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性挽面民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18-04-02 19:03刘文菊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潮汕民俗阿姨

刘文菊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挽面,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几近濒危消失的传统女性美容术。多数研究者是把挽面涵盖在地方婚俗中进行简单的附带介绍,在近年来的民俗学研究中才把挽面当作一种女性民俗非遗文化来关注。对潮汕地区的挽面美容店、挽面娘以及挽面顾客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已经式微的挽面民俗在潮汕地区仍然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甚至近年来有复兴之势,不少现代女性选择这种绿色健康的传统美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挽面娘的口述访谈,解读挽面在女性生命历程中的意义,揭示挽面民俗鲜明的女性文化色彩。潮汕女性挽面民俗的发展变迁史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与变化。

一、挽面的基本介绍

(一)挽面的概念

挽面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美容术。“挽”在闽台方言中是“拔”的意思,挽面是一种利用纱线拔除面部的汗毛,修齐额发、鬓角和眉毛的传统的女性美容方式,也是传统婚俗中女子出嫁的修容仪式。挽面也称“挽脸”“绞面”“绞脸”等,闽台方言称“贵面”,广东江门称“挒毛仔”,广东湛江称“拔面毛”,也有称之为“开面”“开颜”“开额”“换新脸”,有改头换面、脱胎换骨、祈求吉利、祝福新娘的寓意。在中国,从北方到南方,如东北、河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为新婚女子“开脸”的习俗。

按照台湾的习俗,女性头一次挽面是在出嫁之前做的,叫“开面”,要邀请多子多孙的老妇人动手,如果这位老妇人不会,只要做做样子,再另外请挽面婆完成。在台湾,还流行着一道谜语“四目相看,四脚相撞。一个咬牙根,一个面皮痛。”谜底便是“挽脸”[1]。挽面在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陈友义,杨萍认为:挽面这一独有的潮汕民间生活习俗始于何时,今难以考证,有一说它在清朝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据潮剧《苏六娘》中的剧情:“杨家乳娘对苏六娘说:‘修容择在寅时,簪花择在卯时。’”可见,挽面这一民间生活习俗在明代就已出现[2]。

(二)挽面的方法

关于挽面的方法有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如,林长华说:“挽脸”就是一种利用纱线拔除脸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方法[3]。杨萍介绍:挽面,是用浸湿的纱线绞去脸上汗毛的一种古老的美容术[4]。施翠峰介绍:挽面是一种利用纱线来拔除脸上汗毛的美容方法[5]。给人挽面的大都是女人,被称为“挽面娘”,其挽面的手法大同小异。陈绍龙描述了挽面的情形:王婶断一根长线, 两头在一块打上结, 绕几个交叉, 形成“剪”状,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绷紧, 用牙咬着线的一端, 把线贴着女孩的脸, 两手和嘴同时外撑开, 就把脸上的汗毛给绞下来了[6]。涂明炎介绍:开脸者先在姑娘脸上扑粉,然后用双手绷着棉线,让两根线绞着姑娘脸上的汗毛,轻轻地扯起来。棉线在脸上来回地扯,反复多次,直到将汗毛扯尽。再用煮熟的鸡蛋白在扯过汗毛的脸上滚动按摩,起到滋润皮肤、防止感染的作用。上述程序完成后,再梳顺头发,盘成发髻,黄毛丫头就变成了俊俏媳妇。每次挽面,多则半小时,少则也要10到1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顾客眯着眼任挽面娘的棉线在脸上“游走”,除了第一次挽面不适外,挽面会成为一种美容享受。[7]我们在潮汕看到的挽面情形往往是这样的:两人相向各坐一只凳子,一高一矮,挽面娘坐得高一点。她先用粉饼涂在额头、两颊、眉毛四周、嘴巴周围和下巴上,然后将一条两尺多长的纱线对折,中间在右手拇指上绕了两匝,一头用牙咬着,另一头拿在手上,像一把剪刀一样,交叉绞动,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把汗毛绞干净。挽面所需的工具极其简单:棉线、松粉、眉夹、簪子和板凳。挽面的场所也很简陋,只需一个小铺面,也没有复杂的设施,有些甚至是在街边树下、屋檐廊下,成本低、收费少、时间快,深受老百姓欢迎。

