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姚丽敏
在课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意识。提问能引领学生有效思考甚至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笔者基于数学学科的特性,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有三大原则。
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实现从旧知到新知迁移。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时候,在课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内角,什么是内角和,并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着,把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问:“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再剪成两个小三角形,继续问:“这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
不同的答案会引起学生的争执,这时笔者及时提醒:“刚才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猜测。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猜测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保证问题的针对性,这是方向性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因为这引领着学生学习的路径。
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考虑问题的类型与层次,引领学生学习进程,明白数学本质。
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出示题目:“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几根?还剩下几根?”由于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于是笔者先让学生通过之前的画图的方法分一分,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列式10÷3=3(根)……1(根)。接下来我出示了两个问题:(1)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2)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
这两个问题是富有层次性的,第一个比较浅显让学生自己说一说:10表示总数,除数3表示分给3个小朋友,商3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了3根,余数1表示不够再分还剩下1根。第二个问题是带有归纳性质的,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平均分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可以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通过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其中:Δε为应变范围,σb为材料的极限拉伸强度,E为弹性模量,Ψ为材料的断面收缩率,Nf为低循环疲劳寿命次数。
以下是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时,其中的教学片段。
师:用三张数字卡片3、7、9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
生:能摆6个。
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
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
生:379、 397、 739、 793、937、 973。
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3、0、9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立即有学生回答,生A:6个。生B:4个。
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学生摆一摆后,)师:现在请摆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
生:309、 390、 903、 930。
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
生:只能摆4个数字。
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
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
生:因为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以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数学本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课堂的提问除了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外,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提问方式,要充分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善于总结课堂提问的技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等,力图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