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霞,涂 燊,刘泓利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雁江区第七小学,四川 资阳 641300)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对信任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信任的基本含义,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人与人之间若是缺乏信任,社会就会面临解体[1].经济学中的信任,是一种促进合作的资源,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也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道德基础.心理学则认为信任是人与人交往时,在交往双方中存在的一种相互支持的行为和信念[2].综合前人观点,笔者将信任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依赖关系,是对交往对象的行为及言语感到放心的一种态度及信心.
自尊是指对自我的接纳、欣赏以及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3].自尊包含能力感和价值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4].自尊中包含的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通常与个体自身的人际交往、对他人的信任水平有较大关系.研究表明,自尊,尤其是外显自尊,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信任[5,6].安全感是个体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控制感[7].安全感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当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时,个体的安全感水平较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前三种属于低层次的需要,而后两者属于高层次的需要,5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递进.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由此可见,当个体安全感得到满足,才会产生自尊的需要.已有研究表明,安全感与自尊显著相关,且安全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尊[8].关于安全感与信任之间的关系,尚未有定论.笔者认为,安全感是个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低安全感的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及交往对象预感到较多的危险,在应对时体验到更多的无力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少地依赖他人,信任他人.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涉及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方面面,突出强调要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是小学阶段中应当被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升初”的重要时期,课业压力较大,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六年级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时期,部分学生已进入青春期,情绪情感较为丰富,自我意识发展较为迅速,依赖开始从家长转向同学、朋友.信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个体进行人际交往、收获友谊的基础.有研究指出,信任应当从小学生抓起[9].因此,研究小学生六年级的信任,及其与安全感、自尊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了解当前六年级学生的信任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对症下药,提升学生的信任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有更高的竞争力.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四川省资阳市某小学抽取260名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6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回收232份,问卷回收率89.23%.全体调查对象的年龄处于10~13岁,平均年龄为(11.49±0.55)岁,具体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采用安全感量表(SQ)[7]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体验.SQ由 16个题目构成,包含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量表采用 5级评定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记 1到 5分,报道的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6,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747、0.720.本研究中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4,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3、0.816.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问卷的结构,χ2/df=1.389,配适度指标(GFI)为 0.932,调整后的配适度指标(AGFI)为 0.910,比较配适度指标(CFI) 为 0.962,非规范配适度指标(TLI)为0.956,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为0.041.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10]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尊进行测量.RSES是由 10个项目构成的单维度自评量表,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分到 4分,总分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有研究指出,第8题“我希望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数据处理时可改为正向计分或直接删除[11].本研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先将第8题做反向计分处理,进行题总相关检测,结果发现第8题与总分的题总相关为负,故此将第8题改为正向计分,重新计算自尊量表总分.RSES报道的内部一致性为0.783,重测相关系数为0.51~0.75,平均为0.72.本研究中RSES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5.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问卷的结构,χ2/df=2.633,GFI为0.887,AGFI为0.822,CFI为 0.884,TLI为 0.851,RMSEA 为 0.054.
采用信任量表(TS)[12]来测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全量表共有18个项目,包含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可信赖性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形式,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记1分到7分,量表总分从18分到126分,中间值为72分.其中:可预测性是指个体对同伴某种特定行为的预见程度,一般能被预见的行为具有连贯性;可依靠性是信任的核心;可信赖性则是指个体是否能够毫无保留地确信自己的同伴将会继续照顾自己,关心自己.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1,其中可预测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可信赖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0,3个分量表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为0.27~0.46.本研究中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54,其中可预测性α=0.756,可依靠性α=0.759,可信赖性α=0.759,三个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范围为0.364~0.614.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问卷的结构,χ2/df=2.086,GFI为 0.866,AGFI为 0.826,CFI为 0.867,TLI为 0.846,RMSEA 为 0.069.
采用SPSS 21.0、AMOS 21.0、Mplus 7.0数据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小学生安全感、自尊、信任及各维度的总体得分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采用AMOS、Mplus建立结构模型,进一步探索安全感、自尊、信任3个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对中介模型进行检验.
