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旺
(建阳第一中学,福建 建阳 354200)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使学生从机械,被动地学习到有创造性地,主动地学习。通过教学中的一个个亮点激发出孩子们学习的激情,使得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求异思维,是指面对问题,从多个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检测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这种潜能表现为求异的品质和求异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尝试。只有敢于想象,才能充分发现、创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1]这体现的是“质疑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探索他们的大脑,开启智慧之门。 因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发展自己,创造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综合人才奠定基础。
民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生敢提问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拒绝沉闷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激发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得到正确结论。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边》时,笔者让学生用一些不同长短的小木棒搭出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出他们的疑问,一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可以围成三角形,有时又不可以围成三角形?”这时,笔者马上表扬了这位孩子,他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并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从而发现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使本节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2]教师必须“授之以渔”, 学生才会爱问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对问题提出疑问,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抓住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别人的想法中发现问题,从自己不知道,不明白的地方找到问题,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如在《一定摸到红球吗?》的教学时,笔者拿出三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各装有10个除颜色外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球,让三个小组进行摸球比赛,以摸到红球多的小组为胜,当要向获胜的小组表示祝贺时,其他同学纷纷质疑“我怀疑盒子中的球有问题”“比赛不公平,要求打开盒子看看” 。
这些问题很有质量,通过打开盒子深究,使学生理解了不确定事件和必然事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得出结论,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和创新,不“随波逐浪”,不盲从课本和“权威”。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包含了一定的数学规律,要教师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探索,并找到解决的方法。[3]
例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笔者请学生自己列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并且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它。学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有许多创新的题目。如: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星期六乘两辆大客车去武夷山观看水秀演出,其中一辆在离武夷山24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演出时间还有50分钟,这时只能乘坐一辆大客车,而且只能乘坐一个班级的学生,这辆客车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请问两个班级能赶上演出吗?
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分析题意时,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李明和王亮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李明从南向北,每分走50米,王亮由北向南,每分走60米,5分钟后他们在学校相遇。求两家之间的距离?”学生的解法是:先求李明和王亮5分钟分别所走的路程,然后把两人所走的路程相加即可。
然后笔者提出: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因为两人5分钟后在学校相遇,所以这时他们之间的距离为0,请问他们1分钟一共所走的路程为多少?
(2)由公式:“距离=速度×时间”,要求两家的距离?行走时间为5分钟,请问速度为多少?
通过笔者的提示,学生改变原有的定势思维,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
(1)求出他们1分钟所走的总路程。
(2)求他们5分钟所走的总路程。
接着,笔者让学生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是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一言堂”的教学只局限在书本上,在课堂中学生如果缺乏体验,那么他们将失去了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如果仅用记忆来取代整个学习能力,那么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逐渐消失,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新教材按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很多“做一做”“剪一剪”及“折一折”等活动,这是让学生动手参与,亲身体验知识得来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等各项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上《平移》这节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请每位学生提前准备一个三角形。
(2)让学生将三角形进行平移,并寻找其中有什么特点?
(3)接着再说说它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图形吗?
通过设置上述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
其实就是有好几个解,而且绝大多数的题目在解完后的能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
例如:已知直线y=3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C和D,在X轴上取点M,使得△CDM为等腰三角形,求M点的坐标。这题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CD为底时
(2)DM为底时
(3)CM为底时
共可以求出四个满足题目要求的点
2.条件要自己添加的题目
学生先要根据题目补上条件,然后解答。目的是让学生补充满足题意的不同条件并解答。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要求。
思考的方法不同,那么解题方法也就不同。比如应用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也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即使都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如果找到的等量关系不相同,所以列出的方程也不相同。通过这些练习,从而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求异思维。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而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
例如:(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法则的得来;
(2)由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猜想多边形的内角和;
(3)完全平方公式的巧妙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2倍放中央。
(4)平方差公式的巧妙记忆:同平方—异平方;
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把问题简单化或特殊化,从而发现规律,进行大胆猜测,获得结果。
波利亚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那么求异思维就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所以当学生说出意料之外的问题与答案时,不要急于去判断与否定,不妨给他一些时间和表述的机会。也许,一个精彩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产生了,也许,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就在你的赞美声中诞生了。
[1]赖友平.当代教育与管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4).
[2]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3(9).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J].当代教育与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