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传统生命观的现代健身底蕴

2018-04-02 21:40:41魏胜敏杜云生周卫东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教阴阳人类

魏胜敏,杜云生,周卫东

(1.石家庄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1;3.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河北 石家庄 050051)

0 引言

“我命在我不在天”,表达了人的生命由自己来把握.如何能够达到延年益寿、增进人类健康?作为中国道教,以其富有特色的重人贵生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恬澹寡欲、虚静无为”、“专气导引”等养生名句,象征着道教两千多年来在探索生命、改善生命价值过程中注入了不懈追求人类生命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从先秦的老庄学派,延至后期的道教,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追寻着健康、长寿和幸福为目标的养生观.正如李约瑟指出的那样:“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1]道教对生命的关爱为我们的社会和人类创造了长生久视的养生之道,并以其“形神兼养”的生命哲学观为我们当代社会人类的健康生存提供着技术与理论的坚强后盾.因此,道教生命观对现代健身养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 休闲体育之源:和谐自然的生活观

道教主张人和自然之间应和谐相处,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无为”,自然本身就有自己存在的“道”,人们只要顺其自然,就会无为而无不为.老庄道家学派所强调的“无为自然”,包含着两方面.首先,它是指区别于现实社会的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在残酷的现实社会竞争中,恢复人的本来状态,远离名与利的竞争,远离现代社会中的忧虑与焦虑,恢复人的本性,就是“自然”.如文献[2]中所言:“最高的君主悠然而寡言.即使事情有了成果,事业完成,人们(因为不明白其理由)都认为:‘知常荣;荣乃功;功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由此表明,所谓“自然”意味着不依从人为,它也不同于天然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而是表达的一种人与世界万物的原始状态.再如有代表性的王弼对《老子道德经》加注,相当多地用了“自然”.如“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等.其次,道教是中国本土传统宗教,正如《太平经》中所言:“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3]体现了道教的一种生态整体意识,由此形成其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自然之道不可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4],它提出了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唐代道士成玄英曾言:“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虚心任物,物各自正”[5]371,它指出人与万物在道性上是平等的,自然界中的一切,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而是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万物才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对它们进行干涉,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6]293.因此,如果做到“自然妙理”的圣人“恬淡无为,大顺物情”,即为“一切万物,自然盛”[5]384-416.

当人们达到追求现代物质生活的满足感后,尽力去摆脱工作、学习、交往等激烈竞争.顺应道教的自然生活观而体现在现代体育休闲,投入到大自然中,走进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中,去体验感受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它会给你的浮躁心灵带来平静,使你感受到繁华都市物质生活已令你远离了自我,为了找回身心的康健,在大自然中享受户外体育休闲带来的生活观,去追求那离我们远去的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2 生命修炼之基:天地人三才生态伦理观

道教生命伦理中,在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中隐藏着对重视生命的价值体现,它是完全符合当代和谐社会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它不仅只是为了长生不死,全命养生,而道教仙学中同样存在着解决社会存在的人性问题.人是自然社会中人,肉体的修炼是与自我心灵的完善合二为一的.《老子》所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肯定了道德修养对于生命延续的重要作用,说明道德修养是成为长生不死的实践前提.葛洪云:“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5]319-320在道教追求健康长寿、成道成仙的过程中始终把强调道德修养在生命中的价值意义.生命过程中道德化,排除信仰精神外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操等方面,它深刻地渗透着自我修炼达到与人的生命健康融为一体的内在联系,它已超越了信仰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的医疗导引、按摩和古代内丹理论方面.道教生命伦理观其精华就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这有利于解决目前社会文化中人性异化问题.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如传统的道、德、忠、孝、仁、信、和、诚、礼、义等伦理价值观念和人与神的伦理关系,诸如天人感应论,身神说等“伦理神学”的信仰主义方式[5]188.道家均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道教伦理它追求的是天地人三才,追求的是齐物我的相忘、守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经过社会现实中相互转换,进而使精神达到融合守一,形成主体人与客体的物质世界之间相依相忘的和谐融合.通过身体的各种运动,将这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价值观浸透进现代人所追求的自我主体性方面,充分体现了平等、人道与自主精神;充分调整着人类的平和心态.它指导着现代社会的人类,在身体的健身运动中,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是体现在活动中提升自我的修养与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去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学会关爱你身边的人,使之符合现代伦理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活实际,从而提高个体生命质量.

