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石头
一天,壮壮和我在电话里聊起了他明天考试的情况:“爸爸,如果我这次考不好,就罚自己一个星期不看电视,不吃‘麦肯基’。 ”
我明显感到壮壮有几分得意,也许还为自己能够想出这样办法感到高兴。
“壮壮,这是两回事儿,考不好爸爸也会带你去吃‘麦肯基’,也可以看电视。”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稍微愣了一下的壮壮高兴地说道,我似乎能感受到他眯缝着眼睛冲着妈妈笑。
而我却感到很难过。就因为一个考试,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就要用自己最在乎的东西来惩罚自己。
想着儿子的这些话,我想到了武志红提到的“好苹果坏苹果”理论:
“坏苹果”和“好苹果”放在一起,好苹果很快就会坏掉。如果不能及时制止,一定会出现一个传染俩,最终一筐苹果全部坏掉的结果。
将这个结果应用到孩子身上,就是当孩子出现了问题A(坏苹果),父母会不自觉地用B(好苹果)来限制问题A,然后B也被影响到,最终也变成了一个坏苹果。
说白了,这就是父母惯用的要挟孩子的手段:一件事情做不好,就用另一件孩子想做的事情作为要挟——写不完作业就不准看电视!结果为了看电视,总是草草完成作业,这样的结果必然又是重写,结果只能在纠结中、在眼泪中完成作业,最后连看电视的心情也没有了。
这种教育理念在生活中不断重复,就如同“坏苹果”传染“好苹果”一样,不断持续下去,整个孩子就会被完全控制,成为一个坏透了的“苹果”。
最终出现的情况便是这样的:当孩子遇到一点小小挫折,便无法前行。因为面对很小的问题,他总是很自然地想到更大的挫折,总是无法正视问题本身,而是不自觉地被引向毫无意义的问题背后的巨大恐惧。这样的人生必然会形成逃避的生活态度,也必然会造就低“挫折商”的孩子。
这绝不是父母们想看到的结果,可确实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后果。令人叹息的是,我们反过来又会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没勇气,办事那么没自信!
要挟式的教育理念是我们熟悉的,因为它总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类事情的统一特点是:不能就事论事。把不同的事情混在一起,事情之间发生了无法抑制的传染。
它是一种见效最快的方法,孩子很吃这一套。而人又必然是短视的,只要眼前安宁一会,清净一些,哪管得了那么多。这种方法也是上瘾的,如同吸毒,但到最后,必然是效果越来越差,最终就是严重的副作用。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父母们总是害怕,一个小小的问题没有控制好,就会演变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就如同射箭一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人生哪会如此简单。
一切都要慢慢来,正确的事情总是值得的。
重要启事:
原创是我们的追求,优秀作者是我们的渴求。也许我们使用了您的作品,因各种原因一时无法与您取得联系,请您拨冗与我们联系,以便致以稿酬。
读者信箱: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将您关于教育的每一点想法发送至the_educator@126.com。
读者QQ群:
12779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