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东华侨中学 李晓燕
“文化”的定义万千,其经典认为,最外层为物质,属于制度文化,内层为精神,其核心是情感文化。同样,一个班级的形成若只谈物质和制度,不谈精神和情感,便难以形成自我的班级文化。一个健康班集体,离不开,起初制度化的刚性建设以及行进中情感教育的软文化渗透,两者并重,相得益彰,才能孕育出类拔萃的班集体。本文以所带班级为例,浅谈制度与情感文化在铸就班风学风中的略收一二。
团体活动是班级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学期各级各类校内外活动,或多或少对学生身心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借助活动平台逐步渗透班级制度文化,不仅能高效同步有序,更能润物细无声地践行,比如军训。它是新生初中的第一门团体活动课,在于锻炼学生意志力和吃苦精神。然而,对班主任而言,它还可以是班级制度塑形,人才发现期的开始。接班初期,我便把“快,齐,准,静”四个关键字,送给学生。有了这四个词,学生的所有一切活动自照。当他们从彼此的陌生到第二天的高效训练再到第三天逐渐呈现的集体归属感后,班级制度的雏形便开始在各种积极因素中逐渐形成合力,慢慢展开自我建构的班级管理体制。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岗位设置,让学生有机会上岗 “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确立班训口号,倡议择优汇编 “班级公约”,让这种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民主初中生活从一开始便蔚然成风,引起学生注意。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参与中,透过观察,结合学生档案,让我获得更真实的学生一手资料,为班干智囊团候选人做好了充分准备。可以说,在短短的一周军训中,除了完成学校的指定任务外,这些隐性工作,足已让一个团结向上,班级制度基本完善的班级慢慢浮出水面,为开学做更好的准备。
如果说,军训是班级制度的形成期,那么,后军训时期,做好中小学业衔接尤为关键,能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和学习,也是学生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助力学生平稳过渡,提升班级文化,班会功不可没。众所周知,班会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常规活动形式,一般可以主题词为纵轴,三年学习时间为横轴,形成系列性主题和阶段性主题的班会体系。通过每周班会开展,让学生明白每个阶段的时间规划和侧重点。
良好的班风学风,也需要 “鲶鱼效应”,这条鲶鱼便是建立学习小组竞争活动,调动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竞争活动,建立班级模块式管理机制,涵盖纪律,卫生,作业,两操,自习课五个方面,并和德育成绩挂钩,开展形成性量化管理。根据学业层次搭配,性别均衡组合,自愿为主,教师调配为辅,将全班分成七个学习小组并自己命名,每组设小组长,进行日常管理,通过量化管理,同学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保证 “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
正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 《爱的教育》时说过: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的本质在于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培养,促使其能积极对待一切,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班级文化铸就,同样离不开情感教育。
在情感文化的传递中,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前提。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有异,造就了形态迥异的性格特点。一视同仁不仅是对制度的执行体现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关爱学生,重在细节。爱学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严厉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需要爱的时候,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的到。在不开心时送去温暖,在迷茫时送去开导,在生病时送去问候,在失望时送去鼓励。不仅做他们智慧启迪者,还努力成为他们吐露真情的朋友。
其次,建立师生 “情感交流”渠道。假如仅靠面对面的日常交流,情感教育难以深入开展。而在四班这样的情感交流渠道主要为二,一是每位同学的班会本,二是每位同学参与的班级时事点评本。再者,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管理中,先民主后集中,班级讨论的方案一旦确定下来,教师也一样言出必行。
班级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厚积薄发。无论是刚性文化还是情感文化,是一个团体成长不可获取的部分。从一开始,我致力于把四班打造成 “健康快乐智慧”内涵的班级文化,也许离这个理想状态还有距离,但我们积极的行走在路上。在教育这条路上,只有当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荣耀和自信,慢慢的,他们的能力也会在不断扩展和提升,学生对学校的理解也不再只是单一的学习,对爱校的情节也将不断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