为汉语中的前置定语,分别修饰holistic thinking style and analytic thinking style.如果采用直译方法保留原语的形式,会导致译文艰涩难懂,但“整体性思维模式和分析型思维模式以及代代相传”采用直译的方法。直译与意译的统一是翻译者必须要懂的方法论,不能偏其所好,扬一家之言。
直译和意译是两个不同的翻译策略,他们统一于同一文本的翻译目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标准,两者同属于翻译过程中的一个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内容,一般可以直译;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应该意译。正当的直译必须在保全译文与原文意义、内容、形象、文化意象以及语法、句法等结构尽量不变的情况下,做到译文明白通顺,否则就只能叫做死译或硬译;真正的意译是指译文脱离了原文的形象、句法或语法结构后对原文意义无所损益的翻译,否则就只能叫做胡译或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