3 现代健身养生的价值追求:道法自然的养生观

“道法自然”作为道家养生所遵循的思维方式,是在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形成.在以老庄养生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主命运的“人法自然”的道家系列养生观,主要表现为重命养身、乐生恶死、和合阴阳、清心寡欲、形神兼一、动静结合、内外兼顾等养生观.

3.1 重命养身、乐生恶死价值观

道教重生、乐生、养生在其追求“得道成仙”境界的同时,强调对今生今世的重视和对个体生命的保全,即倡导“保身”“全生”和“尽年”.道教的修炼、养生虽以求长生不死、飞升成仙为目的,其指导思想却不失积极、进取的意义.不仅如此,道教把是否珍视、爱护一切生命作为衡量人的道德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7].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它仅属于每个人一次机会.其言:“常欲乐生”“要当重生,生为第一.”这说明道教早就认识到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应该加以炼养身心,促进健康长寿.提出了“自爱”“自好”“自亲”“自养”的主张,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长存.“人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6]316充分表明了道教在追求生命,保养生命中的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体现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价值追求,为人类积极探寻体育健身方式促进身体健康打下思想基础.

3.2 阴阳和合整体观

道教在修道养生方面以阴阳和合为核心思想,指导人类对生命的调和修炼.《太平经》有道:“天失阴阳则乱其道,地失阴阳则乱其财,人失阴阳则绝其后,君臣失阴阳则其道不理,五行四时失阴阳则为灾.”以上表明世间万物存在矛盾二重性,但在对立面中取得统一、和谐而达到高度的融合.作为人体达到健康、长寿,也是在机体内追求阴阳二气在体内的和合交流,达到阴阳和平,气血畅通,来保全与提升其寿命.《道德经》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老子以道为本,向人们阐述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融是处在一个阴阳矛盾的运动变化中,而“和”是万物生存的基本状态.人类要想生存,就要自身气血流通,自身与外界的阴阳平衡、和谐的和合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谐达到气血通畅,天人合一的境界.依据《周易》的阴阳变化规律,取象于日月的运行而采阴阳之精华进行人体的内部修炼,达到阴平阳秘、益寿延年,其中也蕴涵着和谐、和合的性质.

体育锻炼的本质内涵就是追求健康,而健康是由人体生理系统、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相和谐统一的,也就是达到人的整体和谐,遵循阴阳统一.在适宜的环境、合理的运动方式下,使人体得到身心的锻炼与愉悦,促进个体阴阳平衡状态而益寿延年.

3.3 清心寡欲养生观

养生家葛洪《抱朴子·极言》中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孙思邈养生家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的十二多:多思虑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乱,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厌恶则内心憔悴.古代这些医学家又是养生家提出的养生思想,以清心寡欲平常心来修炼健身,淡泊名利,以平常心做力所能及有利于社会的自然人.南宋内丹祖师张伯端在《悟真篇》论断:“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瘁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表明世间追逐名利,人的心灵失去平衡,身心憔悴,健康无以谈起.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使人们面对的是社会转型期人类的浮躁、工作生活的压力,伴随而来的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文明疾病、亚健康.人类在这样的高压力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面问题,为了改善人类健康问题,作为道家的清心寡欲的养生思想将是走进人类健康生活方式中关键因素,摆脱人身健康以外的利益诱惑,还自我一个单纯之心,伴随在悠扬的音乐中、在鸟语花香下、在杨柳飘拂的湖边旁等环境中,通过意守自我之身的健身养生术而追寻健康.

