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三留守”问题特点及对策建议

2018-09-19 07:02郭亚莉
社科纵横 2018年9期
关键词:宁夏妇女儿童

郭亚莉

(宁夏社会科学院综合经济研究所 宁夏 银川 750021)

农村“三留守”群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社会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是十九大报告针对“三留守”问题提出的重要环节。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倒计时”,而宁夏仍有41.8万贫困人口,其中,包含大量的“三留守”贫困人口,所以,解决好农村“三留守”问题已经成为十九大以来保障和提高民生水平的重要一环。

一、宁夏农村“三留守”群体现状

“三留守”即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妇女、农村留守老人群体。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就业,逐渐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并成为农村突出的社会现状。本文在2016年民政部对农村“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范围的界定以及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宁夏农村“三留守”人员进行界定和研究。

截至2016年7月,宁夏农村(除银川市下辖三区两县外)共有“三留守”人员18095人。从群体规模看,留守儿童4749人,占三留守群体总人数的26.24%;留守妇女4420人,占24.43%;留守老人8926人,占49.33%。在三留守人员中,留守老人占比重最大。

(一)从区域分布看

三留守人口由贫困的中南部山区向川区递减。固原市三留守人数最多,为6722人,留守人口主要分布在隆德县、彭阳县、西吉县、原州区、泾源县。中卫市三留守人口次之,共计5573人,主要分布在海原县和中宁县;吴忠市有4203人,主要分布在红寺堡开发区、同心县和盐池县;石嘴山市和银川市的“三留守”人员较少,主要分布在移民迁入乡镇。

(二)从年龄构成看

留守儿童以6—16岁为主体,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7%,其中6—13岁占比最高,占64%,14—16岁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3%,0—5岁(含5岁)儿童占23%。留守妇女年龄在35—45岁的妇女占33.5%,45—60岁和25—35岁的留守妇女人数几乎一样多。宁夏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年龄在60—79岁之间,占93.5%,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仅占6.5%。

(三)从文化水平看

留守儿童主要以小学生为主体,占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99.3%,其中小学占66.5%,文盲占9.9%;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0.7%。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最低,文盲占比重达50.9%,小学文化程度占46.8%,初高中文化仅占2.7%。

(四)从收入来源看

宁夏农村的“三留守”群体主要集中生活居住在自然环境较差,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中南部贫困地区,其家庭突出表现为收入低下。打工收入是“三留守”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宁夏农村“三留守”问题的特点

(一)“未富先老”的特征明显

在宁夏农村的三留守人员中,留守老人是最大的留守群体,占三留守总人数的49.33%;而且留守老人占同龄人比重也大,占1.8%,远远大于留守儿童(0.5%)和留守妇女(0.55%)占同龄人的比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以上学、就业、创业、务工等各种形式走出农村,其中大部分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已经完全融入城市。农村则留下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的人群,造成了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远大于城市的现实。据《2017年宁夏农村社会蓝皮书》的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宁夏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宁夏60岁以上人口增加速度加快,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迟滞,尤其是留守老人经济收入低下,明显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二)留守群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宁夏农村的“三留守”人员主要集中中南部贫困地区,即固原市的五个县区、中卫市的海原县及中宁县的移民迁入乡镇,吴忠市的红寺堡开发区、同心县及盐池县等贫困县区。这些区域自然环境差,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年轻劳动力更多选择外出就业以增加家庭收入,所以,这些区域的“三留守”人口比重较大。充分说明区域经济社会越落后,三留守群体越大。

宁夏农村“三留守”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三)留守家庭多为贫困家庭

宁夏尤其是中南部山区是资源约束性地区,也是三留守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家庭突出表现是家庭收入低下。问卷统计显示,42%的留守妇女家庭、64%的留守儿童家庭和34.9%的留守老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都依靠打工收入获得。“三留守”贫困户在农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中占比高、困难多。

(四)潜在的性别比失衡

据研究表明,从父母带子女外出务工性别选择看,父母外出务工如果有能力带孩子一同前往,他们更倾向于带男孩。从宁夏农村留守儿童性别看,男性留守儿童占53.6%,男孩占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男孩偏好对生育的持续影响,可以肯定地说,未来的“男光棍”更加集中于偏远贫困地区,将强化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留守家庭的成员始终处于缺席、流动和分离状态