表1 被试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由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数据都是通过被试的自我报告收集,因此测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本研究进行了Harman单因子检验,即同时对所有变量的项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25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21.96%,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1.1 安全感总体情况
前人研究将安全感总分划为3个等级:得分>65分为高分组,表明个体的安全感较高;得分在45~65分之间为中等分组,表明个体的安全感中等;得分<45分的为低分组,表明个体的安全感较低[13].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安全感、自尊、信任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调查结果显示:在232名六年级学生当中,安全感总分处于低分组的有49人,比例为21.1%;中等分组的有139人,比例为59.9%;高分组的有44人,比例为19.0%.并且,安全感总得分范围为22~74,平均得分为55.81,人际安全感平均分为28.84,确定控制感平均得分为25.97.由此可见,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1.2 自尊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32名六年级小学生自尊总体得分范围为12~40分,平均值为30.53分.结果表明,六年级学生自尊水平较高,做事较有信心,能够较好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表2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232)
2.1.3 信任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信任总分得分范围为22~121分,平均值为77.91分,大于量表中间值(72分);可预测性分量表平均分为24.91,可依靠性分量表平均分为26.29,可信赖性分量表平均分为26.72.从整体情况来看,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信任水平中等.
2.2.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对安全感、自尊、信任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发现,除人际安全感与可预测性之间相关不显著,其他各变量之间均显著相关,这表明各研究变量关系密切.其中,安全感、自尊、信任三者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初步判断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安全感越高,自尊和信任也越高.
2.2.2 自尊在安全感、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结构模型检验安全感、自尊、信任三者的关系,并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来检验各路径的显著性.首先,以安全感为自变量,信任为因变量,建立模型M0(图1)进行路径分析,考察安全感、信任之间的影响关系;接着,再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建立模型M1(图2)进行路径分析,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
从模型M0结果来看,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安全感对信任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主效应显著[非标准系数为 0.443,标准误差(SE)为 0.092,临界比(C.R)为 4.823,P=0.000,偏差校正置信区间(Bias-Corrected 95%CI)为0.196、0.407],说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安全感对信任的预测关系成立.M1模型结果中,加入中介变量之后,安全感显著预测自尊(非标准系数为0.175,SE为0.027,C.R为6.562,P=0.000,Bias-Corrected 95%CI为0.115、0.235),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表明信任被自尊(非标准系数为0.825,SE为0.220,C.R为3.751,P=0.000,Bias-Corrected 95%CI为0.237、1.372)显著预测.安全感通过自尊对信任的间接作用显著(非标准系数为0.144,P=0.005,Bias-Corrected 95%CI为0.042、0.266).加入中介变量之后,安全感对信任的直接效应依然显著(非标准系数为 0.298,SE为 0.097,C.R为 3.074,P=0.002,Bias-Corrected 95%CI为 0.143、0.3484).将上述的结果进行标准化转换,各路径系数结果见表4.
图1 安全感、信任的假设模型
图2 安全感、自尊、信任的假设模型
从中介作用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加入自尊作为安全感、信任的中介变量之后,中介模型的每一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各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自尊对安全感、信任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为32.78%.
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安全感、自尊、信任的总体情况及安全感对信任的作用机制,发现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安全感、自尊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信任水平中等;安全感对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中介效应检验分析显示,自尊在安全感与信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分析表明,安全感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8,14].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面对外界风险的体验,是个体应对外界风险时的有力感或无力感.而自尊,则是个体对自己积极正面的看法,是在社会比较中获得的一种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心理学家杨斯指出,安全感是自尊的心理结构中的一部分,当个体体验到生理上、情感上的安全感时,有利于自尊的形成[15].自尊与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就越高.安全感与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安全感显著预测信任,与研究假设一致.艾瑞克森指出,在孩子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稳定的、一致的爱时,则体验到安全感,进而延伸出对世界的信任.马斯洛等[16]也提到,个体缺乏安全感时,会感到孤独,不信任他人.安莉娟[17]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才有自尊,有信任.由此可见,安全感是影响信任的因素之一.
