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 陈惠卿
日常生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非常广阔的空间。小学品德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搭建知识和生活的桥梁,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设计贴近实际而又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提升学生在课后自觉实践理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体验生活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品德学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从生活经验导入课题,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生活的教育价值。如在教学 《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时,我引入生活小故事:每天醒来都可以喝到最新鲜的牛奶,过新年出去吃年夜饭等等。顺势揭示主题:我们可以喝一瓶牛奶,需要很多人为我们服务。如果没有了养牛人,没有了检测员、运输工、售货员、送奶工,我们就不能喝上安全新鲜的牛奶。春节期间如果没有了厨师和服务员坚守在工作岗位,我们是不可能吃到丰盛的年夜饭。这样的课堂设计,从生活导入课题,给孩子设置了悬念,调动了孩子的求知欲,形成积极探究的状态,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要上好每一节品德课,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内容作为素材充实品德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认识。
可以利用微课小电影、互联网+等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教学 《绿色小卫士》这一课时,我利用 《小水滴》微视频,通过展现每人每天都离不开水,让学生全面了解到水的贡献之巨大;通过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分布图和数据图反映现实中水资源的珍贵;搜集附近乱排污水、乱倒垃圾污染水资源的片段;现实生活我们又是怎样做到节约用水等等。
新课标指出: “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吃透教材,不能照搬照抄教材,也要尽可能地运用生活当中的案例,模拟生活的常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过于追求艺术性地美化而导致丢失了生活的真实和教育的真正目标。
如在教学 《学会安全自护》教育学生知道危险行为的后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出现过那样的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探寻身边还有哪些安全隐患,目的在于从中发现安全隐患。先让学生观看两个视频,一个是关于入室盗骗,一个是被拐骗的片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讨,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对安全隐患的讨论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然后又通过几幅情境图片,引入学生对安全自护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在面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时,灵活应对,妥当地保护自己的能力。通过情景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孩子提高警惕,沉着冷静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在这个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可以引入电子书包,让学生一边游戏一边掌握生活常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历程。品德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我们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引入课堂的同时要组织和引导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做人做事的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如在教学 《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我们教育孩学生自己用完的东西要自己收拾,及时清理。可以让他们现场整理书包、图书角,让他们回家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整齐,并拍照上传到班群里。通过让孩子主动参与,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归纳整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然而然地发现整理物品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和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小学品德课堂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明显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生活当中和教材有关的事件挖掘出来,更好地提升小学品德教学效果。只有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