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杰,傅忠贤
自2010年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聚焦创新问题的研究.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念,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0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带动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行为的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研究的重大热点.文献综述显示2011-2014年知网有791篇学术论文,38篇硕博论文.学界的研究集中在该领域的社会背景、科学内涵、实施主体、实施载体和保障机制几个方面.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直接推动力,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真理.[1]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提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的论断.[2]有关创新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自然科学对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3]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其论著中阐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三个来源,即“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4]而其中第三个来源是最重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新思想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并不断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河中得到验证.同时,世界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由创新科技所驱动,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实践证明,也是对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思想的证明.[5]
专家学者提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选择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种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大成功.我国GDP增长速度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由于长期粗放式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产业尚处于价值链低端,大而不强、大而不壮,更多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经济结构急需调整,[7]而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进步的“原动力”.[8]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支撑,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科技支撑,也是当前中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支持要素.[9]创新驱动是引领新常态的需要,是实现新常态的关键.[10]
科技发展和世界未来发展也需要创新.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11]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12]创新已成为大势所趋.[13]战略性新兴产业革命孕育待发,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为应对新一轮竞争,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事业,将创新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尤其以美国、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从投资驱动成功转向创新驱动,在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主动权.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国家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创新驱动”这一概念,波特以钻石理论模型为研究工具,提出国家经济发展四阶段: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波特(2002)认为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体系具有这样的特点:产业间呈现完整的钻石体系,体系内各要素能各自独立发挥作用,同时又能发挥较强的交互作用效应,其竞争力呈现出锐不可当的势头;较少依赖生产要素而形成竞争优势,能在不利因素的刺激下进行创新的产业即是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的产业.[14]学者们还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拓展性研究,汪冰(2013)提出创新驱动即是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创造力和持续创新的原动力,可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从而驱使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15]洪银兴(2013)认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16]陈曦(2012)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17]张治河,周国华,胡锐,谢忠泉(2011)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18]朱建一(2013)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长期综合性的战略,是创新机制作用于实体发展的过程.[19]马克(2013)认为创新驱动是发展对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处于枢纽环节.[20]因此,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本质决定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陈鹏飞、贾慧霞、刘金石,2013).[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机制体制创新、以大学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三大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支撑.
政府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在调控、协调、引导和扶持以及保障和服务方面履行职责,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统筹全局.陈曦(2012)也提到政府应在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刚要、制定优惠政策、外部环境支撑创新、采购或直接投入公共技术研发,协调、组织各主体的关系等具体工作上负起应有的责任.[17]马克(2013)认为从国家层面应强化统筹协调,可以使人、组织和国家之间协调发展,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内生性和根源性;政府应着力建设创新文化,打造创新环境,落实创新政策,根据各地方实际需要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20]隋映辉(2013)认为政府要做到“善搭桥,会唱戏”,明确如何“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相结合,通过“政府产学研资介”服务平台,形成跨行业、全连接、一体化的联盟建设,培育创新合作的良好氛围,加快科技项目与传统产业转型的融合.[22]
科研机构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技术、人才保障,促进创新型科研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23]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是科技成果发源地,应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成果的转化,应积极发挥高校创新主体的作用.[24]柯妍(2013)认为高职院校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承担着与普通高等学校项目的使命,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生力军.[25]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余建(2013)指出产学研合作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支撑,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自2005年起广东省吸引来自全国213所高校和332个科研机构的2.5万多名专家、教授参与2万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实现产值1.2万亿元.[26]
企业作为实施创新战略的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应树立创新理念,认识到创新就是生命力.陶仪声(2013)认为企业不但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更是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的主体,强化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作用.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多种途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7]陈剑锋(2013)认为企业是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8]陈建章、张红辉(2013)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企业从“制造”转向“智造”和“创造”转变.[29]王勇、王茜婧(2013)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依托企业担纲,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30]
邓智团(2014)指出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各城市共同的主题,城市可以通过引导空间规划、推动近郊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和规划调整、完善郊区新城定位,以推动城市空间,积极响应创新驱动.[31]辜胜阻、刘江日(2012)认为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依赖“土地红利”和廉价“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已难以为继;未来我国城镇化必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全面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32]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各省市结合自身情况发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成都市提出到2015年将率先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全是科技既不贡献率达62%;到2020年,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33]宁波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34]朱英明、朱婷婷、卢誉(2014)指出创新产业集群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是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之一.[35]
