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营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高职大一新生掌握好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思维方式,对后续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方法策略、以后的课程建设思路做一下分析。
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难度较大的课程,它涉及到微观经济学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知识,又包含了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决定理论以及经济周期理论。要扎实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从理论上理解,从实践上进一步消化。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但多数版本沿用本科教材的体系和内容,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而且缺少贴近日常生活的新鲜案例,学生学起来感觉离实际太远,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由于经济学基础的理论性很强,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即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部分内容分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等,宏观部分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等。这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如果单纯凭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而经济学大多数原理的解释都牵扯到函数图像的绘画与阅读分析,并且与数学公式相联系。又加上概念多、公式多,因此大多数同学感到晦涩难懂,感觉联系不上实际生活,时间一久容易失去学习上的热情与兴趣。
由于高职教育其他科目在课时的安排上实训较多,分配给理论学习的课时较少,又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而经济学课程本身内容多而深,要讲完大纲的内容就显得比较紧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常不得不赶进度,学生听不懂前面的课,就自然影响到后面的听课质量。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重视期末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听课过程的质量和兴趣。把不懂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懂得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我系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培养一线技术性人才,将课程教学目标偏重于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视适用性与针对性,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取舍,优化整合,将全部内容分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宏观经济指标、国民经济政策等五个模块,并注重模块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舍弃了一些过于晦涩难懂、实际用途不大的内容,保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一贯性、逻辑性。
其次,所有模块的学习任务均以实际案例导入,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围绕经济问题进行阐释每模块的经济理论,客观、科学地分析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动机。以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以问题为核心,结合我国企业家以及老百姓的实际经济生活案例,做出适当的分析,以印证宏微观经济理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提出具有探究性、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要经过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然后引出新的问题。这样就给学生和老师充分发挥和探索的余地和空间,既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实践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对于每模块的学习任务,我们尝试精选了短小精悍、富于趣味的案例进行导入,再从案例中提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经济学问题,把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原理融入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案例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高深的理论知识讲解得透彻明白,使学生不知不觉在讨论、辩论中理解了繁难的经济学理论,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使用生活中的经济学综合案例,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案例化教学过程中同时融入了启发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 “会学”。例如,在学习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时,教师适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加以思考:水对于人的生存显然比钻石重要,但为什么水的价格不如钻石昂贵?学生在学了边际效用之后自然知道商品价格高低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钻石作为一种奢侈品,可以给人们带来炫耀等效用,由于数量很少,所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钻石消费就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效用,对比之下水的数量很多、边际效用却很低,这样学生自然就得出问题的答案了。
由于经济学概念多、公式多、定理多,教师首先借着案例的导入,把牵扯到的新概念的内涵进行透彻讲解,为学生的进一步讨论学习提供新名词、新术语。在引入案例之后,由教师主导进行启发式提问,学生们小组讨论,再集体辩论,教师在一旁适当引导,控制好讨论方向和时间,最后得出要学习的结论和原理。
同时,课堂并不仅仅属于教师和教材,如果忽略学生生命的存在,缺乏学生和教师的充分互动,教学活动不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给学生提供自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启发、引导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协调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完善,因此,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讲解与互动,也应该包括课后的小组讨论、师生答疑、作业总结和能力提高。我们既注重课堂的讲解质量,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质量,也利用好学院的教学网络平台,及时上传一些学习资料,布置相关讨论内容,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经过课上学习和课下讨论的有机结合,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多数同学在学习上不再感到吃力,为下一个任务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对经济学考试的恐惧心理,我们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等于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我们重视过程性考核(60分):线上预习、在线测试、课程讨论、课堂表现、出勤考核、作业质量、实践考核等;为了准备期末考试(40分),我们有针对性地在每单元之后,在学院网络平台上传复习题,并详细列出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课后及时学习。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功夫用在平时,对所学知识扎实掌握,避免了期末搞突击复习,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而对所学知识难以消化的现象。
现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都是沿用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教材体系和内容,部分理论对于高职学生过于晦涩难懂,这就使得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取舍,重新整理,添加新鲜、典型的实用案例,便于教师课堂讲解,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下一步我们准备自编校本教材,强调教材编排的逻辑性和内容的一贯性,舍弃本科教材中过难过繁的内容,丰富新鲜案例。为使学生对每模块的基本原理一目了然,学习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我们准备在每模块之后配备逻辑结构框架图和重点内容提示,并加入适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比较有难度,高职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吃力、费劲,为此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延长课时,以便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讲,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互动,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讨论、练习、实践、消化和吸收。只有时间上有了保证,学生学起来才不至于太累,老师教起来才不至于紧张地赶进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中上传涵盖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继续完善预习资料,重视在线测试,因为在线测试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自学情况。为使师生之间产生更有效的互动,课后讨论栏目适当增加平时考核分数。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联系群众的经济生活和经济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增强对所学经济学原理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高职学生缺乏企业生产经验,对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闻而未见或是闻所未闻,如果邀请企业专家到讲堂现身说法,必能弥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以获取更多的教学实验环节的支持资源,甚至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并承担实践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