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美旭 杨娇 刘清明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风雪爬犁》描绘了北方地区的猎人,乘着爬犁飞奔在茫茫雪原的场景,全曲主旋律由笛子和板胡担当,节奏欢快,曲调悠长,律动感较强,体现北方人民的豪爽情怀。在曲式结构上,作品采用了三段曲式写作,但中段由于音色表达需求,变化重复了一次。
一、呈示段:有两个乐句构成,平行材料关系,第一乐句10小节,第二乐句9小节外部形态非方整,采用D羽调并结束于主和弦,形成收拢乐段,具有呈示型陈述特征。
(一)从旋律的角度看:由笛子主奏,音域在小字一组的re至小字二组的so音。开始于小字一组的re音向上五度跳进后保持在高八度的re音,虽然为7拍长音,但运用颤音处理,增强了旋律的灵动性。之后向上四度跳进,旋律到达最高音so之后开始向下短暂跳进回到fa音开始向下模进结束于so音。
第二乐句同第一乐句旋律方向相同,音域为小字一组的la至小字三组的re,最高音达到小字三组re音,旋律线先向上跳进保持后波动在趋于平稳,整体上看级进多于跳进。
(二)从节奏上看旋律:由二分音符、前小附点、全音符、双八音符构成,扬琴在la上作持续音,琵琶由la、re交替进行、中阮在mi音上双作八分音符进行,胡琴组都是休止前半拍,形成了步伐感。总体上看节奏较为宽松。
二、中段:两个乐段分别为板胡表达乐段和弦乐齐奏乐段。板胡乐段包含四个乐句,第一乐句4小节;第二乐句6小节;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6小节。弦乐齐奏乐段除第一乐句较板胡乐段多4小节且音乐材料稍有区别外,其它乐句与板胡乐段相同。
(一)从旋律角度看:板胡乐段,由板胡做旋律声部,开始于小字二组的do音向下进行到la音,向下进行到la后有向上进行到达最高音fa后又向下折回停留在小字二组的re音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演变而来,同第一乐句比头部扩充了两小节,这样增强了旋律头部的效用,在较长时值上作延续长音到附点,增强大附点的影响力。第三乐句以前小附点作为开始向上三度跳进后向下级进到达la向上最后结束于fa。第四乐句同第二乐句旋律走向相反,最为突出的是第四乐句第一小节的八度跳进,在前面的小跳后突出第四乐句,之后反向填充进行结束于小字二组的do。音域在小字一组的la—小字二组的la。
弦乐齐奏乐段,由弦乐齐奏旋律。第一乐句开始于小字二组的re音旋律线较为平稳,结束于小字二组的do音。第二乐句至第四乐句与板胡乐段相同。
(二)从节奏上看:旋律由前大附点、前小附点、四分音符、双八分音符、二分音符构成。其中最为突出的为前大附点。整体上看节奏较为宽松。
三、再现段:动力性扩充性再现,第一乐句10小节,第二乐句10小节。外部形态非方整。笛子担任主旋律,高音笙和低音笙轻声伴随着旋律,后以长音辅助旋律声部,扬琴、琵琶、双八分音符为旋律伴奏。中阮同音重复是带有休止的平均八分节奏。板胡,中胡二胡以空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短旋律进行弹奏,后二胡以长音辅助。碰钟也以空八分音符为主,而木鱼则每拍一下。
表1:从属部分
引子:扬琴以平均十六分音符同音重复,琵琶以平均八分分解和弦弹奏,中阮以平均八分同音重复。板胡、中胡、二胡以空前八分音符,营造步伐感。大提琴在每四拍强拍上进入。
间奏1:由二胡拉奏平均十六、双八、欢快,跳跃,力度变化明显。中胡后两拍进入,力度渐强,音符密集,高、中音笙在每拍的强拍进入,琵琶以平均八分分解和弦弹奏,扬琴在弱拍以双八分音符弹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每小节重拍进入。在间奏后两小节各乐器齐奏,增强了动力性。
间奏2:模仿间奏1节奏型,中胡承接二胡的节奏型。
回头过渡:多以平均十六、双八音符为主,各声部齐奏,音符密集,紧张,跳跃,音乐更有动力性。
尾声:高笙、中笙、扬琴、中阮、二胡、中胡同音保持,板胡,琵琶、大提琴和中音提琴回归引子的节奏,内容和情绪同前面主题较为一致,有种渐慢远去之感。
以下为作品《风雪爬犁》的曲式结构图式:
图1:《风雪爬犁》曲式结构图式
[参考文献]
[1]刘清明.从朱广庆的两首作品看吉林地方音乐形象的塑造[J].作家,2013,18:207-208.
[2]崔志.东北民俗画卷般的音乐作品-以《驷马铜铃》与《风雪爬犁》为例看朱广庆器乐作品音乐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3,20:149-150.
[3]刘清明,崔志.论建国60年来吉林省音乐创作发展研究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