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4-02 01:49罗书华
艺术评鉴 2018年4期
关键词: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罗书华

摘要:《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学专业学习重要的课程之一,在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以学校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旨在弥补传统《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学生在具体作品分析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升《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效果。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05-02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激发学生分析型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我们近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传统《曲式学》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作曲四大件课程之一。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来说,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两个专业均需学习该门课程,且因其性质不同而将其教学重点调整为: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重点是通过对各类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而获得音乐审美、音乐理论素养的知识及实践分析能力的提高;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该课程而提升其理解、把握、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以下就笔者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平时授课的认识,并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问题,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望批评指正。

一、教学内容更新

(一)课堂管理的优化

我校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同时由于学生本身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生习惯性的拒绝学习理论性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不足,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内化”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作品的分析、表演和演练,使学生更感到理论课程的无用性,学习兴趣进一步降低。在课后缺乏教师的监管和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课后自主嘘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生收效甚微。而学校安排的课时有限(仅为32课时),要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进步,必须对课堂管理进行优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制定清晰明确的课堂程序,包括坐次表、点名、高效的纪律方案、如何遵守课堂程序、课时安排、学习目标、评分指南、学习小组的分配与职责等。一个高效运转的课堂,无疑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座次表在学生讨论的时间里快速的确认缺课的学生;高效的纪律方案预设了多种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案;课时安排和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方向;评分指南让学生可以自行评测学习程度;学习小组的组建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生生交流。通过高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这是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第一步。

其次,采用对分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四分之一时间学生讨论复习上次课程内容,四分之二时间讲授,再用四分之一时间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课中有很多知识点涉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如基本乐理、和声、复调、音乐史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这些都是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表演方向学生的薄弱环节。而作品的诠释又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把握,才能触及音乐作品的灵魂,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准确而生动的讲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观众。因此,《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所选择的教材,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接触到作品分析的真谛,掌握分析的手段与方法,并能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对这门课产生学习兴趣。

由于《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内容综合性较强,许多内容涉及其他课程的内容,对于基础理论知识本就薄弱的音樂专业学生而言,仅仅只讲分析的理论知识和原理,不仅抽象,学生也难以理解。而学校安排的课时有限(仅为32学时),上述内容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讲解,因此,必须对《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精简分析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所选教材的中,保留各类曲式的定义、类型、特征、分析方法和实例分析的部分,根据不同曲式类型的特点,增加分析要点及分析报告撰写要点。

其次在具体实例分析中增加和声、复调分析内容,分析报告撰写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所得表演该作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中创设问题

根据《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在教学的环节中穿插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知识,根据分析所得表演所分析的作品,要求学生尽可能还原作品原有的意义,引发学生对作品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曲式与作品分析》属于作曲技术四大件中的课程,通过对作品技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及其思想感情。对于我校音乐学院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说,对学生的专业性和作品表现力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但传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

与声乐、器乐等实践性课程不同的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致使他们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投入进来,再加上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生的枯燥性心理状态影响其学习态度及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内化”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作品的实际表演和演练,使学生更感到理论课程的无用性,学习兴趣进一步降低。在课后缺乏教师的监管和指导的情况下,课后自主学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生收效甚微。

二、分析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将基础知识和作品分析要点融合教学,鼓励学生表演实践

《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分析是一个层次化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基础知识讲授结束后,随即挑选典型的曲目进行分析,并且讲解该曲目的分析要点。实践课程一般尽可能安排在排练室,让学生亲自演奏演唱,使其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增强分析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了解,深化分析的意义。

希望通过井然有序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在将对分课堂引入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后,学生将在每次的讨论中不断的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具体作品的分析讨论中,不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论在指导学生在作品实际表演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小组讨论

利用小组讨论辅助分析教学,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小组每个成员的课后分工不同,在课堂讨论时相互交流观点,完成作品分析报告。每次所分析的作品均有教師带领,对作品进行详尽分析,并且演示。演示完毕布置作业,提出问题,让小组课后完成。小组可以课后讨论、演奏(唱),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音乐学院大四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了“高效能教学方法+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音乐学专业的班级中进行,在册学生59人,每周2 学时的课程,每节课50分钟。上课之前联系班长根据各个同学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学习习惯,以四个人为一学习小组,制定学习小组职责,同时制定课堂程序、学习目标、评分指南。

三、结语

《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需围绕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该门课程涉及音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同时兼具实践性。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不仅要合理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同时在教学中,必须合理调整基础知识讲授与分析实践的时间比例,以具体分析实践带动课本教学,将课本基础知识贯穿于整个分析中。教师自身应该注意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合理统筹规划,不断更新分析实践的方法,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的授课艺术,让学生有热情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获得了提高,大部分学生有学习动力,在32学时的课程中,掌握了作品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对理论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认识到理论要与实际结合起来。部分学生由此对该学科的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进一步学习考研,增强了学习和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教学改革思路,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增加更多的互动,也需要更多的课时,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