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探析

2018-04-02 20:47刘慧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师儿童

刘慧敏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 .Seligman)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的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21世纪的心理学要把积极心理学运动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之一。[1]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作出新的解读。1998年1月在艾库玛尔(Akumal)会议中,塞里格曼及其他世界心理学界的名流通过讨论最终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即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内容[1]: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这一部分内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在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以及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现在方面,主要研究高兴、幸福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自信和充满希望等积极体验;二是个人水平的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确定积极人格的分类系统,重点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了智慧、友好和尊严等24种人格特质;三是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研究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组织系统的建立都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并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积极心理学是国际心理学界近十年来新兴的学术研究思潮,心理学家将其称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研究视角及其理论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积极参与学习,启发他们将其引进自己的研究体系,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各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在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运用其基本理念和方法对教育领域各类问题作深入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指导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2015年11月在广州举办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高峰论坛,国内学前教育专家学者针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2]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研究、积极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学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讨论,涵盖了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观点,为学前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学前教育领域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的介绍以及其价值意义的探讨等方面,实践方面的研究主要倾向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心理调适、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等方面,关于积极心理学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相对还比较缺乏,未能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真正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尚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幼儿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既是对儿童行为表现的观察、判断与反馈,又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监控与调节,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目前幼儿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存在一些偏差,致使评价行为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儿童的发展潜能和积极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积极人格以及形成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指导幼儿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引导幼儿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评价观,将其理念渗透到评价行为中,能够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地自我评价,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一、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一)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价值与意义

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是指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目标运用教育评价方法,针对幼儿具体的行为表现所作的言语和非言语的,具有肯定和否定倾向的价值判断的行为过程,即教师对幼儿具体行为的判断、反馈与回应,是师幼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一方面,由于幼儿的自我判断与评价能力尚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对于自身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以及父母等成人对于自身的评价,儿童总是依据从成人那里获得的反馈来认识和定位自己。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方式往往体现了其教育观念、态度以及自身对幼儿的情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幼儿的人格特质及行为模式的形成,因而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对于幼儿积极自我概念和积极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观察、研究儿童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通过不断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儿童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各领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更加科学地认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促进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二)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发展现状

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评价行为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或偏差,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首先,教师评价方式呈现模式化,评价形式单一,[4]主要采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对幼儿行为表现给予笼统的言语评价,不具针对性,对于积极的非言语评价,如具有鼓励和表扬作用的表情、动作或者身体接触等形式的评价策略使用较少。其次,教师评价内容有偏差,评价倾向于关注儿童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未能关注儿童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评价过程中注意普遍的一般现象,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不能看到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提升,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忽视儿童学习操作的实际过程,忽视儿童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再次,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5]为了建立一日生活常规或维持教学活动的秩序,教师总是会不经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约束否定,或者对幼儿的作品和学习成果给与消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给幼儿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不能够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最后,评价往往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未能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日常评价行为中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未能体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发展性评价。

二、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价值探寻

积极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积极地教育。积极教育指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6]首先,积极教育强调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应被视为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空间, 一个可以让儿童和教师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积极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安全和温暖的心理环境氛围,满足儿童对于归属与爱的需求,让儿童与教师、儿童与环境之间通过互动而体验幸福。其次,积极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和过程并不是为了纠正儿童的错误和不足。在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正视、尊重儿童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善于寻找、发现和研究儿童的各种积极力量和品质,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儿童积极力量的不断扩大以及积极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 再次,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关注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用积极的眼光,从积极的角度来分析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学会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断获得自我提升,并最终走向积极地自我完善。最后,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通过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给予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这些研究内容和基本理念对于儿童教育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氛围,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给予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力量的获得与发展,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其积极的人格。

