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事务中心为平台的高校文化话语权思考

2018-04-02 10:0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事务建设文化

张 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浙江 杭州310051)

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应重视学生过去的文化熏陶、现在的文化积淀和未来的文化自觉。学生在入校之前所接触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都受他以前成长环境的影响。如果不了解、不尊重和不研究学生过去的文化环境,仅以管理者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学生某种文化思想,则会带来学生本能的抵触。从而导致学生被其他文化所吸引,乃至同化。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生事务工作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学生事务中心这一平台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把育人纳入服务之中。如此,更进一步地把校园文化建设做到贴近学生实际和贴近校园生活。因而,高校应该在衔接过去和立足当下的基础上,找准高校文化话语权的支点,牢牢把握高校文化话语权。

一、高校文化话语权的含义

“文化话语权包括文化话语的创造权、文化话语的表达权、文化话语的传播权、文化议题的设置权以及文化发展的主导权。”[1]高校文化话语权,是高校在校园范围内行使相应文化权利,可创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提高,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心。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内容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

高校是社会高质量劳动力输出之地,也是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和内容输出的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4]因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或者说,以此为旗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建设涉及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出发,根据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既不能因为需要特色而流于形式之花哨,也不能因为需要内容崇高而脱离实际之需求。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旗帜,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在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思考呈现给大学生的文化内容是否合适,是否有价值,审视它们是否偏离旗帜的引领,或泛旗帜化。

(二)以创新高校文化传播平台为建设路径

高校文化建设,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社会进入到大众传播时代后,文化传播的方式与理念得到更新。在高校,“学校机关—二级学院—学生”这种逐级传递的传统传播方式,受制于学院、教师,及学生组织的差异,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文化话语权。因而,高校需要借助平台建设来巩固文化话语权。

一方面,整合网络平台资源。“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5]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传播平台,是对文化话语权的维护。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建设网上宣传教育平台被高校管理者越发重视。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平台已经不单纯是孤立的存在。然而,在传统的意识中,我们把网络平台仅仅视作了一种宣传工具,把网站、微博和微信做成了类似于“宣传栏”“电子报”和“滚动条”这样的媒介,并认为信息只要发布出去就“大功告成”了,忽视其体验性。宣传平台的多样化,固然能起到拓宽受众面的效果,但是日渐增多的网络平台工具,不仅让学生应接不暇,而且不同平台的差异性也给宣传本身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重复建设、体验差、实际利用率偏低和更新慢等。因此,随着手机愈加智能化的发展,学校与网络公司合作设计开发自己的APP,集服务、宣传和教育于一体,把它们打包装入口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另一方面,打造线下实体文化。网络平台是虚拟体验的技术基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便捷的服务。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再快捷的传播速度,再精美的网络图文和再生动的视频音乐,都代替不了真真切切的实际体验。因而,借鉴西方高校建立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平台,通过发挥场地、人员优势,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合理进行职能整合,逐步把服务做优,逐步通过事务性工作彰显相应的文化内涵,主动创新网上与线下融合的方式。高校文化传播活动不同于商业传播,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公益传播。但是,高校文化传播活动可以借鉴两者的传播方式和方法,以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效果。而掌握高校文化话语权,必须在创新传播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力度的支撑点,打造具有意见领袖功能的宣传平台。

(三)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建设目标

当前“九五后”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社交平台一代”。网络及其终端硬件的发展,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自觉地成了“低头族”,他们通过不同的社交平台,接触着不同的信息内容。而这些内容或披着异域文化的外衣,或伪装成社会主流,或抨击正统思想价值观,这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不同程度地负面影响。因而,高校文化建设的现实目的之一,就是树立起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打造经典,正确引导。提升文化自信,需要结合时代特点,适应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抢占文化话语的制高点。当前,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着“人文精神理念缺失、传统文化占比偏低和精神文化需求不对称”的困境,“一些学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两个偏差,一是把高校文化‘说教化’;二是把高校文化‘娱乐化’。前者是疏忽了时代的个性,而后者曲解了与时俱进。”[6],包括调侃传统文化,这种娱乐至死的方式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陷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7]在追求“注意力”的时代,异质文化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就像“小鲜肉”演员比实力派演员更能吸引年轻人一样。但是,吸引学生并不意味着就能为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前,一些大学生喜欢过洋节日胜于过传统节日,认为洋节日“有范”,而传统节日“土气”。从本质上看,是这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不自信。