创新驱动的载体是产业化,[38]段世德、丁远杏(2011)提出要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37]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采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高调回归制造业,并将转型升级的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战略核心目标.产业优化升级包括融宏观上提升产业结构,从微观上加快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和产业集群升级.以技术为基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突破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注重产业之间的交互融合,如应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新型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不断优化产业格局,搭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45]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形成集合优势,如发挥成都、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第四级.[38]
企业都应承担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寻求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国家自2006年开始已经将创新型企业建设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场的重要载体.国有企业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发展之路,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学技术.”[39]要求广大企业用于创新发展.企业界、产业界对科技革命的基本共识,即以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代表领域内一系列系数突破和相互融合渗透,正在推动全球产业革命加速进行,化工行业、机械密封行业等都已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可以从以上几个行业进行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仅需要方向上的引导,也需要创新的土壤作为支撑.国家应从以下从六个方面入手,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保障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政府层面为经济活动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培育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培育良好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指出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总价研发投入.[40]政府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引进、聚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为创新企业和人才创造环境.应该创新体制机制,改变之前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政府可以将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技课题纳入政府重大采购项目,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应在市场准入和资源配置方面给予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树立创新文化、确立创新理念,改善研发员工结构.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武器,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梅术文(2013)认为专利政策法律化是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制度激励体系的必然要求.[41]2011年美国发布的新版创新战略,提出改革专利审查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把知识产权作为国际竞争利器;2011年8月,英国发布《英国知识产权国际战略》,鼓励通过知识产权开拓国际市场;2011年6月,日本推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2011》,应对全球化、网络化带来的新挑战,[42]只有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激发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利用,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应健全知识产权法律,确立企业、科研院所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加专利、技术的拥有量;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业自律;与国际合作,共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科技信息情报对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重大科技规划部署和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信息社会、数字化社会进行加快,政府和企业对科技情报需求愈加迫切,对科技情报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管理工程,科技情报机构需要一方面需要加强横向机构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纵向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信息情报机构作为信息情报搜集的核心主体,应找准定位、革新思路,建立全球化信息搜集、整理和创造的思维,以提供专业、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推进科技情报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43]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下,通过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优化支出结构和完善支出投入方式.[44]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判断高新技术产业有两个主要指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也可以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一般而言,研发费占GDP的2%以上,科技创新企业研发费用要占其销售收入6%以上的国家可以称为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型国家的研发费用通常要占其GDP的2%以上,科技创新企业研发费用要占其销售收入6%以上.我国尚未完全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我国在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时,也要注意调整投入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利用科技金融创新,发挥科技金融黏合作用,向上和向下进行产业链延伸,以形成科技金融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达到产业聚集和企业成长的同步.
十八大特别强调协同创新,指出应加大力度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合作.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需要企业、大学的协同,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协同.加强产学研合作,把企业重大科技需求列入政府重大科技计划,广泛建立技术研发和创新联盟;加强科技创新创新载体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创新网络理论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以政府为宏观调控的“教练”,以企业为“队长”,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执行主体为“队员”的创新网络系统.[45]
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隋映辉(2013)指出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需要有结构科学、配套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22]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比较欠缺,应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引进人才.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应该承担起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任,不断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输送新鲜血液.实施全球人才战略,瞄准海外高层次、稀缺人才,实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国际化.同时,应该不断优化和完善育才、引才和用才政策,为优秀人才提供住房医疗、研发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6.1.1研究深度不足
当前研究创新驱动战略的作者多是社会学工作者、高校教师、政府公务员和新闻记者等,主要从国家创新战略规划层面、省市县战略等整体战略层面研究,部分学者也选择创新型人才战略、制度保障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合作等角度从宏观路径上研究.从作者分布和研究视角的选择上,决定了当前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术研究多为指导性宏观研究,缺少必要的数据论证和案例解读,研究的深度难以保障.例如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点城市的研究,多是从城市发展整体目标数据,例如GDP增长、高新企业数量、研发人员结构等,但缺少对目标的分解和措施的细化研究.提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缺少对结构调整应达到的目标数据和过程数据进行研究.
6.1.2研究方向失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国力的工具和手段,相关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而不是将一套工具包装成一个产品.在研读现有文献时,容易见到“千亿产业园”“万亿级省市”等词汇,学者对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又回到之前追求经济总量的老路,没有明确区分结果和路径的问题.过于关注总量,而较少研究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协同、产业配套、招商策略、产业运营等实质性问题,研究成果缺少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对于创新城市的研究,多选择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的省市,较少关注中西部落后城市.
6.1.3研究覆盖面不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架构和要素的健全与否是决定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战略体系和构成要素大体上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目标、战略定位、业务布局、商业模式、实施路径、风险管控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架构和组成要素是什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尚缺少哪些关键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这些学术研究空白都是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挖掘.
6.2.1创新驱动系统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46]创新驱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方主体发挥合力,充分调动产业资源、才人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的活力,同时兼顾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系统研究是站在创新驱动发展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论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载体、保障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及成长路径.
