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华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强调融合和创新的时代.作为集文化、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定位正确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高校图书馆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已经不单纯是在传统的某一方面,而是呈现出多角色和多功能的发展趋势.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1]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2]高校图书馆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文献情报中心,其面向的用户大多数为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让高校图书馆更容易成为创意和思想的孵化器.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业务就包含文献传递、阅读推广、保存文献资源以及开展教育培训等,同时也承担着开发智力资源的任务.随着强调创新融合和组织变革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推动下,高校图书馆自然而然地成为“创新创业中心”.
高校图书馆将建设和开放“创新创业中心”,为小微型企业、在校创业者提供活动场所、灵感孵化、创意交流、作品设计制作展示以及产业化应用等整个流程的服务支持,实现“让创业创新更加容易”的目标,进而推动社会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迅速发展.在兴起的“慕课”浪潮里开展网络信息化教育,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因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日益增长的数字文献资源和开放存取资源平台为网络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加上高校图书馆在对大规模的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与共享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高校图书馆逐渐地成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学习中心”.
高校图书馆建设各类基于公共数据库的信息化智慧学习系统平台,为每个读者建立独一无二的个人学习帐户,更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更强调和释放读者的潜能和活力,为读者的个性化学习开辟新的空间,运用大数据分析读者的学习习惯,为读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实现了每个读者自定义学习发展和经验累积.这个帐户会记录读者在平台上生成、获取、储存各类个人数据,比如曾借阅的文献,发表过的论文,正在学或学习过的网络课程以及成绩,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等等.这些数据不仅为个人的科研、学习、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撑,学校还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关注和统计用户的学习习惯,使学校能够持续地改善读者的学习体验.比如,学生和老师在平台上展开互动交流,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性化发展,充分评估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通过及时的反馈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3]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将是集开放、互动、创意、交流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活动中心”.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单一为读者提供各种文献资源的借阅服务机构了,而是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到城市或社区的文化活动之中.高校图书馆将改变传统的相对静态的学习空间,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专题展览以及开辟专门的阅读体验区,视听欣赏、电子阅览、多媒体娱乐等,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比如2016年5月,深圳市盐田区启用国内首个实体智慧图书馆,该馆基于物联网、移动服务、大数据等技术研发而成,设立了智慧墙服务区,提供信息展播、资源浏览、读者互动等特色功能,这将使图书馆成为用户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4]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关注自身的文化休闲功能的发挥,这不是对图书馆功能的削弱,而是对图书馆职能的拓展,因为休闲服务同样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和谐有序地发展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是对图书馆休闲服务的基本定位.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更不应该固步自封,要拓展图书馆的功能,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开展社会服务,在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更有创造性、更有贡献度的新角色——“市民知识家园”.高校图书馆面向社区用户开放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除了肩负为本校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任务,同时也应承担起向周边市民普及教育、推广阅读的责任.
例如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从2010年起向社会无门槛开放,任何读者都可以免费借阅图书、免费享受馆内的资源和服务,让市民切实地分享到了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5]此外,江汉大学2008年起向社会开放,湖北大学2012年4月16日起向武汉市民开放;2014年12月1日成都11所高校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也加入向社会开放的阵列,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的知识家园,对普及国民教育、推动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综合文化素质起到了极其有利的促进作用.
每个城市几乎都遍布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如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医院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等,其中一般以高校图书馆的规模、资源居首位.高校图书馆应牵头,联合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建立“社区数字图书馆”,不但可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让社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真正使图书馆成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比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联盟馆成员多达700余家,遍布中小学、企业、公司和社区,总馆为成员馆用户提供服务器、公用平台、图书通借通还、技能培训等服务.[6]
随着高校图书馆逐渐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将充当“社会服务志愿者”这个新角色.这个新角色要求馆员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尤其需要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馆员.广州地区在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得较早且效果较好的高校图书馆是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简称南洋图书馆),南洋图书馆2011年9月成立了广州地区第一家高校科学技术协会,深入到广州市从化区的偏远农村、企业、社区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不少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民生,形成了利用科学技术协会模式开展社会服务的品牌.[7]
“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角色转变,因为馆员是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实现图书馆角色转变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馆员必须打破一次性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放下偏见、停止观望、了解“互联网+”、接受“互联网+”、宣传“互联网+”、致力“互联网+”.要成功扭转馆员的角色观念和提升馆员综合素质,除了馆员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提升认识高度之外,还可以加强新科技、新技术的学习培训和应用实践.提升馆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使馆员的思想、意识、认知、观念等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满足“互联网+”形式下角色转变和全新服务模式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需要有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推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向多元化、现代化迈进.图书馆人才是一个复合型的结构体系,由各种层次、多学科门类、多种专门人才组成,在知识创新服务为主基调的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型图书馆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作为培养创新人才摇篮的高等教育,所以高校图书馆是最早和优先接触到这个群体,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才人的重大使命.高校图书馆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图书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专业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构建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化图书馆教育,致力培养创新型图书馆人才.