3.4 形神兼养的整体观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就是说宇宙万物的演化都要归于生命的本根,终归于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道教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在养生实践中从形神兼一的生命观出发,提出了性命双修的思想,或“生道合一”.它与西方生命哲学不同的是修炼要达到精神超越与肉体长存并重的目标.关于“形神”与“性命”是相对应、相通的概念.性与神是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形与命是指人的形体、躯体、存在等.《庄子》中就认为:“形全者神全”“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另外,养形与养神还可相互促进,《庄子·外篇》“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不能说(悦)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以上表明了道家的生命观是精神意志的快乐与肉体生命的健康长寿和谐共存.宋元以后道教内丹派注重人生整体修炼——性命双修,其方法亦达到丰富完整,严密无隙,这是道教生命文化对人类发展的一大贡献.

现代生活中人类健康的追求,是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社会的健康,这与道教传统形与神兼养的思想相融合,道教的这种健身养生思想也是适应当前人类健身的需求,顺应人类健康理念,在追求强健身体的同时,更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3.5 动静结合养生观

在道教提倡以养神为核心的形神兼养哲学生命观的指导下,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身心并修、延年益寿的方法.老子提出:“静为躁君”“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等无为守静、恬淡寡欲、平静超脱的养生原则,最终达到婴儿般的纯真,返朴而复归于“道”.这表明清静养神是道家养生的一个鲜明特点,但人的精神是一直处于活动中的,它不可能不运动.庄子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庄子·外篇》言“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其指出动以养形,以导引行气为要.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论述,《淮南子》指:“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言:“能动能静,所以长生”.这反应了道教养生思想既侧重以动养生又侧重以静养生,关键追求的是动静结合的养生观.

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证明不良情绪都会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进而造成内在脏器损害.道教中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生命保养是实现“尽终其天年”重要的养生方法[9].这种健身养生观点指导着现代人群的养生思想,既要从繁重的工作节奏中走出来摆脱身心的疲惫,又要进行愉悦身心的健身活动.道教这种健身养生观是促进现代人体生命健康的合理内核思想.

3.6 内外兼顾养生观

道教重于对生命内炼与外养互补配合修养,辩证合理地运用其合理成分,就会达到延年益寿、幸福健康的目的.其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为自我体内的精气神修养(内视、守一、内丹、存神、坐忘等),即内炼;二是养护与强壮身体内脏与肌体筋骨(借用外界饮食、金石、草木、药类等外物及导引),即为外养.“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髙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由《庄子·达生》中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单豹善于保养身心,但对外部的威胁没有戒心.而张毅注意防御来自外部的威胁,却不注意保养身心.两人都没有内外兼修,因而都不能健康长寿.

益寿延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为了达到人体生命健康,在此过程中促进人类的生活质量是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议题.这是道教提供给人类系统整体健身养生思想的瑰宝,人类应系统地分析理解与继承这些传统的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使人类保持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类生存质量.

