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香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甘肃 兰州 730030)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中指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这是我们国家首次提出要建设“双一流”的大学方案。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的总体方案又详细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强调要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2]。实施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展开。
建设“双一流”大学需要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也需要便捷的信息服务,特别是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以及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其建设与发展更要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相适应。在我国政府创建“双一流”大学过程中,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决定“双一流”大学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必须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包括主动与被动,多向与单向。能提供文献型、电子型、网络型等多样化文献载体需求。既有常规化服务,也需专门的知识型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信息检索、信息报道与发布、信息咨询、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目前,面对“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建设需求,国内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其中非“985”或“211”院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更突出些。综合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中心,其传统功能定位是给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进程中,要以满足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和服务需求为切入点,以服务拓展、数字化支持和空间资源供给为导向,要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要紧密联系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让文献信息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目前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滞后。
多年来,以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为宗旨,图书馆一直秉承文献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传统职能,高校图书馆沿用书库、阅览自修室等物理格局,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数据库等资源结构,以资源建设和文献服务为抓手开展工作,从改善阅读环境、提高馆藏数量、延长开馆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提升服务态度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读者的满意度。
然而最近几年来,通过直观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图书馆读者到馆量和借阅率与文献的增长率之间关系极不协调,甚至出现了停滞增长的态势;另外,图书馆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培训辅导等传统服务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信息咨询和参考服务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用户信息消费行为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其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的传统定位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笔者试对2016年读者(本科生)全年文献借阅量进行统计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拥有各类文献达381万册,其中纸质文献200余万册,电子文献181万册。图书馆2016年统计结果为:零借阅人数为14352人,1—5册为5036人,6—10册为2423人,10册以上为4630人,所占借阅比例分别为总校学生人数的59%、20.7%、10%、19%(2016年本科生人数为24335人),见表1。统计结果发现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并没有被学生充分利用。
表1 2016年读者借阅量分析(本科生总人数:24335)
再从2016年全年借阅量、入库人数来统计,见下表2。
从上表数据不难看出,图书馆入库人次数远大于借还量,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读者到访图书馆并非以借还书为主。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资源配置影响着读者的借阅喜好。文献资料建设须与读者的学习需要和科研结合,图书馆要注重科学分析和优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表2 2016年全年借书、还书以及入库情况统计
纸质文献的借阅量如此,再看电子文献或数据库使用率情况,我们以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CPCI-S、SCI、springer、ACS、ASCE、ACM、Emerald、IEEE、SAGE等外文数据库的访问量作了统计分析,2016年全年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的访问量为3000万次以上,而以上9个外文数据库的访问次数却在2000次到20000次不等,单从数据可知,中文数据库的使用群体庞大,使用门槛较低,而专业性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率和性价比却都不尽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读者/资源因素,外文数据库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以及读者文献利用水平的局限性使得使用人群有限,从而造成数据的使用率不高;二是数据库公司/图书馆因素,数据库公司对外文数据库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不到位,也降低了包括外文文献在内的图书馆文献信息使用率。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界面临的新的突出矛盾是馆藏丰富资源与服务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各馆馆藏中文文献资源日趋丰富,交叉重复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优质外文文献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下,同时存在各馆发展严重不平衡。从用户层面看,突出的矛盾就是,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但能够满足需求的又非常少。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学科服务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服务内容。学科服务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它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互联网的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以知识服务为主体,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搭建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不仅能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也能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给予支持和保障[3](P75-80)。