留守群体的家庭始终处于不完整状态,家庭形态表现为流动性、多样化特点。其中多样化主要表现为1.父母均缺席,由留守儿童和老人共同组成的隔代家庭;2.父或母有一人留在家乡,另一人在就业地与家乡来回跑动的流动家庭;3.纯粹的留守儿童家庭或留守老人家庭,等等。流动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上的家庭迁徙含义,即家庭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或者在不同打工城市之间的空间流动,也表现为时间上和形式上的家庭变动含义,

例如家庭成员分批、分时段向流入地的迁移,以及家庭成员根据在城市的就业状况、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孩子和老人的照料需求、孩子上学的政策和目标取向等而在不同城市间迁移,或者在城乡之间候鸟式往返而形成的弹性或钟摆式的家庭流动形式[1]。

(六)落后的文化伦理观念对留守妇女的影响明显

随着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部分女性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滞留在农村,女性劳动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越是贫穷的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越弱,男性劳动力外出人数越多,农村经济女性化越明显。

留守妇女长期受落后的文化伦理观念的影响,已经形成自己特定的行为规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且不容易改变。这种听天由命的消极无为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等、靠、要”的生活观;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等文化论理传统不仅有强大的影响力与代际传递性,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直接作用和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七)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

社会化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儿童成长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社会化过程在儿童启蒙成长阶段角色认知、角色表现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一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肖富群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较大影响。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因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其社会化过程面临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困境。[2]社会结构性的差距在贫困家庭非常显著,留守儿童在起点就出现了无可挽回的劣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贫困将可能代代传递。

据搜狐教育《为什么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斯坦福经济学家告诉你真相!》一文提到“一半的农村儿童智力发育迟缓”、“一半的中国的小孩在农村,那么以后就有三成的劳动力智力发展缓慢。这些智力偏低的人,他们念完或者念不完初中,即使念完认知程度也维持在小学毕业之下”,“因为认知不够!不懂得继续读书、学习、查资料,没有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意识,只能依靠老辈子传下来的方法。这就是死循环”[3]。笔者认为调查结果虽然危言耸听,但是,这种现象在农村确实存在,贫困的代际传递可能性确实不容忽视。

三、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是解决农村留守群体问题的根本。各级政府要抓住城乡综合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尤其是要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改革,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缓解农村“留守群体”问题。

1.深化户籍改革,淡化由户籍身份带来的一系列城乡居民区别待遇,以公平为核心制定有关各项政策,降低农民工和家属进入城市和在城市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就医等的经济成本,促进农民工由个体转移向举家转移的转变。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基础上后,健全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产权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进行农民工进城创业就业政策改革,实现农民工由季节性转移向永久性转移的转变。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工资制度、补贴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身份、职业和地位的转变。

4.进行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改革,实现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只有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使农村农村“三留守”群体的数量减少,让进城农民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逐渐成为儿童、妇女、老人留守的家园,农业规模难以扩大,综合效益难以提高。所以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1.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医疗等投入,根据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项目建设,开展新农村建设。

2.引导精英能人返乡,强化人才保障。西方人口迁移理论重视劳动者自身在整个转移、流动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劳动力内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人的个性差异是形成收入差别的潜在力量。二是性格和思维方式在改变生活地域的判断上同样起作用。三是劳动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会从主观上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一般而言,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人倾向于转移和流动。在外出创业的人士中不乏成功的精英能人,若能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不仅可以带来投资、信息和经验,而且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所以,要进一步完善返乡农民创业扶持优惠政策,注重发挥农村致富能人的示范作用,各级组织要善于发现、培养、宣传一批有经济头脑、勇于创业、善于经营的能人,加大对能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带领更多的贫困农村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3.鼓励农民成立农村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在解决农村经济中生产和流通深层次矛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等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

调查发现,留守群体普遍希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有较大发展,留守老人的子女,留守儿童的父母亲、留守妇女的丈夫均能就近务工就业,既保证了家庭收入的增加,又能保证家庭的完整性,减少因长时间远距离外出务工给家庭带来的各种问题。所以,加快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留守群体问题的根本举措。

