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兰
每一届学生毕业时,我都会应他们的需求,一起做一套班级毕业纪念册。大量写作活动融入其设计、制作、发布过程,形成毕业季写作微课程。
谁来做班级毕业纪念册?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谁是班级毕业纪念册的主要读者?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这套纪念册做哪些内容?采用什么形式?做成什么档次?体现什么班级特色?这些都需要“作者”和“读者”商量着办。
在“学写班级毕业纪念册设计说明”习作指导课上,“作者”首先进行了“读者需求调查”,根据“读者需求”,整理出“读者”对班级毕业纪念册的内容、材质、寓意等方面的期待,融合“作者”的创意,形成班级纪念册的顶层设计方案,并用文字、图表(画)+文字等方式撰写“设计说明书”。再举行“创意设计发布会”,全体“读者”投票选出他们最满意的“设计说明书”,群策群力,提出修改意见,形成班级毕业纪念册的最终“设计说明书”。
整个班级毕业纪念册分上、中、下三册。上册里,主要汇编全班同学写的班级故事的文章,精选班级重大活动的照片入册,取名《三班那些事》。中册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汇编全班同学互写的“三班那些人”,然后根据文章所写的人物特点由班级画家为老师、同学“画像”,形成“班级群英谱”。最后收集老师、家长手写的班级寄语,扫描入册,取名《三班那些人》。下册主要收集各类照片、视频,制作成《三班成长纪录片》。整个毕业纪念册坚持原创,所有文字、图画要全部来自同学。最后请人为纪念册写序。
——第1小组《班级毕业纪念册设计说明》
我将“设计说明书”细化,形成一系列习作任务,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任务链”,进而构成“毕业季写作微课程”。(课程概貌如图1)
以《三班那些人》这一册为例,制作步骤如下:
1.写作
图1
(1)明确写作目的、内容。
按照顶层设计,这本纪念册最重要的内容是几十篇写班级同学和老师的文章。与以往“写一个难忘的人”不同的是,此次写作是为了通过文字纪念童年的师长、伙伴。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读者——被写的“模特”及全班师生。为了保证自己在纪念册中形象美好生动,“模特”对作者的文章有“一票否决权”。
(2)精读与统整,学习新写法。
从教材要求来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科学精神”单元中几篇主体课文用了不同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詹天佑》从“爱国”“杰出”两个方面来塑造詹天佑的形象;《一个这样的老师》以一个主体事件叠加若干小事件的方式表现怀特森教授教学有方;《当代神农氏》选取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中的几件小事来表现人物的科学精神。教材对学生习作的要求和指导暗含在课文之中,因此,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单篇精读,探究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接着进行单元统整,在比较与整合中发现人物特点与选材、谋篇布局之间的关系,为写作搭建攀登新高的支架。
2.插画
写人文章完成后,由擅长美术的“班级画家团”为文章配图,完成漫画式“班级群英谱”。作者和“班级画家”共同研究如何以最佳的图文结合表现人物特点。如,《借纸“专家”》中作者写道:“我同桌最大的特点是上学从来不带卫生纸,六年来从我这里借的上厕所的纸可以绕地球一圈了。”作者认为此处的夸张是自己的得意之笔,最能体现“专家”之“专”,“班级画家”认为此处的夸张极具画面感,于是诞生了下面的“班级群英谱——借纸专家”。
3.评改
毕业季写作微课程中每一项写作任务都具有实用性,作者必须在整个写作活动中充分关注“读者”的需求和意见,根据读者需求和意见修改自己的作品,让“读者”满意。如,对《三班那些人》的写人文章和插画的评价审核,作者和“画家”必须尊重“模特”的评价和意见,作品最终是否能入选,需要“模特”的“授权书”。“模特”要依据自己的需求,对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服、督促作者认真修改。这种“读者”审核权利贯穿于整个微课程中。(如下表)
写作任务 “读者”权利写班级毕业纪念册创意说明书 投票选拔出最佳设计方案写一件班级里的难忘事 “模特”同意刊登请人写序 答应写序纪念册封面设计及说明 投票选拔出最佳封面写一个班级里难忘的人 “模特”同意刊登绘制班级漫画式“群英谱” “模特”同意刊登写习作评语 作者接受建议并按建议修改写《成长纪录片》脚本 投票选拔出最佳脚本写“新书(片)发布会”活动广告和邀请函 接受邀请写“新书(片)发布会”主持词 投票选拔出导演组
4.请序
每一位同学都要以书信的方式请人为纪念册写序。“请序”前,站在“读者”角度,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由和集体密切相关的本班同学、教师、家长或者校长写序。如何写一封能打动受邀人的信呢?写信前,班级共读绘本《我要大蜥蜴》,在绘本阅读中学习阿力“请”的表达技巧;在“序”的群文阅读中构建“序”的概念(选文包括他序、自序、书信序言等),了解序的基本写作方法,为自己被“请”作准备,也保证在书信中向邀请对象说明序言要求。最终,全班邀请到五位家长和两位老师写序,仍然以读者投票选出最终刊登的序言。
分小组设计班级毕业纪念册发布会,撰写发布会方案,全体同学投票选出最佳方案。各小组根据最佳方案写活动串词,选出最佳串词,集体修改后,交由主持人练习。同时各小组设计活动广告和邀请函。提供出最佳方案的小组和班委担任总导演,筹备发布会相关工作。班级毕业纪念册在毕业典礼上隆重发布,为孩子的小学生涯画上圆满句号。至此,毕业季写作微课程所有课程任务全部完成。