三、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启示

(一)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评价观

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是其教育观念、态度等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固有的儿童观、教育观等指导着他们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日常的评价行为对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有力杠杆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行为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探索行为,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力量的获得与发展。[7]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着力研究人的积极力量,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尊重儿童学习与发展所存在的个体差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用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方式,重视每个儿童学习的具体过程,应该看儿童在教育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运用自己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是否在自身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认识到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评价过程中不只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关注儿童儿童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主要是指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其作为幼儿社会性、情绪和认知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幼儿终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日常评价行为应该全面而客观,关注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情感体验。认识到儿童是一个发展的个体,儿童是一个有能力的积极主动学习者。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所有的评价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有一定观察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教育评价,给与儿童积极的反馈,促进其更进一步地学习与发展。

(二)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日常评价行为中,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对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对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积极情绪就是能对人产生正向价值,让人心情愉悦并感到幸福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调节能力。[8]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引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教师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应当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提倡赏识教育,主动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特长,关注他们的发展潜能,能够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视角和态度分析和解决幼儿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给与鼓励与肯定。

教师日常的评价行为方式多样、内容广泛,不仅局限于明确的言语评价,还有各种非言语评价。有时,教师一个简单的点头、微笑或者温暖的拥抱和抚摸都能让幼儿感觉亲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接纳。[9]当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不知所措时,教师要给与及时的安慰和鼓励,送上期待的目光表示信任,帮助幼儿克服困难、相信自己。当幼儿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或表现出独特兴趣时,教师应投去赞许的眼神、会心的微笑以表示肯定和支持,让儿童从教师的言语和体态语中感受关爱和赏识,使他们能够全方位的认识自我,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保持积极的稳定情绪,激发更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有着积极地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

(三)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潜在力量的挖掘和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力量。积极心理学将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自尊是一种个体自我评价后作出的并长久保持的一种对自己持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对自己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性的一种认同程度。自尊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对自身有一个积极地认识和了解,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儿童非常重视“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10]教师有效评价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当多用积极评价代替消极评价,重点关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合作者和支持者,观察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敏感地发现幼儿各方面的需要,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及时为其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明白自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个体。

幼儿人格的形成主要建立在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而处在不断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主要依赖于成人对其的评价与反馈。因此,教师日常的评价行为应该具体化、动态化。针对幼儿的具体行为给与有针对性的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教师多采用动态变化的发展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分析幼儿各类作品等方式了解幼儿真实发展轨迹,关注幼儿点滴成长与进步。

(四)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共同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氛围

积极心理学提倡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培养社会层面的积极人格。将教育放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大的社会背景中考虑,强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积极的教育应当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共同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氛围,发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11]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综合利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家长和社区人员不断更新学前教育观念和方法,鼓励家长和社区相关人员适时参与到幼儿评价活动中,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利用社会交互作用共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12]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氛围,为幼儿内在潜能的激发和积极力量的发展提供支持,形成多重评价体系,体现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评价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与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各评价主体共同观察记录孩子的成长发展轨迹,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保证评价内容的客观性,有针对性地分析解读儿童的具体行为表现,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发现孩子行为表现的真实含义,不断发掘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兴趣需要,充分整合利用多方面资源,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13]帮助家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获得更加科学的观察评价方法,从而实现更有效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

[2] 林冬鸿,孔敏仪,李东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J]. 教育导刊,2016(1):95-96.

[3] 陈旭琪. 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激励效果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6.

[4] 胡静. 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教师评价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 叶平枝. 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学前教育研究,2010(6):19-24.

[6]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0:28-32.

[7] 尹光辉.基于幼儿发展的教师有效评价行为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1):146-147.

[8] 段晓娅.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才智,2012(2):152-153.

[9] 朱凤. 利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J].新课程研究,2013(4):41-42.

[10] 唐丽霞.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启示[J].特立学刊,2012(4):25-27.

[11] 赵秀坤. 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4):11-14.

[12] 赵静.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评价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7-119.

[13] 朱晓梅. 多元智能化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学习评价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心理学幼儿教师儿童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