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诗歌散文”模块体验式学习的思考

2018-04-02 13:17叶湘瀚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长城散文经验

叶湘瀚

(厦门第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一、学生课外阅读体验的困境

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着:“现代诗歌散文”模块课内的文学作品因为有了导读的提示,有了教师思路点拨,所以学生们的阅读体验和结论思维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而面对课外的作品,学生答案往往零乱发散、词不达意、偏离文本的思想意蕴。究其原因,在于学生阅读体验的缺失。这种情况与学生的生活空间、阅历与体验有关,更与教师的引导缺位有关。这里涉及教师对语文学习“体验”的认识问题。

语文学习“体验”的理念强调的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某种亲身实践,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领悟世界,其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作为基础的感受和感知。语文教学提及的“体验”,必须调动生活经历或者是曾经的所见所闻留在记忆里的印记,要抓住语言,共鸣情感,对文字保持敏感性。体验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才能够形成认同的心理技能。[1]

二、“体验”应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结

董旭午对语文教育家洪宗礼所推广的“五说”观的导向性价值甚是称赞。他指出:必须走生活化语文教学之路。一要与生活对接,即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即情境、语境、意境、主旨、意图之类)和生活情理对接,还必须引领学生深入去体验、感受、思考、感悟等。二要与学生的生命对接,即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积淀、素养等对接,并加以激发、调动、导引,语文教学才有可能充盈着生活智慧、生命体验和心灵震撼。他还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朝着学生的“学文立人”这个核心发力,那就要有学生的生命、情感、心灵等的深度参与,就必须要通过教师科学的引导和学生深入的品读、观察、体验、感受、思考、思辨和感悟。[2]

章熊教授在《我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目标的意见》文章提到:阅读理解的能力含义是通过对文本的视线扫描,筛选关键性的语言信息,结合读者头脑中存储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所培养起来的种种能力。可见,要提高阅读能力,生活的体验就是重要的基础。[3]

这里都突出了“个人化”“个人色彩”的字眼,以散文为例,每篇散文作者都是独抒性灵的自由表达。学生作为初级阅读者,各种原因导致与作者的对话很难建立平等。怎样能够尽可能地去获得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和思量”呢?那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建立一些“桥梁”。所以王荣生教师又谈到散文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的生活经验里走”,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建立学生与“这篇散文”的链接;二是指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的链接。[4]

由此可见,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形成是前提,语文体验教学应与学生已积累的经验联结。学生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是教师能够尽早在他们的语文经验里种下求知的种子,就能够奠定下学生有效阅读散文的牢固基础。

三、生活体验向散文学习的阅读体验转化

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向散文学习的阅读体验转化,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策略:

(一)充分利用朗读加强阅读体验

在语言的积累中,有两条经验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笔者重视使用朗读和批注的学习方式。因为诗歌辞赋是有韵律和节奏的文体,必须通过朗诵来体验其中的情感。但是现代散文,一些教师考虑到朗读占用课时太长,于是有的还播放录音,认为可以达到效果,有的索性只快速阅读。其实听力仅仅能够保留的是瞬间的印象意识,而朗读带动了眼睛、耳朵、口腔与大脑形成配合,朗读散文会跟着作者进入情感的体验当中。如果全篇耗时太长的话,那么那些明显的抒情段落就让学生放声朗读。比如《新纪元》这课,学生朗读就明显体验到了作者喷薄而出的吞天沃日般的情感。趁热打铁,教师提供了《南方周末》2009-2011年新年献词(2009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2010年“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2011年“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学生通过朗读写下了批注:“阅读了这些感性超美,理性超强的文章,了解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朗读了这些激情的文章,感受了对中华民族的期盼,对新年新生活的期盼,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期盼。”可见,他们虽然是被关闭在校园里,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渴望能够展翅高飞,让心灵感受校园外的生活,让心灵深处承载家国情怀。

(二)利用图片和视频辅助阅读体验

如在《美》的学习中,笔者提供了关于形体美、距离美、自然美、曲线美的几张图片。在对课文内容的课外迁移时,笔者挑选了其中几张图片让学生进行看图写景的作文。如布置了“重岩叠嶂”和“小桥流水”水墨画,要求他们把以上美的体验结合进去赏析。另外,笔者还补充一些古代和现代描写自然美和形体美的佳句,播放突出曲线美的视频(厦门市电视台“轩尼诗”酒的广告片,宝马汽车流线型外观设计广告片),学生对这篇比较虚写内容的体验就积累出来了。

又如在《合欢树》学习中,笔者让学生看了史铁生追悼会的遗照和他坐在轮椅上灿烂微笑的图片,以及网友们哀思的贴吧留言内容;提供了《读者》2011年第6期刊登的史铁生自创的一首诗歌《我的节日》。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深刻和沉重的情感体验。

(三)提供主旨类似或相反的文章加深体验

对比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比的差异学生自然体验就强烈了。比如教学《都江堰》对提供给学生关于长城的两首课外诗: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其一》)

君心何其壮,欲给国筑墙。可知我版图,大哉难丈量……悲哉自古民,搭台作柱做牛做马,任人宰割凭人把戏唱!壮哉我先民,揭竿举纛如火如荼,一心问天存心大道畅!(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其二》)

学生先翻译,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工们苦难的生活,悲惨的命运。由此,学生体验到了修建长城的悲剧,它带给了百姓无数的苦难。

课堂上做总结:蜿蜒的长城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工程可谓宏伟。仅靠人工,要把巨大的石块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再垒成超过万里的城墙,其中有多少血泪故事也就可想而知。对都江堰的修建和长城的修建,学生们就在对比当中深刻感受到了意义的不同:都江堰是老百姓心甘情愿去进行的劳动,长城是被逼迫着去完成。进而对李冰父子的敬仰就深深烙印在了心里。

总之,高中生的生命体验具有更加强烈的理性色彩。他们喜欢与教师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与写作教学里,能够放低身架,俯下身子积极引领学生,强化他们的生命体验。

[1]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5-76.

[2]董旭午.语文课改不可绕越的一座路碑(下)[J].中学语文教学,2011(5).

[3]章熊.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8-199.

[4]王荣生.散文教学的“出”和“入”[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猜你喜欢
长城散文经验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守护长城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