毕业季写作微课程是我近年来追寻的一种基于“任务链”驱动“真写作”的典型案例。
1.写作“真实性”的呼唤
当前,作文与真实生活隔绝,写出来的文章除了得到老师给的一个分数外,并无其他真正用处,因此,写作中的“假”“大”“空”“套路化”越来越严重,“少年老成”作文、“多胞胎”作文、“作文选体作文”比比皆是,学生对这样的“造”作文也深感厌烦。写作教学的真实性不是说所写的人和事是真实的,关键在于模拟出或者寻找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场景,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生活应用中依据明确写作目的、读者进行写作。荣维东教授认为:“写作者根据写作交流的直接的或潜在的对象、目的、功能来选择材料、内容、体裁、语言,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才是有动力的、有意义的真实的写作,因为它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写作的真实状态。”
2.写作“序列化”的需求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一直希望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能比较“有序”“系统化”,凭借这种“系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循序渐进。但是,语文教材中的“习作”显然并没有满足教师的这个愿望。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中高年级的“习作”“表达”大多在综合性学习的某个环节,并且《教师用书》中“习作评价建议”对习作“量”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是“全学期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进行的写作不少于5篇”。因此,依据综合性学习,设计在习作内容上互有联系的“任务链”,探索习作“序列化”,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1.以习作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为“链”
以毕业季写作微课程为例,其构建了一个“总分总”式的大型写作“任务链”。第一个“总”,是整个微课程的总目标,即制作一套班级毕业纪念册。“分”,是指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根据读者需求,细分出来的各分册的写作任务。最后一个“总”,即汇集各分册写作任务的“成品”形成的班级毕业纪念册。纪念册中的所有写作任务一体化,都围绕总目标层层展开,彼此印证,共同丰富了纪念册的内容。
2.以“交际语境”和“语篇”互动为“链”
毕业季写作微课程中的写作是典型的交际语境下的写作。交际语境下的“任务链”主要表现为写作过程中“语境”和“语篇”(即作品)之间的双向互动。
首先是“语境”对“语篇”的影响。
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书中谈道:“交际语境写作最基本的原理是:交际语境要素包括作者、读者、话题、目的等运作产生了语篇的内容和形式。”毕业季写作微课程中的每一次写作都具备完整的交际语境要素——作者、读者、话题、目的、语言,这些要素综合决定着语篇的形成。如该微课程的第一个写作任务:写班级毕业纪念册设计说明书。为什么要写设计说明书?便于评选出班级同学最满意的纪念册设计方案。设计说明书写给谁看?全班同学人人都是读者。怎样写设计说明书?内容上,根据同学们的需求而定;表达形式上,纯文字式的、图文并茂式的,能阐释清楚自己的创意设计思路,让读者明白为最佳。再如请人写序中,书信写什么?从写作目的——请人写序来看,很显然要写清楚“请你干什么”“为什么请你”“请你写序有哪些要求”。怎么写?文体是明确的——书信,以示郑重。语言措辞如何?若是请自己家长,撒娇卖乖可以,“软硬兼施”也可以;若是请校长,则需客气委婉一些,视请的对象(读者)而定。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说服别人愿意写序。由此可见,毕业季写作微课程中的写作,作者首先要对写作情境中的目的、读者、内容进行审视、理解、判断、探索,进而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语篇的类型、语体、内容详略等作出合乎语境的安排,才有可能写出能解决问题的、实用的作品。受具体语境的影响,语篇的形式也不一而论,包括说明书、书信、记叙文、广告、主持词等等,非常丰富。
其次,语篇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写作结束,语篇(作品)还要发布出去,接受读者的检验,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修改建议,作者会依据写作目的、读者建议等再修改、再完善作品。由此可见,毕业季写作微课程不仅构建了一个真实的语境,还搭建支架,为形成符合“语境”的“语篇”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这个“构建”和“支持”的过程,正是“任务链”动态运行的过程。
构架“任务链”,把学生的阅读活动、写作实践、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让写作成为真需,让写作有真用,让“真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历程中深刻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