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为人体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引起的肺功能失调,好发于冬春季节或季节交替时。感冒的中医证候诊断分为风寒证、风热证主症两种,风寒感冒为人体受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主证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脉浮或浮紧。风热感冒为人体感受风热之邪所致,为表证,主症为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脉象浮数[1]。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易转化为风热。传统临床治疗常用方法为单纯西医抗病毒治疗,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日趋严重,临床上耐药和病毒变异现象严重,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同时治疗周期较长,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2]。我们在临床开展综合中医护理干预,探讨合理有效的方法,运用经络学说达到疏风解热的临床疗效,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选取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康复科门诊2016年1月-2017年11月就诊的感冒伴高热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感冒后西药治疗48 h以上无效,测腋下体温39 ℃以上的风热感冒高热者。排除出凝血功能异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其他传染病、精神障碍、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根据患者自主选择意愿,对其中44例自愿接受药物治疗和物理降温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4例为观察组,采用刺络拔罐联合艾灸中医护理干预法。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 13~65岁,平均年龄(34.24±2.51)岁,平均就诊体温(39.38±0.21)℃。观察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 14~64岁,平均年龄(35.02±2.82)岁,平均就诊体温(39.43±0.2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常规感冒药物口服外给予传统物理降温,取温水擦浴,或以50%酒精擦浴,无效者给予药物降温,如布洛芬口服、安乃近肌肉注射等,注意观察患者体温下降情况,多饮水,防止高热惊厥及脱水并发症发生[3]。
1.2.2 观察组 常规感冒药物口服外实施刺络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法,3 d为一个疗程:(1)刺络拔罐法:所取穴位:大椎穴即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高热则配合双侧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双侧膀胱经上肺俞穴针刺后留罐十分钟泻热。(2)灸法:取涌泉穴行艾条悬灸以引火下行。(3)中药帖贴敷:使用中药泥胶敷贴,贴前额(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的区域)及颈部(手太阴肺经分布区域。主要成分:甘油、薄荷脑等,有退热醒脑开窍的功效。
基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标准,进行退热疗效、体温变化判定:(1)退热疗效判定[4]:将发热患者体温降低至37℃或者以下,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状态者定为痊愈;体温降低至37℃或者以下,症状体征恢复未达到正常状态者定为解热;体温下降幅度≥0.5℃,但腋下温度仍高于37℃,症状体征未恢复到正常状态者定为起效;体温下降幅度<0.5℃,但腋下温度仍高于37℃,症状体征未恢复正常为无效。(2)体温变化判定[5]:自开始治疗到体温下降幅度达0.5℃时所需时间为起效时间;自开始治疗到体温下降达到37℃时所需时间为解热时间;自开始治疗到症状体征恢复至正常时所需时间为痊愈时间。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率)表示,有序变量的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无序变量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体温分别为(39.63±0.24)℃和(39.61±0.21)℃,对比无差异;干预后8小时,观察组各时点体温呈明显递减趋势,3 h内降至正常体温范围;对照组各时点体温递减趋势不明显,8 h内体温仍在发热水平。两组患者3h后体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后,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解热时间和痊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感冒为风邪侵袭人体的外感病。对于治疗感冒引起的高热长期临床一直以口服或输液方式给予退热、消炎的治疗方法为主。近年来感冒以变异的病毒、支原体感染增多,静脉输抗生素退热效果不理想,部分患者因持续高热出血虚脱和惊厥并发症,且存在滥用抗生素导致临床副作用的危害[6]。自2016年起,国家已经对门诊输液进行整顿,2016年7月1日起,全国多数省级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已经按照国家规定停止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因此,寻求简、便、捷、廉、效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法对感冒高热的快速有效的退热处理临床意义重大[7]。
2016年始,笔者采用刺络拔罐联合艾灸中药贴敷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高热患者,风热之邪为阳邪,因此,治法首选大椎,大椎穴位于背部上极,出自《素问·气府论》,属督脉,为阳中之阳,内可通行督脉,外可流走三阳,为诸阳之会。选此穴行针刺和拔罐艾灸之法,能振阳气扬正气而导邪外出,使热势退达解表清热功效[8]。双侧曲池穴也是大肠经上的合穴,有清热解毒、疏通经络的作用。曲池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有抒压、解除疲劳和疏风清热等作用[9]。肺俞穴,出《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主治肺系病证[10]。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主治肺系病证、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足心热等急症及神志病患[11]。行艾灸法可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散热生气。高热惊厥属于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泻热后,热退风止。若发热早干预,热邪外出,则不动肝风,即无惊厥出现。临床应用案例效果也证明,以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风热感冒高热患者,使患者体温得以快速降低,无高热并发症发生,患者舒适度和安全得到保障,疗效确切。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8 h高热时点体温降幅变化(±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8 h高热时点体温降幅变化(±s,℃)
观察组 44 39.63±0.24 38.23±0.24 37.43±0.27 36.83±0.24 36.42±0.24对照组 44 39.61±0.21 39.21±0.43 38.93±0.28 38.88±0.21 38.52±0.21 P值->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解热、起效和痊愈时间(±s,h)
表2 两组患者解热、起效和痊愈时间(±s,h)
观察组 44 1.48±0.76 14.22±7.71 22.22±2.25对照组 44 3.72±0.75 14.60±7.64 27.57±1.89 t值-13.152 0.226 0.667 P值-<0.001 0.822 0.507
[1]吴运斌.风寒感冒的中医调治[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7):65-65.
[2]王琳.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风感冒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10(a01):606.
[3]吴育云,霍世英,支晨,等.高龄发热病人口服降温药与物理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比较[J].护理研究,2015,29(2B):628-629.
[4]郭颖,朱立毅.“退热1号”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34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49(12):35-37.
[5]秦凤华,王雅丽,周莉莉.中药浴开始出汗时间与体温下降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学报,2015,30(3):355-356.
[6]郭瑞明,王荃.浅谈中医内科治疗感冒[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5):16-17.
[7]张红旭,郭辉.医院全面停止抗菌药物门诊输液的思考[J].抗感染药学,2016,13(2):347-350.
[8]吴昊赛,钟小凤,袁蕾,等.调达全身阴阳气血之会——大椎穴[J].养生保健指南,2017,10(7):68.
[9]盛蓉蓉,章薇.曲池穴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81-82.
[10]徐林林,张捷,陈杰,等.五脏俞穴的临床应用近况[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6):558-560.
[11]曹迪,丁冰,王富春.基于古今文献穴位贴敷治疗泄泻“同功穴”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7,37(7):64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