(三)挽面的习俗

传统潮汕女性在出花园、婚嫁、满月、丧葬、时年八节等习俗中都要挽面。

第一,挽面是潮汕地区女性出花园的仪式。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姿娘仔出花园时要请人来挽面,开过脸的女孩象征着已经成人,可以谈婚论嫁了。在出花园仪式上,长辈会教育她们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做一个贤惠勤奋又善良坚贞的好媳妇,这就是基本的妇德教育。曾有诗记曰:“亭亭少女卓娇妍,十五华龄意气翩。挽面修眉施粉黛,穿新沐浴饰珠钿。改肠换肚良而善,悦色和颜丽且娴。拜谢婆亲从此别,依然不舍俏童年。”[8]

第二,挽面是潮汕女性出嫁的仪式。挽面是传统婚俗中女子出嫁的修容仪式,在旧时的中国非常普遍,只是不同地区称呼不同而已。挽面通常由女性长辈施行仪式,有的是在新娘上轿前在女方家里进行;有的是在新婚后第一个早上在男方家里进行。挽面娘须是子孙满堂、夫妇和睦、有威望的“好命人”,希望“好命人”通过挽面可以把这一福荫传给新娘。出嫁挽面要用五彩线,寄寓着对新娘的祝福和美好愿望。汕头澄海的高女士讲她2016年结婚挽面的情形:现在比较难找到挽面娘,所以由我妈妈代替,只是个形式而已,挽面用两条线,一条是线青,一条是线红。由妈妈代替做四句“挽条青合大家,挽条红合众人。挽条青合大家。挽条红合夫郎。”重复两遍,挽八下。

第三,挽面是部分潮汕女性在葬礼上的礼仪。在潮汕的有些地区,在丧葬礼上有“男剃头、女挽面”之说,参加葬礼的女性要挽面,男性要剃头,无论男女都以干净整洁的容颜去送别逝者,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悼念,是丧礼上祛魔祈福的象征性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早已没有了严格之规,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下挽面的动作就可以了。有文章写道:“老人过世后,直系亲属中男的都要剃光头(现在一般只需要剪一下头发),女的都要挽面。”[9]

第四,挽面是潮汕女性在时年八节的礼仪。有些潮汕地区的女性在时年八节都会去挽面,表达对节日的庆祝、对美的追求,也要去祭拜神明,祈愿家人平安。在过年前,男人理发,女人挽面,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有俗语说“有钱没钱,挽面过年”。劳热,也叫拜老爷,是春节前后各村举行的民俗庆典活动,在劳热之前,女性都会去挽面,以表达对神明的尊重的愿望。

另外,在其他重要的日子,比如坐月子时也要挽面。《海韵东山》记载:“产妇满月也习惯挽一次脸,寓意脸庞如满月美丽皎洁。”[10]《翔安民俗》记载:“以前行丧事或坐月子后都要请人绞面后才能外出走门串户。”[11]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挽面也不再有诸多禁忌,现代女性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挽面,故而挽面在近些年有复兴之势。

二、潮汕女性挽面民俗现状的口述访谈调查

自2014年以来,我们深入到潮汕地区的城镇乡村寻找挽面娘,进行口述访谈。共走访了11位挽面娘,让挽面娘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现她们不一样的人生历程,分析挽面文化现状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访谈内容。一是口述个人生活经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主要状况;二是口述学习挽面的经历,包括挽面时间、挽面学习途径等;三是讲述挽面的历史变迁,包括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状况、家人态度等。

第二,访谈对象。挽面娘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挽面娘有8人,年龄最大的是1930年出生的王奶奶,年龄最小的是1975年出生的周阿姨,挽面时间较长的是出生于20世纪30~50年代年龄在50岁以上的挽面娘。其中潮州6人,揭阳5人,共计11人,其中1人来自海南,1人来自湖北。

第三,受教育情况。她们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有7人,其中有2人是高中毕业,其余4人是文盲。

第四,生活现状。从家庭情况来看,她们多数兄弟姐妹众多,家庭条件艰苦,自幼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从生活状况看,其多数把挽面当作副业,同时还兼做理发,时间支配相对自由。其中现状较差的是揭阳的肖阿姨,她与丈夫分居,儿女都不认她,目前一个人租店挽面,靠挽面和社保为生。

第五,挽面时间。多数50岁以上的挽面娘具有较长的“挽龄”,都在10年左右,挽龄最长的是揭阳的陈阿婆,做挽面40多年。挽龄比较短的是潮州古巷镇的李阿姨,有7年挽龄。

