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体育赛会志愿者行为意向研究
——以全国首届青运会福州赛区为例

2018-05-17 01:47彭志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赛会示范性意向

◎彭志斌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基础部,福州 350108)

随着我国各类大型体育赛事顺利举办,我国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进入新的时代,赛会志愿服务悄然成为新的志愿服务,赛会志愿者成为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响着赛事能否成功举办,日益在国内外引起高度重视。众所周知,赛会志愿者不仅为赛会节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保障赛会顺利地举办,同时赛会志愿者也成为举办地的一张“体育名片”,是一个城市综合经济能力和精神文明程度的缩影。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他们代表奥林匹克精神,没有志愿者就没有奥运会。”正是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在国内频繁地举办和对赛会志愿服务的需求,迫切要求我们要加强大型体育赛事赛会志愿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国内关于大型体育赛事赛会志愿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赛会志愿服务研究、赛会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研究、赛会志愿者培训体系和培训遗产研究、赛会志愿服务模式等方面,涉及理论分析、现状描述、遗产转化、作用评价等,但涉及赛会志愿者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深层研究较少,缺少定量研究。Ajzen于1985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包括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四个考量项目,该理论是研究个体行为意向及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文拟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引入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四个变量,构建赛会志愿者行为意向模型,以期为合理引导赛会志愿者行为的产生和保持提供参考。

一、模型建构

(一)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目前应用较广的行为预测理论,Ajzen在1991年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该理论致力于研究个体的行为意向与行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行为意向决定,而行为意向主要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主要变量的控制,个体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个体通常拥有许多有关行为的信念,Ajzen认为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只有少数的特定行为信念能够通过影响和改变主题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而这三个变量对行为预测的准确程度是相对的,会因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从前人研究的文献中发现,该理论在国内外多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地实践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主要运用在消费者行为、求职行为、旅游行为和体育锻炼行为等方面,在行为预测和解释上得到很高的评价。

(二)研究模型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研究,同时借鉴已有的研究文献,本文提出体育赛会志愿服务意向与行为的研究假设模型,将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影响体育赛会志愿服务意向的变量,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作为影响体育赛会志愿服务行为的变量,以此探讨四个变量与行为意向之间,行为意向与最终行为间的关系。[2]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本文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赛会志愿服务行为的TPB模型[3]

二、调研设计与数据获取

(一)调研设计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和相关志愿服务文献,借用香港教育学院李春晓博士早期设计的《青运会志愿者志愿服务问卷》对赛会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分别由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5个变量构成。题项的测量采用Likert7分量表法,被调查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二)信效度检验

为了判断本次调查问卷是否可靠,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对此次问卷的信度进行信度检验。在信度分析中通常认为Cronbach's a值大于0.7各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由表1数据显示,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行为意向构建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81、0.73、0.84、0.87,知觉行为控制的Cronbach's a系数为0.66,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本研究问卷的信度达到一定的标准。

(三)数据获得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全国首届青运会福州赛区赛会志愿者,利用组委会对赛会志愿者集中培训时,对赛会志愿者发放问卷,发放的对象是经过组委会筛选后确认的赛会志愿者,共涉及5所高校,地域分布较均衡,属抽样方法中的分层抽样,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50份,回收问卷6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37份,有效回收率达98%。

三、数据分析

(一)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Likert7分量表法,从表2可知: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总分、知觉行为控制总分和行为意向总分的平均值分别为5.63、5.50、5.42,可见赛会志愿者对参加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是积极认可的;赛会志愿服务的指令性规范总分和示范性规范总分的平均值分别为4.86、4.60,可见志愿者对参加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的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是认可的。

(二)变量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各个变量间的关系,对首届全国青运会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

1.赛会志愿服务各维度与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知,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60、0.43、0.67,显著性水平P均小于0.01,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表明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均呈显著正相关。

表1 赛会志愿服务各变量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

表2 赛会志愿服务各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N=637)

