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体特点 厚蓄教学长效
——以《揠苗助长》为例探讨寓言教学

2018-04-02 20:02张小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禾苗农夫寓言

张小燕

(古田县第二小学,福建 古田 352200)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体裁,包含着各式各样的讽刺或劝谕的小故事。寓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幅不多,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历史、智慧的沉淀。其故事短小、生动、有趣,集趣味性、哲理性、教育性于一体,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文体。从当下寓言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重难点在于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中提炼出寓意。但有的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对寓意的引导要么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理解层面,要么索性直接告之寓意答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容乐观。[1]那么,在寓言教学中,如何遵循其语言规律,有效地教学文本,最优化地给予学生寓言学习的收获呢?

在实际教学中,应站在语文学习这个角度,以文本为依托,重在文字的训练以及感悟上,品读揣摩,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逐步理解深刻的寓意,默化潜移地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领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方向,力求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掌握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思路,从而逐步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下面笔者以《揠苗助长》为例,谈谈寓言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深入研读文本,树立文体意识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通过“古时候有个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故事本身很浅显,但道理却很深刻。如何树立文体意识,让教学彰显寓言这一文体特征?备课思路指向两条主线:怎样指导学习语言,在语言上感受文体特征;怎样指导学生领悟寓意,在道理上感受文体特征。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一)以“描述农夫的语句”为主线,聚焦寓言故事的主人公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巴望”“天天”“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急忙”“一大截儿”“枯死了”等词语,引发学生想象:农夫是如何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的?农夫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和神态又是什么样的?想象农夫着急的样子,让学生反复品味,品农夫的“急”。再来体会“一棵一棵往上拔”“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词语,感受农夫的内心:这个农夫当下会有什么想法呢?而当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时,神情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这个环节的解读能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农夫的努力与辛苦,但这努力与辛苦,恰恰与结果形成巨大的反差,说明如果违背了规律,即使再努力、再辛苦,也是白搭,从而让学生体会农夫这是在“傻”忙、瞎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受到形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又为后面领悟寓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禾苗生长的规律”为暗线,形成主客观的矛盾

再次阅读课文,搭建“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引桥”。比如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地里的禾苗是否真的一丁点也没有长高?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禾苗的生长规律。继而创设情境:农夫为了让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而揠苗,结果禾苗不但没有长快些,反而都枯死了,他错在何处?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与农夫对话,明白农夫错在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最后,启发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揠苗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自然规律,而农夫采取这种办法想使禾苗长得迅速些,所以才欲速而不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从个别现象延伸到普遍规律,得出结论:办事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以“生活中的揠苗助长”为阶梯,深刻领会寓意

真正读懂寓意,还应该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说一说实际生活中“揠苗助长”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寓言故事去劝导他人。从一般化再回到个别化,强化对寓言的理解与应用。这样的迁移正是学语文、用语文的最好体现。

通过研读文本、研究文体认识到,该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寓言、理解寓言,还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学会自主阅读,从中得到语言的发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注重策略指导,强化语用意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运用的能力,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习惯,丰富其语言累积,开发其言语创造力,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务求教师要从文体创作的独特规律出发,挖掘出这一文体独特的教学内容,在目标制定、策略选择上都应尽可能地契合这一体裁的基本特性。

(一)角色体验,制造童趣

寓言就是把深刻的教训和哲理依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一种文体。要抓住寓言的文体特征,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教师可扮演农夫角色、学生扮演小禾苗。在表演时,教师利用自身诙谐的语言、活泼的表情,调动学生的情绪:“我现在是农夫,谁愿意接受我的帮助,让我帮他拔高些?”“ 这一株长得还不够高,我再来拔拔。”“禾苗啊禾苗,你为什么不愿意让我拔呢?”在师生对话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渐渐地悟出寓言的寓意。这样,寓意的揭示自然流畅,学生感受一遍的印象往往比教师讲解几遍的印象还要深刻。

(二)创设情境,揭示寓意

教师要充分利用寓体文体的形象性,注重文本情境的创设与营造。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如创设农夫拔苗的情境:“你仿佛看到农夫都累成什么样?”创设与农夫对话的情境:“你们能告诉农夫,他错在哪儿?”创设续编故事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奇妙的故事赋予新结局等。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而教师也要抓住机会,那么揭示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联系生活,整合资源

儿童与成人看寓言的角度不同,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内化,悟出其中的道理。揭示完寓意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的人?让学生从寓言中的人和事拓展开去,与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高度勾联。还可以趁势播放视频资源:一个小女孩诉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她的周末安排了很多的辅导课、兴趣班,她没有丝毫的自由空间,非常苦恼。然后适时引导:“这个学生遇到了这样的烦恼,你们能帮帮她吗? 你会用上今天所学的这则寓言来劝劝她的爸爸妈妈呢?”将文本的寓言情境迁移到了生活情境,巧妙地整合了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资源,学以致用。

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中呈现出一种饱满的、富有积极性的状态,通过角色体验,让言语习得自然而然,通过联系生活,让寓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潜移默化,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聚焦核心素养,厚蓄长效意识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程价值的要求,教师应该从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力、自主学习力、迁移学习力、口头表达力、写作力、思维想象力等。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主要是十岁左右的儿童,而寓言教学是从形象故事中抽象出一般事理的过程,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相一致的。[2]《揠苗助长》揭示了事物间的彼此关联,教学伊始,教师可适时抓住课题,启发学生思考: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又是如何“助长”的?“助”的结果又如何?揭示“揠”和“助”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想象,揭示“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最后揭示“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发展这些思维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故事”到“寓意”、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出示两组词:一组描写禾苗,一组描写农夫,采用对比读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记忆与理解。对“焦”字的教学也可以匠心独运,可根据“焦”的构造特点,一面动画演示,一面跟学生形容:这个字上头是“隹”,是短尾巴鸟的意思,下头四点底就像有一把火在燃烧,这该多么令人焦急呀!用这种方式,引领学生感悟“焦”的含义,这也是学习方法的渗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上,教师也可采用随文释词的方法。比如教学“筋疲力尽”一词时,教师先生动地讲述画面,然后问:“农夫已经怎样了?”学生很自然地说:“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教师相机板书“筋疲力尽”,使这个辞藻变得可触、可摸、可感,真真正正跃入学生的视野,变成他们语言生命积淀的素材。[3]

(三)自主学习、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寓言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阅读寓言,这也是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一个定位。可通过课前“预习单”加检查反馈的方式进行充分自学;课中围绕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课尾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小故事+大道理;课后再利用学习任务单让学生用课堂上学习这则寓言的方法去学习这一课另一则寓言,甚至课外更多的寓言,迁移学习方法;再加上课外阅读延伸拓展,从而达到对寓言文体能整体把握的目的,让语文课堂放大,学生的素养得以提升。

总之,要挖掘课文及其他作品中显性及隐性的教育因素,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在教法学法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悦纳文本语言,在大道无痕中揭示故事寓意,厚蓄寓言教学的长效力,引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寓言世界。

猜你喜欢
禾苗农夫寓言
躺在树下的农夫
小熊的家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禾苗上的露珠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