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读中悟情

2018-04-02 07:46龚清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鼓琴子期钟子期

龚清华

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书声,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知音”难觅的故事。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因此,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中品味节奏、韵味

开课,以一曲《高山流水》创设音乐情境,带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伯牙为什么要割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了呢?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文本,开始尝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这是基本要求。学生先自由读,再个别展示读。个别学生读时,师生注意倾听、评价,随时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反复地读,一直读到字正腔圆,再指导读出节奏和语气。如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几句要掌握好以上节奏。出示划好节奏的课文,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练习读,个人挑战读,男女生接读。在读出节奏的同时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进而读出情感。

读中理解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主读课文《伯牙绝弦》,借助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读懂文意。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懂文意。

展示环节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说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知音。那伯牙、子期是何许人呢?教师出示补充资料,学生默读了解。

从资料上可以看出伯牙是晋国上大夫、琴仙,钟子期以打柴为生、樵夫,两人身份不同,地位悬殊,是音乐让彼此成为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抓住两个“善”字品读。

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了注释知道“志在高山”就是心里想到高山。触类旁通,“志在流水”就是心里想到流水。這句话的两个“善”跟前面的两个“善”的意思相同吗?学生边读边比较,前两个是擅长、善于,这两个是“好”的意思。

读中感悟真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意,感悟文本情感。在理解古文意思后,引导学生感悟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知音”真情。课文共有5句。2、3句具体描绘了两幅动人的场景,展示了伯牙和子期是如何心意相通的。教学这两句时指导学生读出钟子期由衷的赞叹之情,学生个别读、齐读,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学生从读得一般到渐渐读好。经历了这样一个朗读的过程,学生的感情理解便自然加深。接着再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钟子期听后又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拓展和运用,感受“知音”就是真正知你懂你的人。当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谈话,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此时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教师饱含深情地过渡,配上凄婉的音乐,学生齐读朗诵,再次感受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在读中与文本的思想交流、产生共鸣,体会故事感人肺腑之处。

(作者单位:襄阳市谷城县粉阳路小学)

猜你喜欢
鼓琴子期钟子期
重逢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香 樟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