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38)
近年来,思想政治微课的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思想政治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亟待增强。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微课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去学,即使迫于外在压力去观看,也很难集中注意力、真正用心投入。因此,如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微课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基于核心问题的思想政治微课设计为此进行深入探索,注重精准收集分析学情、精准提炼核心问题、精准构建复杂情境,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微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微课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愿意不愿意学习思想政治微课、学习之后获得感如何,是评价思想政治微课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只有适合学生、能够从心灵深处触动学生的思想政治微课,才是优质的思想政治微课。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微课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为宗旨,要想设计出高品质的思想政治微课,事先精准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基于核心问题的思想政治微课设计特别注重精准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变化性等特点的群体,要想精准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非易事。传统上,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与考试的情况等方面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学情资料收集方面存在不够全面,在评估学情方面带有凭感觉、印象与经验判断的主观性。当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校园大数据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大数据为精准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各种基础信息、兴趣爱好、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结果等都由智能终端进行全方位、无遗漏数据化记录和存储。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真实需求、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等,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地揭示出学生的学习动向,从而为设计出高端的思想政治微课奠定极其坚实的基础。
为了精准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学情大数据为学生“画像”。学生画像(Learner Profile)是根据学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建构出来的标签化模型,它能够准确、直观地描述出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总体特征[1]。基于学生画像,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偏好、学习水平、学习发展态势以及学习优势、学业短板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从而使思想政治微课的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真实状况。
在精准收集和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努力识别其“思想痛点”。在医学上,“痛点”是指人身体上对疼痛特别敏感的点。“思想痛点”概念是对医学“痛点”概念的化用,指的是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的心智节点。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准确识别学生“思想痛点”的基础上设计思想政治微课,让思想政治微课紧扣学生最关注、最敏感的“思想痛点”,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微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微课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讲清讲透相关的知识点和规范要求。但是,如果思想政治微课自始至终都是平铺直叙,反复阐述“是什么”和“应当如何”,只是满足于让学生知道一些思想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行为规范,那么,思想政治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无从谈起,学生难以入脑入心,反而容易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微课的逆反心理。
要增强思想政治微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反映学生需要、兴趣和思想困惑的优质问题设计思想政治微课。通过优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呈现知识点和规范要求,可以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的消极状态,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积极探究,激励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明辨是非荣辱、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度学习往往始于优质问题。只有问题优质,才能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思想政治微课中,问题不能多,多了每个问题只能蜻蜓点水,难以分析透彻,无法说服学生。一般而言,时长5至10分钟的思想政治微课,核心问题只能有一个,由核心问题分解出来的子问题可以有2—3个。
要保证思想政治微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高度重视核心问题的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多种多样,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也不断变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难点的结合部提炼核心问题。在学生的关注点、动情处提炼核心问题,思想政治微课才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核心问题必须以深入研究学情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只有深入研究并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规律,才能避免对核心问题的选择与分析缺乏理论深度、思想含量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精准识别和有效回应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困惑,紧扣学生的认识误区、思想困惑、价值迷茫和不良行为,能够触动学生的“思想痛点”,才能避免核心问题以及思想政治微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关注的尴尬。第二,基于深度学习提炼核心问题。安德森(L.W.Anderson)继承并发展了老师布卢姆(Bloom)的六层次认知目标理论,把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划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2](P263-270)。当前的思想政治微课往往侧重于初级认知目标,停留在要求学生知道、领会思想理论知识的浅层学习状态。有鉴于此,核心问题的提炼必须明确指向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级认知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样,通过核心问题的分析、解决才能有效磨炼并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阶能力,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微课情境是制约微课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的一些思想政治微课往往直接呈现思想观点和规范要求,停留在简单例举事实、事件和数据的水平,情境过于简单。简单的微课情境不但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不利于知识、能力等的迁移。在简单的思想政治微课情境中,学生只是记住、领会缺乏复杂联系的碎片化知识信息,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远离错综复杂的现实,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唤醒它们并有效地加以运用。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等人认为,只有当新情境与原初情境有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而且共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大[3]。因此,思想政治微课设计时必须精准构建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复杂情境,让核心问题以及分析解决核心问题所需知识信息在复杂情境中呈现,实现知识信息、核心问题与复杂情境的深度融合。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复杂情境中呈现核心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迫切希望去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信息与方法策略,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在复杂的微课情境中学习,才能把握处于复杂联系中的鲜活知识信息,学会有效整合问题解析所需的知识信息与方法策略,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养,引发思想情感和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良性变化。当学生在以后遇到新情境时,新情境与学习时的原初情境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要素,处于复杂联系中的鲜活知识很容易在新情境中被学生提取出来加以运用,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积极迁移。
在思想政治微课复杂情境的构建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源于现实生活情境的真实案例。思想政治理论具有抽象性特征,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诠释,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生动、典型的精彩案例是高质量思想政治微课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是让学生喜爱思想政治微课、吸引学生主动点击思想政治微课的闪光点。由于微课时长所限,微课中选择的案例不能机械照搬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而是必须紧扣核心问题进行深度加工,使案例更加精准、简短,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案例分析不能太简单直白,缺乏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的简单分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案例材料,如果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角度,思想政治微课就会流于肤浅。案例分析必须既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出发,充分吸引学生,激活学生对思想政治微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够促进对核心问题的深度解析,在核心问题的解析中坚持思想政治微课的导向性,渗透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