4 适应时代生命健身需求的导引养生

道教养生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在养生修道方面,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证明老子已知道将养生方式分为养神(恬澹寡欲、虚静无为)和养形(专气导引、绵绵若存)二者.道教哲学认为,人的生命包含性与命两个方面,其中,性指人的内在精神或灵性,得自道体,又称本性,表现为精神性、超越性存在;命指人的形体气质,受之父母,又称本命,表现为物质性、具象性存在,进而,具象之命与精神之性的相即不离,方能共铸完整意义上的生命[9].《庄子·刻意》也将修炼境界分为二种,一种是“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养形之人;其二是“活淡寂寞,虎无无为”“德全而神不朽”的养神之人;庄子认为养神在养形之上,但他并不轻视养形[10].三国魏嵇康撰《养生论》所谈两者之关系,即“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棲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庄子》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在这里庄子明确地提出了“吐纳”和“导引”的概念.吐纳是一种以调节呼吸为主的“吐故纳新”养生法;导引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吐纳为养形.《太上三元经》说:“养生之道,必爱气存神,不可剧语大呼,使神劳气损,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纳以和六液.”道教导引吐纳与精、气、神的生命修炼术,以及延续下来的五禽戏、太极拳、武术内功等均在导引吐纳基础上发展而来,追求自身的健康长寿、和谐生活.《庄子》篇言,先秦的导引方式分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行气导引;“熊经鸟申”的仿禽姿导引.其目的不同:仿禽姿导引,偏重治疗不同疾病,达到强身健体.汉代的《引书》41式导引术与《导引图》44式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近代的太极拳、香功等,都是由这一类导引衍伸而来的.行气导引,是通过吐故,引气行于体内的导引术,战国时代《行气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行气导引的修炼多与辟谷、食气相融合,以求长生.东汉高秀注:“不食谷实,行气道(导)引也”;王充《论衡·道虚篇》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食气者,必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也.”上述表达了体炼长生之术,须在导引配合下进行辟谷,进而食气的养生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中也表述了导引、避谷、食气相配合的修道方术.从当前社会角度来看,也具有现实意义.导引:低强度,小量运动,适应职业人员、中老年人群特点,调整躯体健康;辟谷:适应肥胖者,现代文明病人群的修炼,减少脂肪堆积,减轻躯体负担;食气:可以理解为到大自然中,吸食富含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吐故纳新,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三者融合,吸收道教的精华,使当代社会人的生命质量得以改善,无异于增进社会和谐.

作为导引行气术的重要性还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主要有六字气诀,最早见于梁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包含嘘、呵、呼、呬、吹、嘻六气,可以疗病.后根据五行学说,一一对应人体脏器治疗相关疾病.嘘对应肝经,呵对应心经,呼对应脾经,呬对应肺经,吹对应肾经,嘻对应三焦.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及养生家孙思邈《四季行工养生歌》:“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阑,秋呬定致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共功尤胜保神丹.”在呼吸默念六字诀的同时,结合肢体运动,把静功发展成动静相兼功.

经过导引行气修炼的发展,其后逐渐转变为注重精、气、神的生命修炼术,也称为内丹.内丹是指通过导引、吐纳、服气、辟谷等来修炼“内丹”,后经魏伯阳等养生家们改进,将导引行气加外丹术语配全八卦、时辰、五行生剋相配,形成了又一种对躯体保健较合理的内丹修炼术,其可分为3个阶段: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外丹是通过服食黄白、丹砂、灵芝、雄黄等药物修炼成仙的“外丹”,《神农经》中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但作为内丹修炼术实际修炼时也有许多的要求,对此没有习练基础的,最好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孟子·告子上》告子所言:“食、色,性也.”说明人的生理需求,性生活也是促进人类生命健康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道教养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房中术的修炼理论与方法.时至现在,仍有适应人们遵循、体验和发扬的房中生活的原则与方法.这对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发展都还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5 结语

道教由于有较系统的教义思想和明确的长生目的,因而能全面继承这些养生方法,博采众长,不偏执一家,并且在自身的修炼实践中全面推进各种养生方法.透过道教的哲学养生思想可以看出,道教生命观对历代人民的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人类利用行气导引与药物治疗当前社会的现代文明病,有很好的疗效;作为扬名海内外的传统太极拳也是以道教导引行气为内涵的健身养生术.道教的长生久视生命观,其思想是融宗教、哲学、人体科学和修炼为一体生命科学体系,综合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自然伦理观和宗教信仰等要素在内的生活行为模式,使道教形神兼养的养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大特色体系.摒弃道教神秘的迷信色彩,在道教充满智慧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整体修炼学中,包含着积极的健康和人生观.其对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人们,无论在调整身心、健康体魄还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仍具有积极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巨钟.养生圣典道德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34.

[3]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道藏(第1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道藏(第16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罗传芳.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293.

[7]毛丽娅.道教生命观与自然环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97-101.

[8]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5:91.

[9]曾勇,朱展炎.道教生命观的哲学阐释——以葛洪《抱朴子·内篇》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58-61.

[10]郭武.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02.

猜你喜欢
道教阴阳人类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服药先分阴阳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2-13 16:31:58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
法于阴阳
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 06:51:30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