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清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4100)
在河南话中“得劲”一词被广泛地运用,其语音为[tε53tЭin51]常用义项为“舒服”、“满足”等。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探讨、研究河南方言词的论文及著作很少,本文以具体语料为依托,从历时的角度,首先分析了本为单音节词的“得”与“劲”在河南话中的义项并得出两个单音节词演变成一个复音节词“得劲”的词汇化途径;然后从共时分析“得劲”一词具有的义项,并对该词的语法功能进行描写、分析,从而得出该词具有形容词的词性特征和与其他词的共现情况;最后将河南话中的“得劲”与常用同义词“得”进行比较,并指出与“得劲”相关词在河南话中的意义及用法。
在甲骨文中,“得”像以手持贝之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行有所得也”[1]。可知,“得”本义应为动词“得到,获得”之义。随着词义的引申、发展,在河南方言中“得”已成为一个多义项、多功能的语素,其常用义项有:
1.“获得、得到”,如:
(1)他这次得了第一名。
(2)妈妈说:“这次考试你要是得奖,就带你出去玩”。
(3)你不努力,奖杯就要被人家得了。
2.“舒服、舒坦”,如:
(1)你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吃着零食,还怪得哩!
(2)每天啥闲事都不管,人家的日子过得真得!
(3)不用做作业了,这下你得了吧?
3.作助动词,表“必须,需要”或表“推测可能”等义,如:
(1)天都黑了,我得走了。(必须、需要)
(2)你长大了,就得靠自己养活自己。(必须、需要)
(3)她再不回家,父母就得急哭了。(可能)
4.作语气词表“好、行了、算了”等义,如:
(1)得,这次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2)得得,这次我错了。
(3)得了,这事你别管了。
5.普通话中,“得”作助词,而在河南话中这一用法常被“哩”所替代,如:
(1)房间被他打扫得(哩)干干净净。
(2)好多年没见,他还能认得(哩)出来小学同学。
(3)家里做的饭菜好吃得(哩)很。
江蓝生提出的 “常规结构的超常组合和语义羡余是语法化的诱因”[2],可用来说明本义为动词的“得”不断虚化这一现象。具体可解释为:言语中,在不表并且、选择等特殊情况下,一句话中一般只需要一个谓词,若“得”用作本义,在句中作为谓词,其常规组合是后面跟名词,组成动宾形式,正因为“得”字后面再次跟谓词性成分,如上面例3中的(1)(2)(3)句中“走”“靠自己”“急哭”等,出现了超常组合和语义羡余的情况,成为“得”字语法化的诱因之一。
在《说文解字》中:“劲,彊也。 ”[1]是作为形容词表示“强劲、凶猛”等义,如“劲敌”、“疾风劲草”等,其读音应为[tЭin]51;在河南话中“劲”常作为名词使用,其读音为[tЭin]51这体现了音变构词现象。在河南话中,“劲”作名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1.“力气”,如:
(1)别看他个子不大,但劲儿可不小。
(2)生病的他总感觉干活使不上劲。
(3)男孩子中就属他劲儿大。
2.“精神、兴趣”,如:
(1)一提到游戏,他就来劲了。
(2)这部电视真没劲,能让人看睡着了。
(3)他干活可起劲了。
3.“样子、模样”,如:
(1)瞅瞅他的傻劲,看着就想笑。
(2)看着他那神气劲,气就不打一处来。
(3)他那蛮不讲理劲,早晚要吃亏。
作为单音节词的“得”与“劲”两者共现,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组合形式有两种:
1.“得”+“劲”+名词,如:
(1)乃多检壮丁,亲自训练,得劲兵十万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四十八章)
(2)又从冀州赴急,三方会合,共得劲卒十余万,直逼闵垒。(《两晋演义》第五十三回)
此时的“得劲”仅仅是处于线性结构中的相邻成分,两者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即“得”作为动词,表“得到”之义,其后承接的宾语为“劲兵”;“劲”作为形容词,表“勇猛、强劲”之义,是用来修饰其后的名词“兵”“卒”等名词的。
2.“得”+“劲”如:
(1)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以险则得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2)盖作书必期名指得劲,然予练名指劲数年……(包世臣《艺舟双楫·记两棒师语》)
这里的“得”与“劲”分别作为单音节词,“得”作动词表“得到、获得”之义;而“劲”是作为名词,表“力气、力量”,两者中间是可以插入“到”“了”等其他成分,故两者组合成动宾短语。
董秀芳提出:“双音节词有三个主要历史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节词的最主要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成分变来。”[3]吴亮在探讨河南复音方言词语的形成时也赞同以上三种形式即“短语词汇化”“句法结构词汇化”“跨层次结构词汇化”。[4]由此可知河南方言中的双音节词“得劲”是由跨层次结构词汇化和短语词汇化两种方式演变而来。
河南方言词“得劲”的语义,并不是简单地将“得”与“劲”两个语素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即语言学上的一加一大于二的现象,这也体现了词义的概括性特征。在河南话中“得劲”作为一个富有地方特色且使用频率极高的方言词,其语义是极丰富的,主要有以下义项:
1.“舒服、合适”,如:
(1)夏天吹着空调真得劲!
