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堂的诵读模式值得推广

2018-04-02 07:46张春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王昌龄孟浩然苏轼

张春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一种困境。很多学生不是因为喜欢古诗词而学习古诗词,为考试而学习的功利色彩较重。语文教育者要根据教育规律,化学生的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

探索古诗词教学韵律诵读模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之前,可以先指导诵读,甚至可以熟读成诵后再进行教学。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为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求我们掌握古诗词声韵特点,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詩词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因声求气”是指掌握诗歌的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诗歌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比如,《诗经》大多是四字文,是“二二”节拍,两字一停顿;五言诗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多为“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我们可以按照节拍来朗读。词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缓急必须更好的配合。朗读时,还需依据句法特点来诵读。动词还应重读。

古人都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韵字开口度越大,越表现昂扬之情;开口越小,越易与凄婉之情吻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韵脚为“u”,是开口呼,情感昂扬激愤。李清照的《声声慢》押入声韵“i”韵,合于悲抑之情。“吟咏诗韵”是指诵读时不仅要揣摩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更要揣摩作品中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轻重缓急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充分体现作品的情韵美。

注重课堂的拓展延伸

同一题材的延伸。以送别诗为例: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都是送别诗,但他们表达的感情、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所侧重。《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境开阔,直抒胸臆,情感豁达。《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运用了借情抒情的手法,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孟浩然去的是人人羡慕的繁华扬州,所以李白满是祝福。好友王昌龄因小事贬官至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李白充满了关切和同情。即使是同一位诗人,因送别的友人、原因、友人要去的地点不同,诗人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更适当拓展,让学生融会贯通。

同一作者的延伸。以豪放词人苏轼为例,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胸怀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必要补充。本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诗人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具有婉约词风,能防止学生形成苏轼豪放词风的思维定式。课后布置作业《我眼中的苏轼》,让学生对苏轼做全面了解,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艺术手法相近延伸。一首诗歌的抒情方式有时不是单一的,会兼用几种抒情方式。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失意悲愤情怀。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表现的是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同为登高抒怀作品,杜甫的《登高》抒发的情感的方式相对含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夔州秋天的景物描写,营造了空旷寂寥、萧瑟凄清的意境。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登高所感,诗人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他乡、漂泊无依、忧国伤时的悲哀之情,直抒胸臆。

(作者单位: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尹培文

猜你喜欢
王昌龄孟浩然苏轼
Poesía En la frontera
春晓
舟中晓望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春晓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