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萍 张 猛 马 玥
(1太原市图书馆,山西太原 030024;2朔州市图书馆,山西朔州 036001;3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2018年10月12-15日,“经典亲近边疆·边远·边关行”第五站活动暨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儿童与青少年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朔州市举办。整个会议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与儿童与青少年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本年度工作会议,举办经典阅读与公共图书馆发展论坛和红色经典进边关,取得了很大成功。
10月12日报到的当晚,在太原市图书馆召开了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和儿童与青少年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的联合工作会议。会议由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任顾玉青主持,会议回顾总结了2017年至今两个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在湘西举办的第四站“经典亲近边疆·边远行”“穿越千年 感受经典——中华经典主题亲子阅读系列活动”“引导妇女阅读 塑造高素质母亲”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和成功举办中国图书馆学会2018年年会第5分会场活动,以及各委员会自行举办的带有品牌意味的活动,如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论坛等。总结了工作经验,探讨了开展各项活动以来两个委员会分别和共同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对2018-2019年度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商议和展望,即除了各自做好本委员会日常工作和特色活动之外,还要继续加强与中图学会各委员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的重点是继续在少年儿童、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经典阅读推广。
10月13日上午,参会专家、委员与代表一行在郭欣萍馆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太原市图书馆。在五楼太原书院,与会专家共同为“奋斗谱华章,太图再起航”——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开馆一周年特展开展并留言。各位专家对太图“中式风格、书宅大院”的空间特色、太图人深化设计注重专业化、精细化打造公共图书馆典范予以了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对太图人自我突破、不断超越的奋斗历程留下深刻印象。
太原市图书馆是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崔愷院士领衔设计,采用扩展、变形的设计手法和共享、绿色的设计理念,实现了“中式风格、书宅大院”的空间特色,总建筑面积达56066m2,201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以来,该馆陆续建成“马克思书房”“太原书院”等特色文化空间,充实特色馆藏,逐步实现文献资源体系完备化、服务功能多样化,努力为太原人民打造智能便利、贴合需求的第三文化空间。与会专家、委员和代表们一致认为太原市图书馆不仅代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先进水平,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可圈可点的。
随后,经典阅读与公共图书馆发展论坛正式召开。论坛由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任顾玉青主持,太原图书馆学会会员代表、太原市十县(市、区)图书馆馆长和太原市图书馆的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太原市文化局姚晓蓉局长致欢迎辞,姚局长表示,太原在历史上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更是处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她热切盼望各位专家为太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太原奋力书写书香城市建设新篇章。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副秘书长武锦丽代表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向论坛致辞,对太原市图书馆在经典阅读推广方面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太原市图书馆馆长郭欣萍则就本馆的历史沿革、设计亮点、馆藏结构、特色服务等作了进一步的介绍。继而,李国新、范并思、柯平、徐建华四位教授分别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服务创新背景下的儿童阅读推广”“目录学视角的经典阅读”和“马克思书房系列书目的编制”为题,从宏观到微观依次作了主旨报告。
李国新教授首先阐述了对太原市图书馆的四点新印象:1.以全国首创的“马克思书房”为代表的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职业责任感;2.以“太原书院”、图书馆网站、基础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精细化、需求导向化的服务理念;3.以市民的排队热情、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为代表的良好的公众精神风貌;4.以地方文献特藏、《中华再造善本》等为代表的坚实的馆藏资源基础。进而从公共文化事业的高视域,提出了四点新希望:1.希望业界以太原市图书馆的跨越式发展为样本,解决中西部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相对落后的难题,提炼总结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2.希望业界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深入探索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新需求、新期待;3.希望以“读者排队现象”为触发点,集中解决公共图书馆的供需矛盾问题;4.希望业界关注作为城市窗口、城市名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尽快实现文旅融合。最后郑重指出:太原市图书馆的理念、经验值得推广!
