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平萍
摩擦力实验是初二力学的重点内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需认真备课,设计简单易懂的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当然,还应控制理解难度,不应挖掘太深,引起学生思想上对摩擦力的畏惧。比如,在新课引入时,很多老师采用拔河比赛的事例,当然,由于教室空间小,我们可以让两位学生分别用一只手握住瓶子两端,模拟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摩擦力,两位同学脚不准离地或移位。结果,一位同学紧握瓶子,而瓶子从另一位学生手中滑过。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决定拔河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是摩擦力。接着,又设问:两种摩擦方式一样吗?启发学生思考摩擦方式的不同,为后面介绍摩擦方式埋下伏笔。我们在给学生介绍三种摩擦方式时,可以利用黑板擦和斜放的物理书(营造出一个斜面),提问:黑板擦可以静止在斜面上吗?增大斜面倾角,观察黑板擦从斜面滑下,最终静止;最后,在斜面上放置一个小球,启发学生思考,小球会滚下来吗?小球为什么最终停下呢?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教师分析归纳。
在分析滑动摩擦力方向时,我们可以利用毛刷受力后运动的情况,轻松地展现摩擦力方向。当然,在引导学生归纳出摩擦力方向之前,要和学生分析刷毛形变方向就能反应滑动摩擦力方向。因为很多学生力学基础较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这个实验就轻松解决了以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知识的问题,真正变为师生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创造的快乐,做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时,大部分老师都重视这个实验。新课程要求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于是许多老师便真的完全放手了,课堂上学生们讨论、实验得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学生真正获得的东西却寥寥无几。我觉得放手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有时甚至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反之,如果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管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学生“放手”,后果将是:学生盲目地乱“探究”或者无所事事,瞎起哄,看热闹,最后连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起来。这样我们就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了。自主探究对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是淡化了,不管了,放任自流了,而是对这一点要求更高了,我们物理老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理念下老师的作用更重要了,老师应该发挥更重要的引导作用!经过这节课教学我认为更合理的教学思路可用以下几点作为参考: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他猜想。比如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快慢、重力大小等有关。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真正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比如通过分发实验报告纸,引导学生有效实验。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并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我們在学生交流与讨论时,可引导学生指出实验的难点是很难控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接下来启发学生:保持木块不动时,拉动木板,木板对木块还有摩擦力吗?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出新的改进方案,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再比如,做完摩擦力探究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小摩擦力呢?引导指出在木块下方垫几个圆珠笔芯,然后缓慢拉动木块,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承上启下。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有“转化法”——利用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摩擦力,来测量摩擦力大小,“控制变量法”——控制压力不变时,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的变化;控制接触面程度不变时,改变压力,观察摩擦力是否变化;第二节课再结合生活实例请学生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最好能先让学生们举例身边常见事例,然后,老师补充归纳,试题中经常遇到的,比如体操运动员手擦镁粉,冰壶运动等等,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并写成小论文。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科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要反复斟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实情,不断改进,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合理,使学生学习物理更愉快,更轻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摩擦力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无疑是整个初二上学期的难点,直接对初二下学期的力和运动的理解产生影响,远一点会影响高中物理的学习的信心。所以,任重而道远,更加需要老师们认真准备,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合理控制难度,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学生一步步归纳摩擦力的相关特点。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