(2)这个鞋码就可得劲,不大不小。
(3)本来是我做错了,你却向我道歉,这事弄哩多不得劲啊!
2.“高兴、得意”,如:
(1)他被老师表扬了,心里可得劲了!
(2)这次得劲了吧?所有工作都顺利完成了。
(3)今天老王真得劲,得了个大胖孙子。
3.“顺手、自然、灵便”与“呆板、别扭”相对,如:
(1)这支笔的笔杆太长了,用起来不得劲。
(2)人们总觉得他走路有点不得劲,后来才知道他的脚以前受过伤。
(3)他穿着新鞋子,走路小心翼翼的,让人看着都觉得不得劲。
该义项主要以否定形式出现,在河南方言中该词的常用否定形式还可以表示“生病”之义,如:“他今天不得劲,所以没来学校。”这体现了词语在组合与使用中的不平衡现象。
4.“满足、尽兴”,如:
(1)他对来家的客人说:“都别客气,要吃得劲,喝得劲。”
(2)妈妈对儿子说:“玩得劲了,就回来做作业。”
(3)朋友都对她说“家庭、事业都让人羡慕,你还有啥不得劲的呀?”
5.“干净、整洁、有序”,如:
(1)吃过饭后,她把桌子收拾得劲,才去看电视。
(2)他把凌乱的椅子摆放得劲后才回家。
(3)村上的人都夸她是个能干的女人,把家里家外都安排得很得劲。
总之,查阅《汉语方言大词典》①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②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发现里面对中原官话中的“得劲”一词解释很少甚至没有,如: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并未提及中原官话中“得劲”一词的语义及用法;而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对“得劲”的解释,也仅提到河南洛阳话中表“舒服、合适”。发现中原官话区中“得劲”的义项最多,且具有其他方言不具备的义项如:“满足、尽兴”与“干净、整洁、有序”等义项在西南官话、冀鲁官话中都不能用“得劲”表示,这是河南方言中特有的用法。
“得劲”一词作为复合词中的述宾结构,它不同与小句结构中的短语,中间可以有停顿或插入,它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讲到的“洗澡、理发等离合词,合起来算一个词,在扩展之后算两个词。”[5]而“得劲”却不能扩展。同时“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6]即要区分“得”与“劲”两个语素是不是同一层次上组合成的词如:
(1)他总觉得劲使不上来。
(2)作为教师,在讲台上你就得劲头饱满,嗓门嘹亮。
很显然上述两句中“得”与“劲”两个语素虽然相邻,但却不是同一层次的结构。
被看做状态形容词的”得劲“具有形容词的普遍语法特征,符合形容词词性确立的一般标准。如:
1.它可以受到否定副词“不”和表程度的副词“很、可、怪”等的修饰。如:不得劲、很得劲、可得劲等。
2.它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在句中经常充当谓语,也可充当状语、补语、定语、宾语、独立语等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如:
(1)他很不得劲。 (谓语)
(2)别人都在辛苦的劳动,只有他得劲地躺着睡觉。(状语)
(3)他问客人:“大家吃得得劲吧?”(补语)
(4)不要总想起那些不得劲的事。(定语)
(5)他从家里惹来一身不得劲。(宾语)
(6)得劲,终于把今天的活干完了!(独立语)
(7)甲:你用左手写字得劲不?
乙:得劲!(独立成句)
3.它可以构成AABB的重叠式即变为“得得劲劲”因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式本身就含有程度义,故不能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
(1)小明心里很得劲。
(2)小明心里很得得劲劲。
4.刘丹青在《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中提到“形容词最常见的是一元性质的……形容词的另一个论元一般不以宾语的形式出现,通常需要加介词或格形态等手段”。[7]形容词性的“得劲”也符合这一特性,作为谓语时,它后面不能跟宾语,只能修饰或说明前面的主语,是一元性质的,若需要另一个论元时,需要在另一个论元前加介词,如,一颗糖就把他得劲哩又蹦又跳。是用介词“把”来引出了另一个论元“他”。
在河南话中,单使用“得劲”作谓词性成分的频率远低于和其他词共同作谓语成分的频率。“得劲”经常和否定副词“不”,程度副词“很”“非常”“可”“怪”等或语气词“了”“吧”“了吧”“吗”等共现。同时,在语序上,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不”等一般位于“得劲”之前做状语,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但也有例外,如否定副词“不”可以放在“得劲”之后,组成“得劲不?”表示疑问,等于与“得劲不得劲?”的省略形式;再如,程度副词“很”,它可以位于“得劲”的前面也可在后面。如“很得劲”“得劲哩很”当程度副词“很”放在“得劲”之后做补语时,结构助词“哩、得”是不能省去的,如:“得劲很”。
当“得劲”一词和语气词“了”放在一起构成疑问句时,当出现在不好的结果中时,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形式,说话人都是持否定态度,多带有抱怨、嘲讽等消极、否定的色彩义,如下面的a1、a2;当出现在好的结果中时,说话人多持肯定态度,如下面b1、b2句的用法,这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预期现象。
a1.不让你乱碰,你偏乱碰,花瓶碎了,这下你得劲了?
