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 谢忠仁
高中美术的课程教学,是渗透情感性的教学,同时开展体验性授课。以美术鉴赏课为例,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以往常规教学要求的那种,记忆一些美术常识性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在体验化的教学过程中操练品性,提高修养和美术专业技能。
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品评,南齐谢赫有云: “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即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基本体现了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下面对六法论进行逐条分析和学习。
一法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 “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融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二法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 “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书论上用 “骨”字,指的是力量、笔力。这里的 “骨法”、 “天骨” 诸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 “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主要依赖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 “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意在内。
三法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 “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四法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 “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 随类, 解作 “随物”。 《文心雕龙·物色》: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这里的 “类” 作 “品类”即 “物”讲。随类赋彩,可以解作为,色彩与所画的物像品类相配。
五法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 “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 “经营位置”连起来读, “位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六法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 “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写”: “善于传写,不闲其思”。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 “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那么 “六法”之说,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特别是中国书画等艺术的鉴赏和美术特长生的学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和借鉴呢?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必须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比如,从中国画的临摹学习中,可以得到一些技术性的启发。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对临摹学习阶段,怎样来正确引导学生呢?
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其次,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 “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非师其迹,乃真临摹也。”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最后,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以基础美术技法性学习为例,无论是素描 (含速写)还是色彩,也不管是临摹还是写生,步骤基本都差不多,始终要有全局意识,先从大局关系入手,逐步深入,时刻顾及到整个画面,强调主次的对比关系。步骤如下:1.构图布局,即简单地标示出大概形状 (用点及较长虚直线定位); 2.结构轮廓,即块面的基本造型 (用稍短轻直线分解结构); 3.明暗调子,即画面大效果 (表现出黑白的两大对比关系); 4.局部刻画,即先从主体暗部处深入 (逐步到其他及衬布桌面等物); 5.全面调整,即强化体面质感和虚实对比等关系 (达到主体突出、整体统一、空间及光感强等)。
齐白石先生认为,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 “以形写神”,表现 “神”是目的。所谓形,就是指被刻画对象可见的外貌;所谓神,是指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如我们要画某一样实物,首先要让学生观看实物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实物的故事等,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实物的结构后,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对象的造型特点,然后再去讨论用笔、用墨、用色等其他的问题。
绘画的三大语言要素是形、色、肌理,其中色彩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作品对于视觉冲击力非常大,而色彩是实质而不是表面的感觉,肌理制作使画面更具想象感。以水彩画为例,它既是基础美术学习的一种手法,也是艺术实践的一种手段。水彩画由于其颜料比较便宜,使用方便,而且色彩感觉也很理想。其次,它的清爽神俊,浓淡相宜,具备潇洒风雅的格调。水彩画颜色的透明性,重色彩技法,干湿技法运用,使画面显得水乳交融,带着令人陶醉的特殊风韵,就像感受爽朗的清风。干画法是一种多层画法,方法在干的底色上着色,不求渗化效果,可以比较从容地一遍遍着色,较易掌握,适于初学者进行练习。
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其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来发现笔的运用。如侧、中锋会产生不同笔迹,墨汁通过加水量多、少会达到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感观效果。
这里仍以中国画为例,注意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用笔像写字一样表现其内涵,中国画点线的使用,既是其根本,更是中国艺术的起源,无论在材质上、还是画面表现的痕迹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价值意义的存在,有规律可循。国画用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又有运笔五法,平如锥画沙、圆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变如百川归海。
线描,不仅是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还是艺术形象的构成,它以极富韵律的细腻笔触,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的笔致运转中加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线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某种形象显现出来。墨分五色,在墨与色、线与色等互用的情况下,达到了色不夺线、线不盖色、线描为主,色彩烘托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