第六,挽面途径。挽面娘学习挽面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自学,有的是跟母亲学习,有的是跟邻居学习,还有的跟亲戚学习,学习对象都是女性。多数挽面娘因为母亲擅长挽面,年幼时便耳濡目染,属于家传手艺;有的是姿娘仔时开始学挽面,有的是嫁人之后跟着亲戚朋友学习。

第七,经营状况。挽面店的经营情况大同小异,都是小本手工生意,稍微补贴家用。她们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最多挣100元,生意不好的时候,三四天都没有一个人来。多数挽面娘并不以挽面为生,也不刻意经营。挽面的店铺,有的是理发店兼挽面店,理发顺带做挽面,比如揭阳的黄阿姨、蔡阿姨、周阿姨;揭阳陈阿姨的挽面店兼做中介工作。有的人是把挽面当作业余手艺,并不开店经营,只等顾客上门或者叫去家里服务,如潮州的张阿姨和李阿姨。挽面娘的家人不会阻止和为难她们,只要能挣钱补贴家用就好。

第八,挽面顾客。挽面顾客来自四面八方,有年纪大的常客,有从外地回家过节的邻里,有同乡和亲戚朋友。主要人群是青年女子、中年女子和准新娘。男顾客很少,偶尔有熟客,黄阿姨、陈阿姨明确表示不会给男顾客挽面,要遵守挽面行业的规则,一律婉言谢绝。蔡阿姨则不同,她不拒绝给男顾客挽须。

第九,挽面费用。挽面的费用非常低廉,王奶奶说最早挽面只要8分钱,后来慢慢涨到1角、2角,直到现在是一次20元。陈阿姨说如果只是修眉和挽嘴边四周,收12元,全脸就是20元;肖阿姨的收费是每次20元,包括挽脖子后面的汗毛。潮州的蔡阿姨每次挽面收12元,但给新娘挽面则要一两百元。

三、潮汕女性挽面民俗调查分析

(一)从传承主体看,挽面的主要参与者是女性

挽面是女性的专属领域,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女性。不仅挽面娘是女性,挽面顾客也多数是女性,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行规。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小女孩,都成为挽面的主要群体。挽面空间一般具有很高的私密性,挽面场所大多在女性化的私密空间进行,比如姿娘仔的闺房、嫁娘的新房、产娘的房间等,即便是在店铺里,也是很狭窄的空间,这就决定了挽面的私密性。同时,挽面方式也具有很强的亲密性,两人相向贴近而坐,面对面、脸对脸的挽面动作,鼻息互通,零距离接触,更是决定了挽面的排异性。故而,挽面是女性化的美容术和女性化的民俗活动,男性一般是被排除在挽面之外的。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挽面娘都拒绝男顾客,只有一名挽面娘表示可以给男性挽须。如陈阿姨口述:

我自己不会给男人挽面。觉得这是女人活动的地方,男士不宜参与。不过有一次,一个女孩带她男朋友来叫我替他修眉,我答应了,毕竟是他女朋友带来,不好意思拒绝。后来有几个男生结队来我这里挽面,被我拒绝了。①

蔡阿姨口述:

我是等孩子大了上学后才开店挽面兼理发的,有时女儿也会来帮忙。都是女人来挽面,很少有男人来。不过,我也给男人挽面,是来挽须的,而且是熟客,并不觉得难堪。②

(二) 从传承方式看,挽面主要是通过女性谱系传承

挽面技艺是通过女性代代相传,属于女性谱系传承。挽面娘学习挽面的途径各有不同,但比较普遍的是从小跟着母亲学习或是模仿女性邻里亲朋自学而成。有的是母亲手把手地教会女儿;有的是跟女性邻居学习;有的是完全靠自学。她们首先是自己要有好奇心和兴趣,再去刻苦练习,并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来教授。像钩花、刺绣等传统女性化的手工艺一样,主要是靠女性谱系传承,挽面技巧虽然相对简单,但是也常常被挽面线割破手指,一样充满艰辛。有些挽面娘有意要将挽面手艺传给下一代,可是并不被接受,挽面的濒危也不可阻挡。如肖阿姨口述:

以前我妈妈会挽面,她用一条细纱线教我们三姐妹,但那时我怎么都学不会。后来在普宁的建筑工地打工,快过年了,一起打工的三个揭阳姿娘仔一定要我给她们挽面,我说我不会,她们硬是拿着纱逼我帮她们挽,但不知为什么,我拿起线来骤然就会了,真是奇事。现在我是潮州挽面做得最好的,“潮州挽面第一人”。③

