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明 王媛媛
在新闻媒体中,通讯员是通讯社、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大众传播媒体聘用的非专职新闻工作人员。“通讯员的任务是辅助新闻机构采集、撰写本单位和本地区的新闻。”①通讯员对不同时期的新闻工作均起着提供稿源、助力发行、联系群众的重要作用。
我国通讯员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的“小报”。北宋时期,人们出于对社会上发生的各方面事件尤其是官场消息的了解需要,在官方报纸“邸报”之外的“小报”开始流行。时人赵升在《朝野类要》中说:“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②
所谓“内探”,是指能向中央政府(如枢密院等)甚至于宫廷内部打听消息的人;“省探”是指能向中央各部门(如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打听消息的人;“衙探”是指能向各衙门主要是指管理军事、治安的武衙门打听消息的人。这些内探、省探、衙探,多是兼职的,也有专以“探报”为业的。他们为小报服务,向小报提供信息。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内探”“省探”“衙探”,实际上扮演着古代报纸通讯员的角色,起到了报纸通讯员的作用。
19世纪末,报界出现了类似通讯员的“访员”“访事”。③1882年9月6日《申报》头条登载一则申报馆启事《招延访事人》。启事说,“本地馆现欲于每处各请一人采访新闻随时寄示”,采写内容是本地的“民风土俗,轶事奇文”。这种“访事人”是相对于当时报馆的专门工作人员“访员”而言的,即采写本地新闻的报馆编外工作人员,也即通讯员。这是我国近代报刊史上较早出现的对通讯员的公开聘约。
最初的“通讯员”被称作“通信员”。“通信员”一词最早见于1919年12月出版的我国学者自撰的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新闻学》中。徐宝璜在这本专著的第六章“新闻之采集”中专门设一节“通信员与其通信法”。他把通信员划为三种,普通通信员、特约通信员、特派通信员,并分别论述了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责任及其各自的工作性质。④后经慢慢发展,便成了“通讯员”一称。
“五四”时期,随着中国报刊业的空前高涨,国人自办通讯社也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些通讯社聘请大量的通讯员。在国闻通讯社简章中就有关于通讯员的介绍:“本社于总支社均特约得力通信员。”⑤
早期的通讯员起到了为报纸提供信息、促进新闻报道时效性、加强国内外时事交流的重要作用。
通讯员制度围绕“群众办报、全党办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建立—发展—成熟”的发展进程。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开展之初,就十分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1920年5月,陈独秀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他把《新青年》第7卷第6期编成《劳动节纪念号》,这期专号的篇幅多达360多页,比平时扩大一倍以上。其中大量全国各地工人劳动、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及材料就是由《新青年》的通讯员和各地进步学生团体深入工人群众调查得来的,还有几篇是工人自己写的稿子和题词。
事实上,早期党所领导的报刊都有大量的通讯员。这些通讯员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介绍了共产党的内涵及主张,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获得了舆论支持。
1930年5月,中央党报委员会在《中共中央党报通讯员条例》中明确规定,党报通讯员的任务是向党报每隔若干时间将本省整个政治经济及群众斗争情况作一系统的通讯,同时,对各地个别的重要政治事变及群众斗争作经常的临时通讯。《条例》还对建立通讯员档案、通讯员稿件的审查作了具体规定。该《条例》标志着我党党报历史上通讯员制度的最初建立。
革命根据地时期,我国的党报通讯员制度初步建立。这些出自通讯员队伍的文章真实反映了苏区的原貌,繁荣了苏区的报刊发展。在通讯员队伍的不断扩展下,苏区报刊的发行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极大地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与《红星》报同时在江西瑞金创刊。《红色中华》创刊后不久就发展了通讯员200多人,到1934年10月停刊时已达400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形成了我党最初的党报通讯员网。《红色中华》报纸上还开辟了《写给通讯员》等专栏,报社专门印刷小册子,密切与通讯员队伍的联系,给通讯员以指导。