6.2.2创新驱动跨区域发展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47]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提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国技术转移”.[48]协同创新、跨区域发展在国内外已有实践,国内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正逐步构建京津翼经济圈;国外已经形成欧盟、东盟、北美等跨区联盟,包括正在形成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贸易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当前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跨区发展的学术研究较少,落后于跨区域发展实践,国内外学者可围绕跨区域发展原因、发展形势和发展路径,强化跨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
6.2.3创新驱动比较研究
世界各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展路径、发展进程和取得成果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模式,可以总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展特征和关键因子,为其他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借鉴;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非发达国家的创新方式,能够找出差距,指导非发达弥补不足,快速缩短与发展国家之间的差距;通过比较非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方式,能够找出制约创新的核心影响因素,让非发达国家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创新发展策略.同时,还可围绕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核心是找出可比较对象,总结创新发展的方式方法.
6.2.4创新驱动实证研究
美国是全球创新的国家级典范,波士顿是全球创新城市的标杆,硅谷是全球创新地区的殿堂、苹果是全球创新企业的模范,类似的创新型国家、城市、地区、企业在全球还有很多.成功没有捷径,但成功一定是有方法.我国创新能力还较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应该充分借鉴、学习其他创新主体的成功经验.国内外学者应更加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充分调查、分析、研究创新型主体的成长逻辑,总结其创新经验,为我们国家、省市、地区和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提供建议.
总体来看,虽然创新驱动战略研究在我国还属于新课题,但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显著.对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努力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推动相关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长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与实现路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2):128-13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2.
[3]李东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1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7.
[5]习近平.工程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EB/OL][2016-11-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3/c_1110966948.ht m.
[6]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中国经济”三期叠加”: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J].领导决策信息,2013(32):4-7.
[7]李毅中.中国工业企业大而不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EB/OL].[2016-11-20].htt p://www.chinanews.co m/cj/2012/03-09/3730547.sht ml.
[8]刘诗白.以科技创新促转型稳增长[J].经济学家,2013(11):5-13.
[9]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Z].新华社,2014-08-20.
[10]徐匡迪.创新驱动是实现新常态的关键[J].商界导刊,2015(8):5-6.
[11]王志刚.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求实,2012(23):52-54.
[12]胡达沙,王 辉,王智源,李潇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文化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18-22.
[13]习近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J].中国科技产业,2013(10):8.
[1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4.
[15]汪 冰.创新、创新驱动和创新驱动战略[J].甘肃理论学刊,2013(4):24-26.
[16]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5-11.
[17]陈 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3):42-45.
[18]张治河,周国华,胡 锐,谢忠泉.创新学:一个驱动21世纪发展的新兴学科[J].科研管理,2011(12):143-156.
[19]朱建一.“创新驱动发展”:中华复兴的时代模式[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4):6-9.
[20]马 克.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13(3):1-8.
[21]陈鹏飞,贾慧霞,刘金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J].决策咨询,2013(4):28-31.
[22]隋映辉.创新驱动:发展误区与战略取向[J].管理学刊,2013(3):23-27.
[23]殷清慧.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心[J].安顺学院学报,2013(4):4-6.
[24]姚丽华.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J].求知,2013(12):46-48.
[25]柯 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4):4-7.
[26]余 建.产学研合作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支撑[J].中国科技产业,2013(3):46-49.
[27]陶仪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以蚌埠市为例[J].中国发展,2013(4):78-80.
[28]陈剑锋.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2):40-42.
[29]陈建章,张红辉.创新驱动:宁波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J].三江论坛,2013(8):15-18.
[30]王 勇,王茜婧.基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经济金融工作”三大突破”[J].征信,2013(2):14-18.
[31]邓智团.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空间的响应与布局研究——以上海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4(1):142-146.
[32]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J].人口研究,2012(6):3-12.
[33]朱英明,朱婷婷,卢 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创新产业集群研究——基本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
[34]段世德,丁远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使命研究:东湖的引领与示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6):21.
[3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36]王 灏.成都、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视域[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3):27-30.
[37]习近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EB/OL].[2016-11-20].http://news.xinhuanet.co m/politics/2013-07/17/c_116580139_2.ht m,2013-07-17/2014-06-10.
[3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南宁日报,2013-10-02(02).
[39]梅术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专利政策法律化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1-6.
[40]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J].中国法学,2013(4):27-38.
[41]周 娜.情报信息机构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3(10):140-142.
[42]杨志鹏.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财政支出优化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13(5):84-87.
[43]徐增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政府扶持的一般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193-194.
[44]习近平:实施创新驱动不能等待观望懈怠[EB/OL].[2016-11-20].htt p://news.xinhuanet.co m/politics/2013-10/01/c_117582862.ht m.
[4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6-11-20].http://www.xj.xinhuanet.co m/2012-11/19/c_113722546.ht m.
[4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16-11-20].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 gzc/gf x wj/gf x wj2015/201501/t20150112_117695.ht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