表3 赛会志愿服务各变量总分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2.赛会志愿服务各维度与赛会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知,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赛会志愿服务的知觉行为控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60、0.36,显著性水平P均小于0.01,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表明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赛会志愿服务的知觉行为控制均呈显著正相关。

3.赛会志愿服务各维度与赛会志愿服务示范性规范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知,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和赛会志愿服务的示范性规范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61,显著性水平P均小于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表明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和赛会志愿服务的示范性规范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4.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与赛会志愿服务指令性规范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知,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和赛会志愿服务的指令性规范间的相关系数为0.61,显著性水平P小于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表明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与赛会志愿服务的指令性规范间呈显著正相关。

(三)赛会志愿服务各维度与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回归分析

从相关分析可知,青运会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四个变量彼此间呈两两显著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具体形式和因果关系,通过使用SPSS19.0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预测能力。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行为意向总分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N=637)

从表4可知:赛会志愿者志愿服务各维度与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小于0.05,呈高度显著性水平,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进入标准回归方程。从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对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决定系数R2来看,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可以解释54%的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变异量,说明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具有预测作用,且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增加0.30;赛会志愿服务指令性规范每增加一个单位,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增加0.17;赛会志愿服务示范性规范每增加一个单位,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增加0.08;赛会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每增加一个单位,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增加0.41。由此可知,赛会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的预测力强于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的预测力,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的预测力强于赛会志愿服务指令性规范的预测力,赛会志愿服务指令性规范的预测力强于赛会志愿服务示范性规范的预测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描述性分析结果可知,全国首届青运会赛会志愿者对赛会志愿服务的指令性控制和示范性规范整体上是同意的,对赛会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整体上是积极认可的。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将影响首届全国青运会赛会志愿者行为意向因素确定为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四个变量。通过对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影响因素量表内容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信度,量表设计合理。

从相关分析结果可知,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均与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间显著正相关。特别是赛会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对行为意向的相关性最强,说明首届全国青运会赛会志愿者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最大。

从相关的回归分析可知,赛会志愿者志愿服务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有正向预测作用,且赛会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对赛会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预测作用最强。

(二)建议

重视引导赛会志愿者的行为态度,营造良好的赛会志愿服务氛围。赛会志愿者人员的组成主要为在校大学生,所以学校应适当对赛会志愿者的行为态度进行引导,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组建相关志愿服务组织,增强学生对赛会志愿服务的了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各类宣传,在校园形成“人人尊敬赛会志愿者,人人向往赛会志愿服务,人人夸赛会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赛会志愿行为态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校应积极组织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构建体育赛事赛会志愿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学校应为学生创设更多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通过举办相应的赛事、组建相应的赛会志愿服务社团组织,或构建校外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平台,让学生更易参与赛会志愿服务,从而获取更丰富的赛会志愿服务经验和知识,使赛会志愿服务常态化。

重视赛会志愿者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既然赛会志愿者对知觉行为控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志愿服务行为意向,那么对赛会志愿者进行适度的引导就成为团中央、社会和学校的共同任务。赛会志愿者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大学就承载着对学生教育的工作,大学就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安排学生参加类似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加学生对赛会志愿服务的经验和知识,树立积极的志愿服务风气。团中央应创设良好的赛会志愿服务氛围,进一步完善赛会志愿服务规范、行为规范,完善赛会志愿服务组织机制、奖励机制,建立赛会志愿者注册系统,使赛会志愿服务长效化。同时,社会还需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志愿服务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提倡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高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2):144-145.

[2]王昱.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向与行为研究[D].西安:西南交通大学,2014.

[3]徐祎飞,李彩香,姜香美.计划行为理论(TPB)在志愿服务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102-104.

猜你喜欢
赛会示范性意向
赛会制视角下中超联赛不同水平球队位置球员跑动表现分析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摘录)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打造赵李桥品牌 建设示范性乡镇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