“《红星》报拥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中,罗荣桓、袁国平、彭加仑、罗瑞卿、萧华、张爱萍、向仲华、张际春、舒同等人,写得最多。毛泽东、朱德、博古、贺昌等人也为《红星》报写过不少社论和文章。”⑥1931年12月25日,《红星》报第3期第二版在“通知”栏目刊登了《通讯员要做些什么?——关于通讯员工作的一个指示》一文,对“通讯员的任务”“通讯员要写些什么”“通讯时要注意的事项”三个问题作了详细的描述。就是依靠着这些扎实的通讯员队伍,《红星》报在长征途中也依然能够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群众办报”“全党办报”要求的提出,我国通讯员队伍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40年9月18日,《抗战日报》在山西兴县创刊,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毛泽东同志曾针对晋西根据地《抗战日报》地方新闻太少的情况作过指示:“不是给新华社办报,而是给晋绥边区人民办报,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否则便是脱离群众,失掉地方性的指导意义。”
《抗战日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抓通讯员工作。第一,发展通讯员数量,由3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第二,提高通讯员的稿件质量,即要求通讯员采取“做什么,写什么”的采写方针,使稿件更符合实际,更有地方指导意义。⑦
“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提出与《解放日报》改版相关。1942年,《解放日报》刊发社论全面论述了“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要求。社论《开展通讯员工作》中说道:“我们的报纸,如果没有广泛的通讯员,如果没有参加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党和非党的通讯员,是不可能办好的。因为我们的报纸是党的报纸,同时也是群众的报纸。”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总结道:“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
《解放日报》在陕甘宁边区的通讯员队伍迅速扩大,到1944年1月,有通讯员近2000人。⑧与此同时,报社还采取召开通讯员工作会议、评选先进通讯员、编发通讯刊物等方式提高通讯员的写作能力,激发通讯员的写作热情。全党办报主要依靠与行政组织对口建设通讯员网:先是个别发展通讯员,一个地方有了几个通讯员就成立通讯小组。小组建多了,按区建立中心组,在县设通讯总组。总组组长由县委宣传部长兼任,另有一个宣传干事专任副总组长。区的中心组和通讯小组,大都由积极通讯员兼任组长。⑨
这一时期,制度化、群众化的通讯员队伍有力地配合了专业报刊人员的抗战宣传活动,为战时报刊提供了充足的稿源。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谈话中正式提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也标志着我国党报通讯员制度走向成熟。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要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毛泽东反复强调,办好报纸必须走群众路线,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办好报纸。⑩
在党中央的号召和部署下,这一时期的通讯员队伍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得了极大的提升。不少农民担任了通讯员,各县、区系统部门都有特约通讯员、通讯员。各部门有特约通讯员、通讯员。据统计,单是一个《晋绥日报》,1946年的通讯员人数就由最初创刊时的50多人发展到1210人,编辑部每个月收到的通讯员稿件多达千件。○11后来很多通讯员还成为了专业记者。
这个时期,来自通讯员队伍的稿件既保证了报刊稿源的持续供应,也保证了广大群众对于解放区、国统区真实情况的了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报对通讯员队伍进行了整顿。以《湖南日报》为例,通讯员人数由改革开放前的10万人缩减为2000多人。人数虽减而素质提高,来稿来信增加。湖南日报社还多次召开通讯员代表会议,分享经验,集中培训。○12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电视、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采写通讯员衍生了新的分类。如为电视和视频应用服务的“拍客”就是其中的代表。央视的《百姓档案》就专门播出观众自己拍摄的DV作品。
新媒体的崛起兴盛,使得新媒体对于通讯员的需求加大。2013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各媒体单位都纷纷采用视频形式制作新闻产品。短视频新闻应用“梨视频”就设有专门的“拍客报料”专区。这就需要大量的“拍客”。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民皆可当通讯员”的平台。过去通讯员发送一篇稿件需要通过信件的方式,时效性差。信息技术发展以后,通讯员发稿经历了“书信电报—短信—电子邮件—微信”等社交软件发送的变化,时效性大大加强。
在通讯员的管理上,媒体单位也都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通讯员集合在一起,如建立QQ群、微信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