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我国现有的高校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是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依旧以讲解文中的生词、分析句子语法结构、翻译句子为主,却并不注重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及其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1]。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被老师牵着走,自主阅读能力弱,读起文章来毫无目标和策略,在阅读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上“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去“读”一篇文章。这样的阅读课堂无疑既枯燥乏味,又费事低效,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改革现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生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对学生阅读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正如俗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能积极整合教学内容,将好的经验、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自觉创建教学模块,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板块化、系统化、明细化,就必定能大大提升教学效果[2]。
模块式教学是顺应教学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一种教学尝试,有其独到优势。本文将重点讨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块的创建及运用,以期对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模块教学法(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指以某一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由许多相关的“知识及技能点”所组成,同时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学习包”[3]。模块即板块,大模块下又可包含小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将模块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4]。
就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模块教学的具体做法就是教师运用模块原理,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整合教材,把教学内容或应培养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解为不同模块、形成体系,并在实践教学中分模块分项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使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板块化,系统化,简单化,明确化。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首先就会对自身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从而能加强其训练的针对性。同时,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整体性认识,而不至于因知识点分布太零散而理不清头绪。此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英语阅读中的常见问题,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置教学模块,分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与方法的训练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一板块又包含了很多小的板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以下微技能的训练:
2.1.1如何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是阅读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词汇、语法的讲解,语篇知识却基本上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倾向于逐字逐句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毫无篇章意识。
众所周知,语篇是一个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要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就必须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线索,把握全篇的谋篇布局,看懂作者的写作思路[5]。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提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关注语篇意义的完整性。具体而言,教师应通过示范阅读的方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既要引导学生自整体着眼,从宏观角度理解文章的体裁模式、规律、语篇结构、层次、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6],又要引导其从微观角度关注文中的衔接和连贯,让学生学会寻找文中的逻辑线索词、路标词等并划分文章层次,在实践中真正体会文章的主题是怎样得以逐步展开[7]。当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和副标题预测文章可能的行文结构和篇章层次,重点关注文章的首末段和每段的中心句,进而获取准确的语篇信息,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文章主旨。
2.1.2如何找主题句
主题句又叫段落中心句,是整个段落的核心,一般出现在段落开头或末尾,有时也可能出现在段落中间。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教会学生准确找到主题句的方法。一般来说,对于说理性强、逻辑性强的文章而言,主题句往往很明显,易于寻找,其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高度概括、表达精炼、观点明确;而对于信息比较零散的文章而言,往往没有明显的主题句,学生则需要通过抓关键词去概括段落大意。如下例所示——选自《英语泛读教程(第三版)》[8]:
例 1: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e thinking needs no emphasis.In your profession or sphere of work you will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f you develop your ability to come up with new ideas.In your personal life,too,creative thinking can lead you into new paths of creative activity.It can enrich your life—though not always in the way you expect.
例 2:Every week or so I get a message from someone somewhere who’s listening to the lectures and wants to get in touch,”Mr.Hammer says.There was the man who downloaded his lectures on to a DVD so his father could listen while he jogged on the treadmill,the poet in Iran who said the lectures inspired her own teaching,and the friends who thanked him for making their morning commutes a little less stressful.