1.统筹城乡发展。县域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现代农业等。将南部山区的自然地理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休闲旅游产业。引导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让农民家庭在自家门口、自家土地上挣到钱。

2.建立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树立生态环境就是财富的理念。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重点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循环经济实现污染零排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大力度保护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

3.实现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共建促共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通过教育等实现机会平等。缩小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4.探索培育康养小镇。康养是健康、养老的统称,康养小镇是指以康养产业为中心形成的关联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行业的综合产业小镇,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4]充分发挥宁夏的生态资源,选择生态条件优越的小村镇培育生态养生型康养小镇,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核心,重点建设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4]不仅可以解决宁夏本地养老问题,也可以吸引外地养老产业进入,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

(四)加强协作,建立留守群体关爱服务长效机制

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建立政府督导验收、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的关爱服务长效机制,是解决农村留守群体问题的基础。当前农村留守群体的工作主要由民政、妇联、教育、财政、卫生、公安、文化等部门承担,经常会出现职责不清、落实不力的现象。因此,要加强统筹,建立起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长期、稳定、有效地进行关爱服务行动,有效解决“三留守人员”所面临的困境及突出问题。例如,目前,村里虽然建立了“儿童之家”、“老饭桌”,单凭现在的运作和管理方式,根本无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和留守老人的吃饭等等类似问题,农村留守问题均需要有关部门同力协作,建立留守群体关爱服务长效机制。

(五)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

留守家庭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家庭经济穷困,外出务工就是为增加家庭收入。因此,针对贫困的留守家庭要实施更加有力的扶贫政策,其一,扎实做好精准施策,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多给贫困群体致富的政策和建议,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二,扎实做好产业扶贫,通过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其三,通过信贷支持、普惠服务、创新扶贫产品等方式,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其四,扎实推动健康扶贫,着力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因病致贫问题。其五,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其六,解决好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六)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留守妇女人力资源

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面对农业女性化的现实,重视开发利用留守妇女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必须增强妇女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妇女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她们转变“自我边缘化”观念,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把全面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既要不断提高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又要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的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等,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妇女综合素质。从调研可以看出,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比较低,对现状很无奈,也很茫然。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从教育入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办文化课培训班,向她们传授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增加留守妇女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为她们打开认识社会的窗户,从而改变她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二是要扎实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村留守妇女业余时间和农业季节变化特点,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安排专项经费,把妇女培训与阳光培训、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生态移民区劳动力培训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结合起来,分类、分层次举办一些适合当地特色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七)重视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发展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仍然重视不够,一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和关注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和口号上,对实质性的问题解决依然不足。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公平,教育是孩子未来的希望和机会。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保证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其一,对留守儿童进行日常管理。从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卫生习惯和体质等各方面加强管理。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其三,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家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家庭变化对孩子的影响。其四,为了激励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付出的努力,农村学校应该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中,对工作突出的班主任、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条件改善的投入力度,建设中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与管理规范》中规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建设。按一定比例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同时加大对农村贫困寄宿生资助的力度,

建立协作机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助和辅导是专业化的工作,并不是每个成年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应该有专业人士去开展。目前,宁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的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建议由民政与教育部门协同为各村的“儿童之家”配备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教育部门负责派出合格的教师,民政部门可以按留守儿童学生人数给辅导教师付一定津贴,以破解各村只有场地无辅导能力的窘境,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需求。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只有政府、部门、社会和家庭各方协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八)深入创新探索农村养老机制

目前,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而且农民工老龄化趋势明显。据宁夏统计局研究显示,2016年,宁夏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比2013年上升了8.6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国多地在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进程中,将农村老年人“以地养老、以权养老”作为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2017年8月16日,中央电视台对山东滨州博兴县的农村“以地养老”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报道,说明农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宁夏平罗县从2014年开始,在农村探索“以地养老”、“以权养老”的养老机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下一步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农村养老改革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养老设施,而且在农村养老创新探索中一定要防范经营风险,以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培育以健康养老为特点的康养小镇,以解决宁夏本地养老问题。

猜你喜欢
宁夏妇女儿童
宁夏
留守儿童
宁夏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