创新学习,促进传播。在以“英语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持续发展的情形下,我们必须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在学生群体当中根植广播传统文化的种子。中央电视台于2016年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零零后”高中生武艺姝的折桂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较大程度上掀起了一股学古诗词的热潮。此外,在国家汉办的努力下,全国各大院校鼎力支持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为促进交流、推介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学习,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学生事务中心对提升高校文化话语权的作用

学生事务中心“是高校面向学生,集中解决、办理学生切身相关事务性工作的‘一站式’服务基地”[8],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高校学生事务中心的建立不仅是服务方式的升级,更是育人思维的转变。

(一)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体验平台

高校学生事务中心最基本的功能是业务办理,最主要的目的是方便学生办事。而随着学生事务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它的文化育人功能将越发凸显,甚至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从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的长远目光看,“逐步把学生事务中心打造成集管理、服务、学习、交流、沙龙、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办事大厅,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点’和‘加油站’”[9]是必然的趋势。因而,学生事务中心也是高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逐步实现由“方便管理者”向“方便学生”转变的里程碑,是更高层次上落实以生为本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

首先,学生事务中心的硬件规划建设是文化体验平台的基础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条件建设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新楼,把学生活动中心、校史馆和小剧场等进行融合建设,并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内容进行入驻办理;而条件有限的学校,可先以整合学生事务性工作为基础,做好基本功能区域的规划建设。在传统的学生办事流程中,学生在学校机关大楼里跑来跑去签字盖章,还不一定能够当即办完。而现在通过成立学生事务中心,建设完善学生事务办事大厅,可以实现“一站式”办事,不仅有效地提升办事效率,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还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其次,多方位整合本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提高优质文化体验的重要内容。将各学院文化内容集聚到学生事务中心来宣传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依托学生事务中心,进行主流文化的集中宣传教育,或通过影音播放,或通过实物展览,或通过沙龙交流等。此外,可以深化与博物馆、科技馆和档案馆等的合作,进行相应的主题设计,持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二)提升高校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传播首先注重时效性,但是高校文化建设所涉及的传播有其特殊性,其重点更多的是在于提升有效性上。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高校文化建设考核偏向于数量,而质量次之,高校在展示文化建设成果时,也往往喜欢用数字来加以突出。但这并不能表示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只有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给予一定比例的正反馈时,才能说明那些文化建设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甚至能够在某一程度上实现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方面,以学生事务中心为平台,减少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较好地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传递经过“信源—信宿”这一过程,而中间存在一些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或丢失的因素,被称之为“噪音”。传统的科层式管理,信息逐级下达,或逐级上传,不仅是时效的延误,而且每一级的传达更容易加入该级审核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信息的“原汁原味”。但是,通过学生事务中心这一统一的平台,可使每一个学生接受到同等质量的信息内容,保证了学生信息获得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集服务、教育、管理和休闲等一体的学生办事大厅,提高了文化活动的互动性。高校文化建设不是完成指标任务,更不是自娱自乐,它的目的在于共享文化、交流思想和提升学习生活趣味。学生事务中心设立在学生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又集中了学生的事务性工作,相对与教学楼或其他地方,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开辟不同的功能区域,用以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学术沙龙和语言角等。每个学院可以在学生事务中心进行精品活动(项目)展示,以宣传学院特色,传播学科知识,以此达到拓展学生文化层级和提高学生知识厚度的效果。

(三)促进了高校文化育人言之有物

高校文化建设在于达成育人的目的,而不是走形式,或做表面文章。每个开展的文化活动,其内容应该是可知可感的,能够对受众产生正面的影响。作为文化管理者或建设者,在实践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需注重内容建设和文化精神的传递,使得文化育人言之有物。

文化育人不是搞数字排行榜。高校文化是以精英文化为引导,大众主流文化为主体,是能够促进学生立德、修身和成才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存在。然而,考核压力下的校园文化制度催生了“校园快餐文化”。“校园快餐文化”的源头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校为主体产生的;二是以社会为主体产生的。前者是组织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文化内容可能与受众的需求发生不对称的情况;而后者是以消费为方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当前,高校普遍创建微信公众号,从校机关,到各个学院,再到各个学生组织,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而多数学生组织的微信公众号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制作和传播着没有文化内涵的“微文”。甚至,为了竞争微信公众排名,绞尽脑汁用“标题党”的方式吸引点击率。

文化育人需从最贴近学生的一面出发。学生事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的学生事务工作运行模式,通过场地建设、功能划分和事务梳理,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利、更加快捷和更加愉悦的办事环境,从中可以感受到优质的文化氛围。而以具体的学生事务工作为支撑,突出蕴含在事务性工作中的与之相对应的理念和精神,是文化育人言之有物的有力抓手。

