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主题的挖掘措施

2018-04-02 07:59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螳螂生命教育笔者

卢 晓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222000)

我们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肩负重任,一定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哪怕是基础再差的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现状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一、从“教”转变成“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学生的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智力发展更是有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不能苛求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应该尊重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实际的教学中给予更耐心的辅导,促使他们成绩的提高,并根据他们成绩进步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激励,使他们从已有的成绩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品味学习的乐趣,也让他们明白继续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树立各个层次的典型,特别是由差转好的学生典型,引起正面的罗逊塔尔效应.要知道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教育.不能放弃任何学生,对于一个学生的放弃在教师生涯中虽微不足道,但对学生而言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全部未来.

事实上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史的内容,比如“显微镜和细胞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血液循环发现过程”、“胰岛素的发现”、“色盲的发现”等,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给学生创设情境,追随科学家的脚步,在课堂上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课前先请班长、课代表组织学生自由分组,然后笔者给小组长开会指导,最后各小组长回去分工准备)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人人都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家探索生命奥秘的艰辛,遇到困难时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权威面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生命探究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家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钻研教材,巧妙设计,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我们的生活、学习、交往也会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我们该如何正确的面对它,学习科学家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精神?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开展挫折教育.事实证明,课堂上,虽然短短几句话,微不足道的几分钟,却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就曾有学生找到笔者,说他很想学习,就是学不进去,让笔者帮他出出主意.受到这一学生的启发,笔者想肯定不止这一位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可能是害羞,或者难以启齿或者其它别的什么原因,于是笔者决定下一节课提出一个建议:同学们,艾青曾经说,一个人最宝贵的是青年时期,而青年时期最关键的仅仅就是那几步.选一位你们最信任最尊敬的老师,当你们遇到困难、挫折或者烦恼时可以请这位老师给你们当参谋,可以以书信的形式,纸条的形式或者面对面的交流等形式.当然我非常乐意做这个参谋,而且绝对保密每位同学的隐私.课后笔者收到了很多五颜六色的纸条和信件,叠成各种形状,看着它们,笔者突然有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学生在与笔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对笔者是莫大的信任.于是我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看,认认真真地回复,不敢有半点马虎,惟恐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再次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

二、从“讲授”转变成“探究”,让学生感悟生命意义

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都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尤其是很多探究性实验.生物课堂上应该充分挖掘可探究资源,组织学生充分展开探究,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例如“人的胚胎发育”,只有经历十月怀胎才能降临于世,每位家长都在孕育、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无数艰辛,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相当于怀孕时母亲增加的重量的书包绑在腹部,弯腰系鞋带、走路等小活动,体验探究母亲怀孕时的辛苦.不仅人类如此,所有的动植物等生命体都在孕育后代的过程中历尽艰辛,最终开花结果.所以说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学会自爱.

正如臧克家先生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例如,在教学“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明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他生物,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更要让学生懂得对社会和人类有所贡献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延伸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反思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使课堂成为学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场所.

再比如“动物繁殖”中有个奇怪现象:“螳螂交配是一项很残忍的过程,因为雌螳螂会在交配以前将雄螳螂的头部吃掉,而在这之后方能完成交尾行为,这是因为在螳螂的头部有一种特殊物质会抑制交配,因此,螳螂为了繁衍后代,不得已做出这样”弑夫“的残忍行为.”教学中可以根据情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讨论,自主解决问题.可以提出的问题是: 雄螳螂为交尾而牺牲的意义是什么?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学习的内容,联系本节课预习的内容,探究这个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交流,进一步得出结论.这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随着生物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可以优化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更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生命观念.

三、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

每个生命体都要经历不断的变化与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磨难.生命只有一次,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以后人生,生命中的一切理想都将无法实现.在教学“动物行为”这一节时,野牛在遭遇虎豹侵袭时,体格强健的公牛会围成一圈,将老弱病残围在里面,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以此来教育学生学会保护弱者,勇敢地与不法势力做斗争.为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顽强与脆弱,教师可以将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人们看到,从废墟中扒出来的母亲,用自己的躯体保护孩子,用自己的鲜血喂养婴儿; 人民解放军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努力奋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直到昏厥过去.例如,在教学“生命进化”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为了生存所进行的各种斗争,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做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样,生物物种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又如,在教学“青春期的性发育”时,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自然的变化与发育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不要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而产生恐慌意识.同时,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小组讨论、论文答辩、主题辩论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研究和讨论,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将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在“细胞的全能性”,“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的教学中,针对白血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向学生叙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告诉大家骨髓移植就像义务献血一样,对身体基本没有伤害,试想一想,一个生命,因为你的捐赠而延续,因为你的援手而绽放,这是多么神圣而又骄傲的事呀!笔者饱满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诉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他们当即表示愿意捐献.课后,很多学生到这咨询相关事宜,比如说怎么捐献,到哪里捐献等等.这样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生命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人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可以左右课堂,可以通过努力改善小环境,让学生尽可能享受到快乐的教育,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可以给学生撑起一把伞,遮风挡雨.努力追求的境界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生命的色彩,教给学生灵活的知识,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尽自己可能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这只是个理想的状态,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但不能放弃,而是要一点点地做,哪怕收效甚微,也要为之努力.因为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猜你喜欢
螳螂生命教育笔者
老师,别走……
螳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螳螂
螳螂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惹是生非螳螂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