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当中发挥了不可获取的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逐渐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调整,同时高职教育的整体教育结构也实行“侧供给”改革,向着高质量办学方向发展,所以高职数学教学也许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革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需要迎接新时期下的教学新挑战。
高等数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科目,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新时期教育全面优化与革新的背景下,数学教学融入“工学结合”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从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角度,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实践策略,围绕高等数学知识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方向及教学目标侧重于三点:首先,通过科学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专业知识及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第二,通过对学生的数学专业知识培养来提升学生在其对应学科当中的学习能力,发挥数学教学在高职整体人才培养战略中的辅助性作用。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对应职业发展奠定综合素质基础。以“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的数学课程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数学教学的实践价值,为学生的综合成长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数学教学改革当中的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在我国数学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普遍性的推广。但是在数学教学改革后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导致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难以转化为教学实效。导致这种数学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教学并没有对数学课程进行科学化的设计,只是简单的削减数学教学的课堂用时而增加实践活动的用时,这种改革举措只是简单的从教学时间上进行了调整,而并有真正将“工学结合”的精髓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当中。其理论课程的课时减少,并非是要忽视数学知识的理论性,而是要将数学知识理论内容进行精编,并选择与学生专业课程针对性强的部分进行着重讲解,同时相应的删减关联性较小的内容,进而实现了理论课堂课时的浓缩化。同时数学教师的作用并没有的弱化,反而需要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发挥引导能力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另外在学数学改革中还有一个问题另教师感到困惑,那就是创新后的教学方法很难被学生所接受,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方向。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性较差,并且已经习惯了在高中时期的、传统的被动学习法。这使得学生难以对创新数学教学法进行融入。但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是的客观现实因素,但并非是不可改变的因素。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数学教学改革,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教学成果。在教学改革实践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追其究竟是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精髓参悟的不够透彻,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阻力因素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所以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角度讲,应强化数学教师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理念的掌握、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信,更应该对数学教学课程进行科学而系统化的规划。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实施必须以人才的就业为导向,所以在数学教学课程设计及设置当中要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文化性和应用性三个特点。数学教学课程的基础性是指,对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进而为其对应专业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需要而构建坚实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基础较低的学生,更应加强的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学生能够迅速的融入创新教学方法的学习中。创新后的数学理论课,其理论知识内容应进行的针对性的提炼,以就业导向、以对应学科为择取标准。并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化的整编,强调知识内容的实践性,进而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严格按照“工学结合”理念来向学生传授高等数学知识的实践性内容,不仅不会使教师产生理论课时不够的困惑,而且能够极大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课时的利用效率,使学生充分掌握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强调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创新课程设计。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对应专业以及未来就业进行挂钩,提供针对性的高等数学知识培养。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以及提升模块。数学教学的模块划分,是科学的根据人才实践能力成长阶段而进行的针对性教学调整,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向的调整。最终使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科学化的实现人才定向培养。因材施教,就是强调模块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使得进行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知识成长阶段能够有机契合,进而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实施并推广了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创新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念,鼓励学生主动性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勇于提出问题、勇于解答问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教师应采用问题导向、悬念、讨论等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拉近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应给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空间,进而最大化的将这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情绪进行传递,使课堂气氛能够统一起来。
学生只有主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才能够有表达知识、寻求知识交流的欲望,进而建立起学生的知行统一。学生的认知思维对数学知识信息进行获取、分辨、判断进而形成新的知识并融入其知识结构当中。但是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并不具有实践性,学生只有将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应用并获取一定的反馈信息,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知识的合理性和应用方式进行重新评估。通过对知识进行实践后而再次评估的知识,是能够推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形成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所以在创新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表达,并对以及相应的知识信息反馈,进而使学生通过“知行合一”的过程而获得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内在优秀潜能的挖掘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相比之下,高等数学知识本身的重要性要退其次,因为高等数学知识的作用是为这些高阶素质的形成而奠定理论基础,而这些高阶素质才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目的。形成性评价转变传统数学教学侧重数学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针对创新后数学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进而从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来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发挥情况和其他优秀素质的表现,并最终形成对学生高阶素质的准确衡量。通过教学评价所显示的分析数据来针对性的调整数学教学策略,并掌握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性,为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意见。进而使教学策略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优化,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数学教学能够不断的实现自我进步。
通过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得知,没有对数学课程进行科学化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方向,是目前数学教学改革后的实践中的主要困难。通过调整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推行模块教学以及构建数学教学形成性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