(三)从传承功能看,挽面是女性的生命民俗事件

挽面看似只是一种传统的美容方式,实际上却与民俗文化活动紧密相联,承担着文化的传承功能,承载着特殊的性别文化意义。传统潮汕女性的生命事件几乎都需要挽面这个仪式协助完成,出花园、结婚、生子、拜神、丧葬等。出花园时要挽面,寓意从此迈入成人的殿堂,告别了黄毛丫头的身份,从一个少女变成了青春女郎。出嫁时要开脸,挽面“开额”寓意从此开窍和会持家,从青春少女变成贤良主妇。生产满月要挽面,俗称“挽脱产”,挽面用过的丝线要挂在石榴花上,寓意多子多福。长辈的丧礼上要挽面,既表达追悼和尊敬,也寓意除去丧礼上的晦气。总之,挽面贯穿着女性的一生,是女性的生命民俗事件。它不仅是女性性别角色、身份地位转变的见证,也是民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如陈阿姨口述:

女人一生重要的日子都要挽面。一般15岁出花园和出嫁的时候是一定要挽面的,这两个日子最重要。出嫁的时候要先看个好日子,选好良辰吉时,请挽面娘到家里去挽面。也有人到我这里来挽面,我要边挽面边做四句。④

(四)从挽面的时节看,时年八节、婚丧礼是高峰期

挽面是分时间和场合的,有一定的时节性,一般来说,时年八节、婚丧礼是高峰期。逢年过节挽面的人最多,俗语说“有钱没钱,挽面过年”,挽面为的是图个喜庆,客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连中途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劳热日的时候,挽面的人也多起来,挽面是为了表达对拜神仪式的尊重和虔诚。挽面最多的是姿娘出嫁的时候,潮汕地区的婚嫁习俗很讲究,挽面是新娘必需的一个仪式,要在良辰吉日请挽面娘上门来挽面,边挽面边“做四句”,还要给挽面娘大红包当回礼,仪式才算圆满完成。另外就是丧礼上的挽面了,这时的挽面比较简单,一般是挽面娘坐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姿娘们轮流来挽面,老少都要挽面。不过,现代社会里生活风气开化,很多礼俗禁忌都逐渐松动,女性为了美容保健随时都可以挽面,已经没有了时节的限制。如何阿姨口述:

挽面最忙的时候就是年底了,从早做到晚,每天差不多有15个人。不忙的时候,有时一整天没人来,有时有五六个或者七八个。收费也从原来的5块涨到现在的15块。新娘挽面都会选好吉日,提前打电话,告知时间、地点,她家里会提前准备好东西:一碗干净的生水,一枝红花和仙草凑成对放在水里。挽面时,新娘穿着嫁衣坐在放有裤子的凳子上,我用五根彩线(红、白、蓝、黑、黄)挽面,一边挽一边做四句,哼唱道“今日好日子个额来开起,挽额就食老有食,挽耳就生弟,挽额就发大财。”挽好之后,新娘会给我一个红包,有的220元,有的240元,有的280元,都是吉祥数字。⑤

(五)从挽面的发展看,近年来有复兴的趋势

挽面的习俗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衰微,现代美容方法兴起之后,挽面技艺更是几近濒危,挽面娘也多是19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传承人群的断裂使得挽面技艺逐渐消亡,微小的挽面文化甚至没有被当下兴起的非遗热潮所关注,也没有受到民俗活动兴盛潮流的冲击,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状态。不过,在学术研究界,受人类文化学以及民俗学研究热潮的影响,挽面文化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比如,台湾有不少学者从事挽面文化研究,张君荧《“但求立锥之地”:士林挽面摊贩的民族志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区文林路“挽面街”的挽面摊贩们为主要研究对象⑥。王明典《一个当代台湾 “挽面”文化再兴起的探讨》,“探讨台湾挽面产业文化其背后所隐含的兴起衰败及一个好的文化应该有的延续价值。”⑦尤秀惠《挽脸美容业顾客满意度之研究》,“探讨挽脸美容业之顾客满意度,并分析不同背景变项的挽脸美容业顾客满意度在消费环境、服务品质、产品品质之相关及差异情形。”⑧