学科信息服务的项目之一就是为学校的学科服务搭建学科化服务平台,包括学科馆员建设、学科信息门户、学科知识库等。学科服务平台可为学校学科化建设提供定向的、专业的知识服务,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技术保障,学科平台建设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然而由于高校多年来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内外部因素制约,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服务参差不齐。关于国内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方面,沈洋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建设的调查与研究》一文中,将39所“985”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现阶段我国“985”高校学科信息服务内容建设的现状,他通过数据对比和案例研究发现:当前,包括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所高校图书馆在学科信息服务建设上都处于空白。“985”高校图书馆目前在学科化信息建设上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整体学科服务水平,说明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信息服务建设,整体水平达不到“双一流”大学信息服务建设标准。
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辅助单位,在教学支持上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为在校学生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新生入馆培训和数据库使用培训等三个方面。信息检索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快速准确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伦理。我们以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为调查对象,这几所大学是甘肃省政府拟推荐的、预计划建成高水平的大学。通过调查和分析,当前由于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图书馆馆员结构、专业水平和人员数量的限制,信息检索课程在部分高校只作为选修课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图书馆为教学支持服务水平还待加强。
新生入馆教育和数据库使用培训是指导师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通过调查分析,部分高校对新生教育流于形式,学生走马灯似的转一圈,人多,讲解少。还有些仅仅通过发送新生入馆指南手册等方式进行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对馆藏资源了解较少。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都是按照中途分类法的大类分馆藏,并不是按照各校的学科化建设要求分类,因此在科研人员研究过程中不能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科研究要求。另外,图书馆文献信息目前也多以原始信息为主,缺乏二次分类或深度加工。
现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是传统的、单向式服务,缺乏主动的、多向的服务模式。读者如有需求只能到图书馆查阅,图书馆对各院系科研人员的研究也从不过问,互相信息交流闭塞,从馆藏信息提供的主体来看,缺乏学科主动服务,多为传统的服务模式。图书馆对读者或科研人员的服务以常规化借还书、阅览等形式为主,缺乏专业的、主动的知识型服务。学校科研人员与图书馆之间在文献信息收藏上缺乏沟通和了解。图书馆的收藏不能很好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
针对目前在“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信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和方法,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使图书馆的发展符合“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
针对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文献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图书馆应该积极寻找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努力向知识资源建设转型。改变简单的馆藏数量增加,提升馆藏文献质量,加大研究性专业文献入藏数量。由各馆独自发展模式向区域或行业“协同共享”发展模式转型。“协同共享”的理念,即通过图书馆群体去解决图书馆个体出现的问题。
在纸质文献资源配置上图书馆要保证结构合理、资源丰富,还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有丰富且前沿的学术文献资料作支撑,按照学院老师开好的书单计划采购文献。纸质文献管理上要有创新,对于新入藏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专业性较高且时效性较好的图书进行单独上架,划分单独区域,方便读者借阅。另外,图书馆要建立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自建数据库。
要结合学校和学科特点,走进学院,倾听师生的需求,对于急需的专业性数据库,图书馆要组建专人进行调研,加快购买流程。对于使用率低下的数据库,在做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淘汰,避免造成购置经费的浪费。
建立学科信息服务平台,针对现有的学科领域,面向读者提供精细化的知识服务。针对学科用户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为用户做更深入的知识挖掘和内容分析,为用户提供全面、精确、专业的学科服务内容。根据高校拥有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立学科专业信息档案,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学科信息档案建设要充分调研,把各学科带头人、教研室成员、研究方向、课题项目、论文著作等信息全部收集,做好登记。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充分了解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研究方向,紧密结合科研工作情况,为其提供原文传递、代查代检、科技查新以及文献资源分析评价,追踪学科动态,整合具有时效性的信息资源。
在全校学生中长期开展文献利用和检索课,开展新书通报;最新数据库宣传和讲解,通过多渠道扩大图书馆文献信息推送。提升服务质量,主动与院系合作,征集院系师生需要的文献。转变传统的被动式、单向式服务模式,积极主动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多种信息服务。主动与院系和科研机构联系,获取科研团体的科研题目,提供定向服务,多向服务。
加强对学校教学服务的支持,目前已开展的信息检索课程、新生入馆培训和数据库使用培训等内容要持续进行。在对外文数据库的使用培训上要做细做精。适量增加培训次数,通过IP分析等技术手段锁定特定专业数据库的使用人群,针对性开展外文数据库的使用培训,提升数据库的使用率。在新生入馆培训环节,可采取实地参观、图书馆宣传视频展播、推送微信信息等多种形式,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馆藏布局、各类型文献资源利用等服务。
拓展学术交流功能,支持科研活动。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具备的多功能学术交流设施和场地,如多功能会议室、数字资源区、项目工作室、问询教室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场地。
图书馆要根据师生需求,主动牵头举办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利用自身优势,定期邀请知名专家与学者进行讲学,联合院系、国际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学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内部与外部支持。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空间,引入“创新”元素。创客空间是“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引入的新兴元素。“创客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其在知识创新和服务升级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双一流”大学图书馆转型与升级的理性选择,也更是凸显其社会价值的契机。图书馆现有的阅览室、书库、书吧、多功能厅等物理空间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利用,读者们基本把此类空间当成传统意义的学习娱乐区或者信息检索区。合理改造这些利用率不高的功能区,将其拓展升级为创客空间,既能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又能合理利用图书馆的管理区,不失为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OL].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7.10.15.
[2]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1[OL].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2017.01.02.
[3]沈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建设的调查与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