表4 自尊在安全感、信任中的中介检验标准化结果
进一步探讨自尊在安全感与信任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自尊在安全感与信任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安全感水平高的人,其自尊水平也高,越容易信任他人.一方面,安全感直接影响个体的信任水平;另一方面,安全感通过自尊对信任产生影响.
自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安全感作为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二者都对个体的信任有显著影响.为此,笔者将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供教育研究者们参考.
第一,提高安全感,促进信任发展.安全感是信任发展的基础,只有当个体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感时,才能对他人延伸出更多的信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0~13岁,正处于青春期前期,即将进入青春期.此时的学生,内心世界丰富,情绪不稳定,相对其他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业压力大,安全感相对较低.为此,老师应多关心学生,给予一定的情感支持;家长应该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注,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安全感教育活动,安排心理咨询老师教授学生放松训练法,帮助学生提升安全感,促进信任发展.
第二,对学生多鼓励,通过提高其自尊水平来提升信任水平.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一般源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与评价,称之为“镜中自我”.通过鼓励学生,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自信则自尊,有了自信才更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与存在感,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肯定的、正面的评价.学生有了自尊,也会学着对他人尊重,发现他人身上的好,更容易信任他人.
第三,多开展一些户外集体活动,包括亲子活动,社团活动.胡荣等[18]将城市居民信任分为3个层次:特殊信任、一般信任、普遍信任.其中,特殊信任主要是指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特殊信任圈子,包括父母、亲属、朋友;一般信任的对象多是与自己关系一般的人,如老师、同学、邻居;普遍信任则是对网友、陌生人等社会大多数人的信任.他们发现,城市居民的普遍信任水平最低,特殊信任水平最高.此外,个体的信任水平受父母信任的影响,父母信任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子女的信任水平,父母之间信任的相似度也会影响父母信任传递给子女的程度[19-20].因此,组织开展亲子活动、社团活动,可以增加父母间、亲子间、学生间、师生间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与机会,通过活动增进彼此的感情,有利于彼此间的信任发展,提高其信任水平.
参考文献:
[1]SIMMELG.ThePhilosophyofMoney[M].Boston:Routledge&KeganPaul,1978:178.
[2]BEN-NERA,HalldorssonF.TrustingandTrustworthiness:WhatareThey,HowtoMeasureThem,andWhatAffectsThem[J].Journalof EconomicPsychology,2010,31(1):64-79.
[3]MRUK C J.Self-esteem Research,Theory,and Practice: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M].Berlin: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6:69-70.
[4]张向葵,祖静,赵悦彤.儿童青少年自尊发展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1):15-20.
[5]滕国鹏,金盛华.大学生自尊对信任影响的群体效应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4):84-88.
[6]孙晓玲,吴明证.大学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537-539.
[7]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9.
[8]曾伟楠,马泽威,王文娜,等.自尊在心理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0):1491-1494.
[9]周亚美,向尧,张云爱.小学生信任启蒙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13):77-78.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19.
[11]田录梅.Rosenberg 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26(2):88-91.
[12]REMPELJK,HOMLESJG.HowdoITrustThee?[J].PsychologyToday,1986,20(2):28-34.
[13]王平,徐礼平,李晶,等.某市219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8):497-499.
[14]李旭,郑雪,王永红.成人依恋对特质焦虑的影响:自尊和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8-12.
[15]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25(2):242-243.
[16]MASLOWAH,HIRSHE,STEINM,etal.AClinicallyDerivedTestforMeasuringPsychologicalSecurity-insecurity[J].TheJournalof GeneralPsychology,1945,33(1):21-41.
[17]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3.
[18]胡荣,李静雅.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J].社会,2006,26(6):45-61.
[19]池丽萍.信任:父母的代内相似和亲子的代际传递[J].心理学报,2013,45(3):336-341.
[20]池丽萍.父母与青少年的信任水平及代际传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5):49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