经对比发现,例1中的第一句话高度概括,正是其段落主题句,后面部分只是具体展开;例2中的信息比较零散,主题句并不明显,我们则需要结合段落内容将其大意概括为 “Mr.Hammer’s lectures helped many people in different ways.”所以,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点等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2.1.3如何选择阅读策略
略读、跳读、寻读是常用的几大阅读策略,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去灵活运用这些策略。通常情况下,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会千篇一律地从头至尾一词不落地去读,对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给予同等的关注。这样读起来不仅慢、累,而且反而容易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因此,教师应结合实例教学生去体会文章哪些部分需要细读、慢读,哪些部分可以略读、快读,甚至跳读等。比如,为了快速抓住文章大意,我们只需要快速通览全文做全景式阅读,获得总的印象和概念,重点浏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及各段的主题句、关键词等,其它部分则可以略读。同样,对某个段落而言,教师应教会学生在找到段落主题句的前提下略读甚至跳读其它信息。一旦很确定已成功找到并理解了主题句,该段的中心思想就已经被抓住了,剩余的内容无非是围绕该主题句展开,多数是起举例、论证或说明的作用,是支撑信息,因而是相对次要的。对于比较次要甚至无关紧要的信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当然可以快速跳读或是忽略,这并不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比如上文中的例1,我们只要理解了其主题句(即第一句),后面的展开部分则完全可以略读或跳读。而若要针对某个问题在文中查找特定的相关信息,一旦找到答案,其它部分的阅读就可以停止了,这就能大大节省阅读时间。
所以,教师应通过这种示范阅读,让学生学会根据信息出现的位置、信息的重要程度、主次关系等灵活选择阅读策略,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合理把握阅读节奏,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效率。
2.1.4如何应对生词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一大“心病”就是害怕遇到生词,担心因生词的出现而无法读懂文章。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生词的出现是必然也十分正常,让学生在战略上轻视这些生词。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其实文中很多生词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它们的出现并不会阻碍我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比如一些专有地名、机构名等。此外,有些生词出现的位置相对次要,如出现在段落主题句后的展开部分,只是起举例或说明的作用,或是出现在主从复合句的从句之中,只要我们读懂了相对更为重要的主题句和主句,剩余部分的生词我们基本可以忽略,如上文例2中的treadmill,Iran等。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生词出现的位置判断其重要程度,从而决定该如何取舍。
当然,若是生词出现的位置非常关键,或者说文章后面针对某些生词设置有相关题目,我们则可以借助语境和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去猜测生词含义。大多数情况下,文中都会有大量的线索能帮助我们猜测词义,比如生词前后能起解释、说明和限定作用的同位语成分、插入语成分、定语从句,用and/or连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或用conversely、unlike一类的词表示的相反情况等,都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帮助。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对可能出现的题目类型毫无概念,做题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盲目瞎选、凭感觉选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样的错误常常一犯再犯。鉴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对常见的阅读题目类型及其相应的应对策略加以总结、归纳,形成模块,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2.1主旨题
主旨题又叫中心思想题,是阅读文章后必设的一种题型,其常见的设问方式如下: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This passage tells us…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这类题目主要测试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学生首先应对设问的形式非常清楚。做题时,学生应结合本文前面部分所介绍的准确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在快速通览全文的基础上重点阅读文章的首末段及各段的中心句并加以概括归纳。所选的选项必定要最具概括性,最能全面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只体现或代表文章内容的某一个方面。
2.2.2细节题
这类题目本身难度并不大,旨在考验学生根据特定题目在文中寻找相关信息并加以辨别的能力,出现的频率很高,主要针对who,when,where,why或which等要素提问。学生首先要弄清题目是针对什么要素提问,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去文中定位与之相关的有用信息,跳过与题干无关的信息,阅读速度要快,总体上要把握出题顺序与行文顺序大体一致的原则,而不是盲目瞎找,以免浪费时间。找到相关信息后,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辨认,尤其要留意题干中如except,not mentioned,not true一类的词,避免落入圈套,犯“文中有之则选,反之则不选”的低级错误。
2.2.3推断题
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常常会出现infer,imply,suggest,indicate等表示“推理和暗示”意义的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类题目一般不会在文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换句话说,最终的答案往往并不是简单的文中信息的同意替换,而是需要在事实细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推理、引申等才能得出。学生应引起注意,做题时需认真加以分析、思考。
2.2.4态度题
这类题目主要考验学生对文章作者态度的判断。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紧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提醒学生关注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感情色彩词,如形容词、副词等并籍此对作者态度进行判断。对选项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形容词也要加以归纳,如neutral,critical,favorable等,尽量帮助学生扫除生词障碍。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区分哪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哪些内容是作者列举的事实细节,可设置相关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做题时的警惕性。
2.2.5猜测词义题
对于这类题型,本文前面部分已有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阅读中的长难句对学生而言是一大挑战。多数学生碰到长难句时分不清句子成分,造成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甚至完全出错。教师应把长句、难句的分析与理解专门当作一个模块来训练,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抓主句和句子主干成分的能力,弄清从句或短语的修饰关系,就会突破难点。
模块教学法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板块化,系统化,简单化,明细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模块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当然,模块的创建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检验,改进,使模块的划分与设置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在模块的实际运用中,教师要通过“示范阅读、学生效仿”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各模块的理解,将模块教学法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