同时,在后工业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手工业整体开始走向复兴,挽面技艺也在近年来慢慢回暖,甚至有复兴之势,不少现代女性开始选择这种经济环保、绿色健康的传统美容方式。现代美容业也逐渐改进传统挽面技艺,把挽面作为美容的一个环节,使之更加卫生洁净。在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兴起一种“蝶式挽面法”,把线缠绕在双手上成剪刀状拔毛,将传统的垂直技法改成平行技法,让挽面技艺重新焕发出活力。潮州的挽面娘也在革新技艺,把传统的面对面相向而坐改为顾客平躺在美容床上挽面,挽面娘进修专业技巧变成现代美容师,也不再用牙咬住挽面线,而是把线挂在脖子上,并戴上口罩。如,潮州的张阿姨就这样改进了挽面技艺,深受顾客欢迎。张阿姨口述:

我在潮州一个印刷厂做工,下班之后业余时间做挽面。我觉得挽面的时候用牙咬线头很不方便也不卫生,我就把线头绑住用一根带子挂在脖子上。另外,我还戴口罩,一是讲卫生,二是防止尘粉和毛发。挽面线会经常割破手指,我就戴指套保护手指。⑨

综上,挽面作为一种传统的女性民俗,伴随着女性的成长,在女性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寄寓着独特的文化意味,寄托着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塑形,正如有研究者所论:“相对于外在的条文规范而言,生命民俗是柔性的、隐形的,它与女性的一生悉悉相关,从生育、养育到婚姻、丧葬,这些记录着人生印迹的生命民俗潜移默化地左右和影响着女性的思想、行为。”[12]

通过对潮汕挽面文化历史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潮汕女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她们的民俗角色的,这一生命民俗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潮汕女性,在无形中要求她们怎么做一个贤妻良母。随着时代的发展,挽面已经逐渐淡化了民俗文化的意义,而作为一种纯粹的美容方式,近年来又有复兴之势。

注释:

① 口述史料:陈阿姨(1954—),女,潮州市湘桥区人。访谈时间:2014年4月,访谈人:吴岱音。

② 口述史料:蔡阿姨(1955—),女,揭阳市普宁县人。访谈时间:2014年8月,访谈人:陈晓燕。

③ 口述史料:肖阿姨(1956—),女,潮州市南春路人。访谈时间:2014年7月,访谈人:陈晓燕。

④ 口述史料:陈秀銮(1964—),女,揭阳市榕城区人。访谈时间:2014年10月,访谈人:吴岱音。

⑤ 口述史料:何志兰(1959—),女,潮州市湘桥区人。访谈时间:2014年4月,访谈人:刘文菊、蔡舒婷。

⑥ 张君荧《但求立锥之地”:士林挽面摊贩的民族志研究》,国立清华大学, 2012年。

⑦ 王明典《一个当代台湾 “挽面”文化再兴起的探讨》,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2010年。

⑧ 尤秀惠《挽脸美容业顾客满意度之研究》,屏东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2016年。

⑨ 口述史料:张阿姨,约40多岁,女,潮州市人。访谈时间:2014年8月,访谈人:陈晓燕。

[ 1 ] 林长华.“挽脸”美容法两岸共相传[J].两岸关系,2002,(2):48.

[ 2 ] 陈友义,杨萍.挽面: 潮汕的传统美容术[J].寻根,2015,(1):44-48.

[ 3 ] 林长华.“挽脸”古风[J].闽南风,2013,(12):36.

[ 4 ] 杨萍.传统美容亮相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7,(8):8.

[ 5 ] 施翠峰.风土与生活[M].台中:中央书局,1966.10.

[ 6 ] 陈绍龙.开脸[J].中国老区建设,2006,(4):63.

[ 7 ] 涂明炎.姑娘出嫁要开脸[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05,(5):19.

[ 8 ] 方建元.贺小女出花园[J].诗词月刊,2015,(3):16.

[ 9 ] 陈爱丽,陈坚伟.广东普宁地区潮汕人葬礼的伦理特征[J].云南社会科学,2012,(4):25.

[10] 黄江辉.海韵东山[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138.

[11] 洪水乾.翔安民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87.

[12] 毛海莹.构建生命之美:女性民俗与当代江南女性[J].民俗研究,2013,(2):45.

猜你喜欢
潮汕民俗阿姨
冬季民俗节
我的“话痨”阿姨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潮汕牛肉火锅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老阿姨》剧照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