四、高校文化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以学生事务中心为平台提升高校文化话语权,是高校现代化路上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有效选择。

(一)科学地动态分析与议题设置

随着学生事务中心各项功能的完善和拓展,它将朝着“学校大数据中心”的方向发展,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材料。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动态掌握学生文化兴趣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内容制作与学生需求相对口。

一方面,动态分析学生文化兴趣变化,找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从业务的整合和功能的定位上看,学生事务中心最能汇聚信息。从新生开学报到掌握源头信息起,学生事务中心可以初步分析学生的文化喜好;再到通过后期的业务办理、活动开展,学生信息的更新有助于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研判;最后学生毕业离校,通过了解就业情况掌握学生的就业方向,有助于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的思路。因而,对学生进行动态分析,是学生事务中心开展文化建设的优势。

另一方面,以议题设置引导校园文化潮流。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议题设置过程。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所提出的“议题设置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维度。通过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并围绕它准备好宣传所需要的内容与工具,一步步把这一内容由点扩展成面,形成校园内的热点,乃至热潮。因而,通过学生事务中心建立的大数据,研究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学业状况和生活状况,从中寻找突破点,孕育一个个文化议题,而对于影响大、效果好的议题,甚至可以推动它成为校园内的一股潮流,让文化影响力持续延伸。

(二)着力培育文化工匠精神

文化工匠精神源于个人的文化自觉。高校文化建设,从属于精神生产,而文化内容的制作者和管理者是从事文化生产的劳动者。或者说,是一名文化“工匠”,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设者。“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10]高校文化建设理应是高校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不是教学任务,或者行政任务。每一名高校教师、管理者都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所蕴含的人类文化结晶继承和传递下去,而不是仅仅从事简单地教学行为,或者管理行为。

注重文化内容制作是文化工匠精神的核心。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雅与庸俗的文化泥沙俱下。而在参差不齐的文化内容面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易受影响,这就给高校文化话语权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别有用心的文化”面前,它们通过修饰伪装,冒充了主流文化。因而,高校不得不警惕,不得不重视。而作为高校文化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容制作上来,避免将校园文化形式化和快餐化。需明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才是高校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又是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在这一正确思想的导向下,培育和践行文化工匠精神,是现代高校文化建设者应有的品质。

(三)从事务性工作出发突出价值导向

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到关乎学生的每一件事务之中。“认真研究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无意识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加强事务工作者的人格感召力……增强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各个环节中的德育感化功能。”[11]高校不是培养社会的机器,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文化活动是单一的,其文化育人的功能也是有限的。与学生最为贴近的事务性工作,是立德树人最接地气的实践平台。因而,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好学生事务中心的作用,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和生活出发,把具有人文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糅合,突出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熟。

比如,在办理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业务时,我们不是机械地办理完业务,而是需要通过交流沟通,在互动中传递关爱和鼓励。同样,在关乎学生就业的工作当中和在学生公寓管理的工作上也是如此,在细微的工作中倾注人文关怀,并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特殊学生文档,再后续关心了解这些学生状况。同时,可以依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在学生事务中心策划相关的主题活动,一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业务流程,减少学生来回办理的时间;二则通过活动宣传自强、感恩、奉献、团结、和谐等文化。如此,不断地完善高校管理育人的方法。

高校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应辩证理解文化建设既是服务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高校学生事务中心的建立和普及,高校应在构建这一中心的蓝图中纳入文化建设的功能,并依托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关注学生,通过学生事务中心,把校园文化建设更进一步的贴近到学生群体中,牢牢把握住高校文化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66-73.

[2]汤有伦.党的十五大报告学习辅导材料[J].实践,1997(Z1):36-96.

[3]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19)[2017-3-12]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4]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6-12-09)[2017-3-12]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16zb08_gj/201612/t20161209_291428.html

[5]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6-8.

[6]张明.以五大理念引领高校文化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1):19-24.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8]何晓春.“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在高校的实现与优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128.

[9]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充实完善高校学生事务中心建设的通知[EB/OL].(2015-9-11)[2017-3-12].http://www.zjedu.gov.cn/news/144193778096153649.html.

[10]肖忠群,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11]许亨洪.国际视野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发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96-99.

猜你喜欢
事务建设文化
基于分布式事务的门架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河湖事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SQLServer自治事务实现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