a2.不让你乱碰,你偏乱碰,花瓶碎了,这下你不得劲了?
b1.事情终于解决了,这下你得劲了?
b2.事情终于解决了,这下你不得劲了?
在河南话中“得劲”一词在表示常用义“舒服、满足”等义时,常可以被河南话中的“得”、“美气”“美”等替换,下面仅以“得”为例,进行分析。
在表示“舒服、合适”及“满足、尽兴”等意义时,“得劲”等同于“得”,但两者也存在差异,如:
1.读音上,当“得”单独使用表示“舒服、满足”等义时,读升调[tε]35,在“得劲”一词中,读降调[tε]53。
2.语法上,“得劲”是可重叠为AABB形式即“得得劲劲”来表示程度上的加深,而“得”没有这一用法;“得劲”可作定语,如:得劲的事、得劲事,而“得”不能做定语如:*得的事;*得事;“得劲”可作状语表“舒服、舒适”等义,如:“他得劲地坐着”而“得”作状语没有此义项,如;“他得坐着。”中的“得”作状语表“必须、需要”之义。
3.使用习惯上,在河南话中表“舒服、合适”等意义时,“得劲”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得”。这符合单音节词不断向双音节词转化的规律,同时“得劲”一词也很好地起到分化多义词“得”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在表示”舒服、满足”等义上,“得”的出现早于“得劲”一词的,如古汉语中便有“怡然自得”一词。正由于“得”字词义的不断引申、发展,为有效地分化其职能,减少人们记忆负担,故产生专门一个新词“得劲”来表示“舒服、满足”等义。
1.“得 X”
在河南话中,除“得劲”外,河南话中还有很多“得+N/adj/v”现象的词,共同组成了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得 X”的词群,如:“得法”“得门儿”“得空”“得闲”“得亏”“得济”等。如:“得法”“得门”主要表示“有门道,有好的方法、途径”等义,在河南开封话中“得门儿”还可表示“故意,并且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8]“得空”“得闲”多是委婉地拒绝或应答,表示“如果有空闲时间,就……”;“得亏”等同于河南话中的“亏得”与“亏”,含有庆幸心理,表示“还好,幸好”等义;“得济”在现代汉语中可用来表示“得到子女的奉养”,而在河南话中,它的程度义要更深,它指父母病危到死亡这段时间,特别是去世前,子女是否陪在身边,即使平时子女多么照顾与孝敬父母,若父母去世时子女没有在身边,就会说“不得济”,这对子女与父母来说都是件很遗憾的事情,故中华民族孝道中提倡的“终养”思想,在河南话“得济”一词中得到体现。
2.“X 劲”
在河南话中与“得劲”相关的带有“劲”字的词有很多,如“对劲”“反劲”“笨劲”等等。如:河南话中“对劲”,当所指对象是人时表示“合得来、相处得好”;对象是事物时表示“合乎情理、说得通、正确”等义;V/adj+反劲,在理性义上等同与否定副词不/没有+v/adj;色彩义上,它表示的程度义更深,情感更强烈。如:“吃反劲”“走反劲”“高兴反劲”等的意义即为“没有吃”“没走”“不高兴”等等,但用“反劲”来表示,情感色彩更浓烈,表示强烈的不满与抱怨义;adj+“劲”变为名词性成分,等同于adj+样子/模样,如“笨劲”表示“愚笨的样子”;“高兴劲”表示“高兴的模样”等等。
河南方言词“得劲”拥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虽然方言词汇先受到冲击,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方言词释不会立刻消失的……”[8];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河南方言中“得劲”一词表义的多样性,一时难以找到其他词来替代它,对它的保留与使用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最后,对所有中原官话区的人来说,它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与地方特色,使用“得劲”来表达自身感情要远比用普通话中相应的词更贴切,在言语中听到“得劲”一词就像听到了“乡音”,这体现了方言词强大的凝聚力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7.
[2]江蓝生.超长组合与语义羡余——汉语语法化诱因新探[J].中国语文,2016(5):515-525.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
[4]吴亮.从词汇话探讨河南方言词语的形成[J].宁夏大学学报,2013(2):67-72.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28.
[7]刘丹青.语法调查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1.
[8]李逢丹.开封话中的“得”[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