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
——基于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的思考

2018-09-19 07:02于亚杰
社科纵横 2018年9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战略农业

于亚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350)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表明了党中央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从全局上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现阶段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现实问题,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它实质上也是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总体部署。

在新时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借此改变和改善原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与乡村振兴工程的耦合则成为实施该战略的重要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在此意义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一、互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其应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

从“数字福建”构想到2013年“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提出,到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再到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提出[3],使中国开启了互联网建设的新时代。随着互联网建设的发展,我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战略。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行以及《“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颁布,“数字中国”、“宽带中国”、“互联网+”等计划都促进着网络强国战略逐步渗透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互联网,对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这也是源于对推进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不断思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信息化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农村地区互联网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4]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网络强国的主要衡量指标涉及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网络覆盖率、信息消费总额、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以及关键技术的里程碑等。[5]当前,农村地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网络覆盖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网络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这些政策环境既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带来了重要机遇,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条件。

图1 2012-2017年中国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情况

从图1看出,随着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用户数量逐步上升。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宽带用户已达到9377万户,占比为26.9%,较201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并且,“提速降费”等政策的实施也使得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然而,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人均水平较低。从目前来看,我国离“网络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已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手机这一智能设备正在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因此,对手机这一智能设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互联网与“三农”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最高目标,即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6]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村活力,实现农民增收。但是,现阶段农村地区发展中仍有很多突出问题,需要互联网技术为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提供支持。在此意义上,着重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基本思路,这理应是当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一)互联网与新时代的“农业”

发展“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新时代“农业”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的供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产品供给从数量到质量上的提升,均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发展和改革的模式,对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农业发展中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所以,只有依靠互联网发展数字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国际化水平才能实现农业发展上的突破。例如,海南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互联网发展农业,在实现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可以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参考。其在运用互联网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市场不成熟、交易行为不规范、信息质量低劣、信息虚假等问题也可以提高发展电子农业的预见性,减少不必要的挫折和损失。

借助互联网构建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作为一种综合服务平台能提高农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7](P1529-1536)可以优化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并通过整合和信息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8](P300-305)所以,互联网的建设作为实现农业物联网的基础,对提高农业供应链运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需借助互联网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供需关系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在加工、存储、运输、营销等环节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最终销售环节,实现农产品收入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实现农产品的精准营销,离不开具有时效性和高效性的市场数据,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和挖掘的基础上,发现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购买力。正如有研究者所言,“互联网+”时代平台化、信息化、共享化的特征,较好地实现了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双向互动,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促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9]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目前的城市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渐下降、城市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资源供给有限、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等。[10]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农民可以不依赖于耕地,又不必进城务工,可以通过创业增加收入来源。例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强劲动力,它可以为农村增强活力并促进农民增收。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模式,带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发展“互联网+农业”,能够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对缩小城乡差距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以及人们对农村天然绿色无污染产品需求的增加,互联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农业发展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搭上农业电商发展的快车,改变以往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路径,借助大数据信息实现精准营销,增加农业电商企业和农民的增收能力。而且,在线销售农产品也有助于拓宽食品供销系统的优化,对社会和环境质量也有着促进作用。[11](P701-712)“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互联网+”计划,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将会拓宽农村发展的新空间。所以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探索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径。

(二)互联网与新时代的“农村”

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12]当前,要改变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中央财政须加大对农村互联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宽带网在农村的覆盖率。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建设将会帮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民生活优质化。关于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应把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让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互联网在生活方式、经营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上带来的改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地区带来的益处将会更加长远,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且有助于帮助农村居民借助信息化发展之路勤劳致富奔向小康。在2015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曾预计过,“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13]通过互联网络的畅通实现信息的流通,将会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也有助于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空间的命运共同体。

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更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保护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将成为建设宜居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中,需要借助互联网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数据库,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提高对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并且,通过互联网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作为终端向公众宣传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理念,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对农村已有环境问题的治理上,互联网也能为农业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互联网给农村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互联网也能够促使乡村治理形成新的路径模式。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沟通。网络这一沟通平台是政府了解民意、倾听百姓声音的重要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实现人民对政府监督的有效方式。

(三)互联网与新时代的“农民”

新时代下的农村地区互联网事业发展,要积极响应农村用户的需求,关注农村用户的感知,重视农民用户关切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互联网的发展让农民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网络是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农村网民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平台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的认同感。互联网作为政治宣传和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文化可以提高农村网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互联网也有助于广大农民表达需求、提出意见建议,在向政府提出诉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政府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14]互联网为农民群众与政府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此外,“农民”问题中还面临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是农村衰落的主要表现。[15]农村地区还面临着环境污染、乡村治理和文化传承衰落等现象。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凋零和衰落的现实回应,乡村之所以衰落是由于在城镇化过程中青年劳动力流出导致农村居住人口减少、农业农村发展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为了拯救乡村衰落现象,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就需要找到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守住农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可行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借助互联网,依靠电商平台发展农业,依靠互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守住农村绿色生态,依靠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路径。在此过程中,农村年轻劳动力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销售、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文化生活的满足。农林绿色产业、宜居休闲服务业也是能够吸纳更多年轻劳动力的产业,可以让更多的年轻劳动力乐于留在乡村。

三、农村网络安全与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中国从“网络大国”发展到“网络强国”及“网信事业”的提出,体现了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在以互联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确保农村地区网络安全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为人类带来福祉的一面,也有存在风险的一面。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使人们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获取各类信息。同时随着网络环境的日趋复杂,具有广泛性、隐蔽性、持续性、趋利性的网络攻击也频繁出现。[16]为推动国家安全的考虑,基于乡村振兴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管理,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借助互联网,一方面要确保网络安全。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更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我们首先要读懂并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一我国首部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对互联网进行科学地管理,维护网络安全,巩固国家安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①应当着眼于国家安全,对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和应用问题进行指导,以更好地统筹农村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并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拦截技术。近年来,针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攻击愈发频繁,例如震惊世界的“震网”(Stuxnet)病毒作为全球首个定向攻击基础设施的网络“超级破坏性武器”已经感染过全球逾45000个网络。[17]农村互联网用户在用网的同时也要懂网,在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要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对网络安全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提高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意识。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8],这支人才队伍不仅要懂得农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并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村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中。要加强农村网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优秀技术人才到农村地区,让懂网络、用网络的人才成为引领农村互联网建设的推动者。通过建设、管理互联网,在对农民领导和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引导网络舆论并维护网络安全,推动网络强国的同时逐步实现乡村振兴。“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19],建立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中发展互联网事业的重中之重。

注释:

①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战略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战略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