在“互联网+”的渗透之下,图书馆将改变传统借阅藏的空间功能,大量利用率低的纸质书刊将下架归入到密集书库,以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比如上海图书馆2013年将馆内约800平方米的专利标准检索工具阅览室改造为“创·新空间”,设置了讨论交流区、创意设计区、产业研究区,各区之间未设立物理隔断,仍然保持空间的完整性.[8]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开发潜力是较为巨大的,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布置各功能空间,同时要注意低碳环保,将空间开发带来的灰尘、噪音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创客空间能够促进科研交流,提供动态知识服;让读者接触到最新科技,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为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转变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创客空间的建立和发展将会使高校图书馆发展为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教育技术馆为一体的校园核心空间,例如,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的狄拉麦尔科学与工程图书馆是第一所向所有学生提供3D打印的高校图书馆.狄拉麦尔创客空间配备了新兴技术馆员,这些馆员还能对读者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同时也动手实践并一起研究具体的创客项目.[9]
高校图书馆建立创客空间,不仅是适应角色转变,也是为了完善自身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创客空间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并进一步挖掘读者群体的潜在需求,让不同的读者实现知识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有助于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消除读者之间的信息隔阂,同时促进知识的利用与再创造,进而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与信息集散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创客;而创客的创新活动将进一步凸显图书馆服务的价值,进而形成独特的服务品牌,促使高校图书馆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普及;社区用户对共享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的第21条就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0]10余年过去,具备向社会开放条件或已经向社会不同程度地开放的图书馆越来越多.向社会社区开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设开放共享的社区图书馆网络,社区用户除了借还图书需要出入图书馆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利用开放共享的社区图书馆网络来获取其需求信息.社区图书馆网络应24小时开放、简化用户认证流程、界面简洁友好、支持一站式信息检索、提供线上参考咨询服务等等,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区用户的家庭图书馆.
2.6.1评估机制
高校图书馆角色转变过程中制定的发展规划、项目开展等需要建立评估机制,评估机制由评估组织机构、制度安排、指标体系等要素构成.评估组织机构包括第一方评估、第二方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第一方评估和第二方评估分别是项目管理者和项目承建者,属于内部评估,第三方评估是独立于图书馆和项目承建者的专业评估机构,属于外部评估;制度安排是图书馆在制定某项发展规划或开展某个项目之前拟定的用于约束特定领域内的群体或个体的规则,这个规则视实际情况不同可以是正式的、非正式的、暂时的或永久的;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体,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各项指标体系由主管图书馆的部门制定颁发,是图书馆进行项目评估的参照文本.
为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准确,评估的制度必须规范性,评估的视角要多样性,评估的方法要科学性.要达到以上效果,可以采取多方评估方式,即引入外部评估主体参与项目评估的过程,享有知情权、批评权、建议权等权利,可以避免内部评估的片面性和主观性.[11]同时,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后评估机制,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建议,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实现图书馆建设及时纠偏和质量监控的有效途径.
2.6.2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和评估机制同等重要,评估机制是事前规划事中干预,反馈机制则是事后总结.高校图书馆要完善反馈机制,首先要构建多渠道的反馈信息系统,广泛地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并由专人进行汇总、分析、处理,辅以专家评判确保反馈意见的科学性,形成“反馈——执行——再反馈——再执行”的反馈处理良性循环.[12]其次,要科学使用反馈信息的采集方法,只有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才能确保反馈信息的质量,调查过程中要注意传统调查与网络调查、一般调查与重点调查、长期调查与短期调查相结合,同时可以对有代表性的用户实施长期的跟踪调查.[13]再次,要注意提升馆员的综合素养,在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亲民性、人性化,对提高反馈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决策性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融合发展的契机下,高校图书馆要勇于接受新挑战,积极充当好创新创业中心、智慧学习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市民知识家园、社区数字图书馆、社会服务志愿者这六个新角色,从扭转角色观念和提升馆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图书馆人才、开发图书馆空间功能、创建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开放共享的社区网络、建立评估反馈机制这六个方面实现角色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时势发展,明确在新形势下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打破传统,创新融合,营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5(6):60-64.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4):4-17.
[3]吴旻瑜,刘 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3.
[4]国内首个实体智慧图书馆在深圳市盐田区启用[EB/OL].[2016-05-13].http://iyantian.sznews.co m/yantiannews/contents/2016-05/13/content_13352765.ht m.
[5]大学图书馆可否向社会公众开放?[EB/OL].[2015-07-10].http://www.jhnews.com.cn/2015/0710/514262.sht ml.
[6]颜务林,杨晶晶.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与对策——以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为例[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5(4):1-8.
[7]汤妙吉.基于科协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以广州地区第一家高校科协为例[J].情报探索,2014(7):128-130.
[8]周 寅.面向创业创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J].新世纪图书馆,2016(3):65-67.
[9]王 方.众创空间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4):220
[10]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EB/OL].[2014-08-1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6/201010/xxgk_110215.ht ml.
[11]冯彦平,王碧琴.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47-50.
[12]张汉强,刘元珺,郑 强.面向多元化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反馈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4(11):99-103.
[13]杨广宁.基于控制论的图书馆管理反馈机制[J].图书馆学刊,2013(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