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16-04-05 13:06阳娟
企业导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信息化

阳娟

摘 要: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教育机构比较薄弱的部分,单纯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思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理论知识的立体化、多元化,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文中以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例,分析了该门课程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经济学基础》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经济学技术;课程改革

《经济学基础》是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高职院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该门课程在内容上更具有整合性和间接性,其中所涵盖的复杂理论相对较少。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大多以实践性为主,导致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相对较弱,难以真正发挥出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实际中的价值。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这个问题,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全新的教学思路。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把握。首先,从该门课程的教材特点方面来看,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高职教学讲求实践性的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教材的内容来看,不同高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有些课本中理论阐释的内容过多,实际案例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由于实际性的缺失,学生在学习相关经济理论的过程中,很难直接的感受到该门课程的学习价值,由此导致《经济学基础》课程出现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尴尬局面,另外,该门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主要来源于本科学校的《西方经济学》一书,虽然在内容上进行了简化和重新整合,但是从难易程度上分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过难的理论知识严重的打消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教材中关于经济学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论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理基础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推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校学生并不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对于数学逻辑的理解能力也明显欠缺。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有必要借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将理论知识与更多实时的案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学基础》课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来看。高职院校开设该门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对基础性的经济学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但是由于该门课程的偏理论性的特点,导致部分高职人员难以把握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每当涉及到图形、表格、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学生配合程度的不足导致教学工作很难深入开展。另外,《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属于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学科,虽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却难以突出高职教学的特点,这与高职教学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方面都与本课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一般对于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认识到经济学基础理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经济学基本定义、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等知识,对高职学生而言过于宽泛,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学基础中的大部分理论内容都需要比较复杂的论证和推导,对于理论基础比较差的高职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在理解和掌握上都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课程在最终的教学效果上是难以成功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经济学基础》的现状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高职教师为了打破传统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中的尴尬局面,逐渐尝试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比如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到了教学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中以及实际中的一些经济学案例以直接的影音、图片等现实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使用有效的降低了知识理解层面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抓住所需要掌握的重点,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理论阐释的内容以更加简便、清晰的直观形象展示出来,从而简化了教学步骤,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任何的教学改革工作在一开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工作面临着以下难题:

其一,由于教学理念的陈旧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工作的必要性。理论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双方都未能在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其二,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限制性,教学策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创新,导致多媒体教学等技术与该门课程的衔接效果难以使人满意;其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在课时安排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有限的教学课时难以与复杂的教学内容形成比例。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基础经济学所包括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通常会被安排在两个学期中。但是,高职学生的在校时间较短,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目标,就要对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压缩,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内容。例如我校学生曾经表示,在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经常会将各种不同的概念、定理等内容混为一谈,根本无法在生活中有效的应用。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首先需要高职教学人员充分的明确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价值,在考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适当的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教职人员的教学标准,只有教师本身充分的了解课本中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进行讲解。同时,高标准的教学人员可以更好的将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可以用更加清晰、简便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针对课本中过于复杂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的选择跳过,因为高职院校在理论课程方面的课时安排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所以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舍弃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具有显著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安排和讲解。例如我校某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将“供求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这三科的内容加以合并,利用同一课时进行了讲解说明。在前半堂课程时,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帮助下,顺利的讲解了关于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在讲解后,以课堂提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了关于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方面的问题。消费与生产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经济行为,学生们很快就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找到了相关问题的答案,课堂效果良好。

其次,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最新方法,这可以帮助教学不断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应该充分的顺应现代化信息的传播优势,不断学习和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更加多元化、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难点在于它的理论性质过于明显,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更多的案例,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具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被概括为案例教学法。在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学生们随时都可以利用移动网络设备,掌握最新的新闻资讯,网络购物渠道的开通和扩展,也提高了学生发生消费行为的频率。因此在相关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用网络消费的案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热点事件与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经济行为中所蕴含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有效的解决消费的成本,从而切实的感受到学习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实际价值。此外,教师还必须将该门课程中所囊括的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适当的增加该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时间较为紧张的特性,可以适当的开拓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方面适当的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实习岗位等。

为了全面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对原有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新的组合编排,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积极的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增加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比重。例如,教师在开展课程之前,可以首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明确的教学情境,并在这种氛围中与学生共同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为了保证微课的课堂效果,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更,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以一些比较复杂的公式、函数、图形推导等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作为开头。而是需要以实际的教学案例作为开头,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明确本节内容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为什么学”、“学了之后的作用”。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的生活案例相互连接起来,才能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保障。

最后,为了确保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高职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员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加以改良和突破,进一步加强该门课程的教学考核,使学生从主观层面上意识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将经济学基础作为考察课程,最终的考核难度并不大,这也是导致该门课程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参与度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适当的加强该门课程的考核难度,制定更加严格的考核标准。另外,虽然某些学校将该门课程作为考试课程,但是其考试的方式过于单一,仅仅是在期末时,使用一张问卷评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但是实际上,这种考试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差异,最终的试卷结果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而且这种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信息化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核需要更加注重全过程性,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积极性、作业的完成程度以及最终的卷面成绩都纳入成绩考核标准。

结语:综上所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对于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文中对当前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其改革的必要性加以说明,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与同行教学人员共同探讨交流,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蔡璐.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5(33)

[2] 申益美.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1(07).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信息化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研究
高职“经济学基础”微课的开发与设计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