范并思教授提出:公共图书馆不能将目光仅局限在到馆读者身上,而应该扩展思路,关注“怎样让不读书的人读书”“怎样让不会读书的人学会读书”的问题,即阅读推广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关注服务创新这一大背景。他认为,在读者人数下降的普遍情况下,美国之所以没有面临英国图书馆的人员、机构裁减窘境,正是因为其注重服务创新。具体到儿童阅读推广,尤其是低幼儿童阅读推广的问题上,范并思教授提出,可以以IFLA提出的《婴幼儿图书馆服务指南》、英国的bookstarter项目等作为理论和实践指导,采用设立家庭阅读时间、推广亲子共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儿童对书籍的亲近感,为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柯平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业务建设需要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需要目录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1.经典阅读的时代性:经典是时代产物,经典价值是时代赋予的,经典的标准是有时代性的,在当今时代,经典阅读要符合十九大精神,符合新时代的社会思潮;2.经典阅读的科学性:对经典的评价、导读如何更科学,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3.经典阅读的局限性:从目录学角度看,一个人的阅读结构中不能只有经典阅读,还应当有大众化、一般化的阅读。因此,经典阅读推广应当和其他方面的阅读推广合作并行,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
徐建华教授高度肯定了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所具有的首创性,但认为当今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马克思书房”在太原市图书馆缺乏唯一性与排他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马克思书房”在业界的领先地位,编制“马克思书房”系列书目即是可能的路径之一。徐建华教授认为,“马克思书房”系列书目可由经典书目、基藏书目、采选书目三大系列构成,不同系列采取不同的著录方式。同时,要特别重视系列书目的资料源、版本等问题。此外,徐建华教授还提出了一系列可扩大“马克思书房”影响力的方案,如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和宣传会议、申报各类课题、建立专项基金等。
承德市图书馆馆长谭春英、深圳艺术学校图书馆馆长陈爱平、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谢琳惠、吉首大学图书馆馆长助理王月娥、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邓彦、东莞图书馆少儿馆主任周崇弘等与会专家分别发言,在介绍自身已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了太原市图书馆发展乃至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景。
下午,与会专家、委员和代表共同前往太原市傅山纪念馆,参观了文献典藏库,系统了解了作为山西经典文献作者代表的傅山先生的学术与艺术成就,并向傅山纪念馆捐赠山西省珍贵古籍《三晋诗选》《太原市图书馆古籍图录》。傅山纪念馆向参会代表赠送《纪念傅山国际学术论文集》及《傅山遗珍》图书。
10月15-16日,与会专家、委员在郭欣萍馆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本次活动的第三板块——红色经典进边关,目标是应县图书馆、朔州市图书馆、朔城区南城办事处老城社区服务中心和右玉县图书馆。一方面实地考察作为古代边关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及其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情况,运营特色;另一方面,向这些地方捐赠从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精心挑选出来的成人与少儿经典图书。
最先到达的应县图书馆是2014年开馆的,在县财政支持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依靠社会捐赠和地域文化底蕴,将固定阵地与流动服务驿站相结合,流动图书车风雨无阻,定时定点,努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的文化生活。应县图书馆同时还拥有全省第一个馆藏方志馆,推动了当地地方志工作的开展。
朔州市图书馆于201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是目前全省地级市中较大的图书馆之一。以“城市会客厅、市民大书房、文化大展台、高雅休闲地”为设计理念,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美,不求最全、但求最精”的原则,着力营造阅读与休闲并重的文化交流空间,并全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省内领先、业界有名、市民满意”的现代化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注重丰富活动形式与提升活动质量的双标准,创新性地采用“项目制推进”模式,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保障服务供给。自开馆以来,朔州市图书馆已举办阅读推广活动1530场次以上,实现了“以活动推阅读、以活动促业务、以活动练队伍、以活动扩影响”的目的。
在朔州市图书馆,专家和委员们还系统了解了图书馆的功能布局、服务效能、业务发展等情况。在顾玉清主任的主持下,专家、委员和部分馆员进行了交流座谈。观看了朔州市图书馆宣传短片,听取了市县图书馆阅读推广开展的工作汇报,大家对朔州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另外,李国新教授、徐建华教授还对朔州市图书馆的亮点工作做了精彩点评。
李国新教授认为:朔州市图书馆目前在环境设施、资源建设和服务效能方面已跻身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图书馆一流行列。他特别提出三方面的亮点:1.朔州市图书馆“城市会客厅、市民大书房”的设计理念精准契合了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对阅读环境的需求;2.“平朔书馆”“组工书屋”等广泛引入社会力量联合办馆的服务模式堪称业界典范,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实行;3.在数字化改造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更是紧跟图书馆时代发展脉搏,真正实现了新阅读、新体验,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朔州市图书馆的创新举措为山西省进一步深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机构融合树立了榜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徐建华教授欣喜地表示:朔州市图书馆的“绿色”和“明亮”打破了他对北方图书馆的固有认识。同时,他高度肯定了朔州市图书馆的社会化合作模式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强调“组工书屋”更是值得称道和深入挖掘的样板。最后,他还提出了扩大这种合作模式影响力的可行性建议,可以跟太原市图书馆的“马克思书房”进行联通,形成体系,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随后,各位专家和委员到达朔城区南城办事处老城社区服务中心。其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最大限度压缩办公空间,将绝大部分区域全部用于居民公共文化及卫生服务活动。中心内设红色影院、党员服务室、健康小屋、群艺馆、读书会、书画室、健身俱乐部、公益大讲堂、职业技能培训、国学讲堂等十大功能区,外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党建文化广场,属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功能一站式整合的典型代表,与东部地区相比不遑多让,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跑地位。
作为山西省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的右玉县图书馆现有面积为3200平方米,馆藏图书6万册,基础设施完善。县委、县政府为了整合资源建设,实现文化共享,于2014年5月将图书馆搬迁至现在的右玉县一中院内,与中学进行联办合办,实现了让图书走进校园的理想和目标。
2017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七条明确指出,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这些地区多地处我国中西部,故而中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更应当受到图书馆界的普遍关注。此次“经典亲近边疆·边远·边关行”第五站活动对于参会委员来说,都是十分震撼和难以忘怀的。李国新教授认为:太原市图书馆、朔州市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数字化资源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均达到了业界的高水平。徐建华教授则表示:以太原市、朔州市、应县图书馆和朔城区南城办事处老城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等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新面貌、新举措、新动态,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逐步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健康发展。
通过此次“经典亲近边疆·边远·边关行”第五站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经典亲近边疆、边远、边关活动在这些地区是十分受欢迎的,这就促使我们一定要将这个活动一年一年办下去,并且每年办出不同特色。同时,我们还认为:以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阅读与推广应该在全国范围的公共图书馆逐步推广,形成系列、形成规模,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发挥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