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璐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原始社会里,人类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发展,劳动与生殖便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活动,随即这些可以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借此寄予情感的,反映生活内容的各种功能性舞蹈也应运而生。
最初,舞蹈的形态十分简单,功能性也完全从人类生活、生产需求而来,而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不再只是追求舞蹈带来的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转而着眼于舞蹈可以带给人类的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人类可以在跳舞、或者观看舞蹈表演时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感受视觉上的饕鬄盛筵。
(一)第八届“荷花奖”金奖作品《决胜千里》,是表现新时期信息化时代中军旅舞蹈的代表性作品。舞蹈本是以具体动作相互组合而形成的艺术,而信息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有着非物质性,不可描绘性,但编导正是将科技的力量加以应用,在舞美、灯光的辅助下,给观众上演了信息化时代下的军事战争,将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变为现实。
整部作品正是在舞台声、光、电的配合下完成,作品当中舞美灯光的变化万千,演员造型的灵活多变,都给舞台效果增添亮点,用极简的舞台营造出庞大的数字化战争氛围;整齐划一、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无论是模拟战争场面驾驶飞机划破长空、亦或是模拟前线指挥冲锋陷阵,干净、果断的动作张力十足,象征着数字化时代的速度与冷静;全体演员身着有荧光勾勒线条的演出服,一个小小的站立放哨、目视前方的动作,一个手臂交错相连,大家团结一致的动作,都让观众为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大为赞叹,配合舞台灯光、舞美、LED屏营造的神秘氛围,让本无处捕捉的数字流在现实空间显现无疑……
(二)2012年央视春晚最美节目《雀之恋》,是傣族舞的经典之作,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和青年舞者王迪携手出演。相对于大家熟悉的,于1986年首演并且经久不衰的舞蹈《雀之灵》而言,《雀之恋》则是升级版,科技力量与舞蹈融合,在舞蹈动作语汇、舞台表演舞美、演员服饰包装上都有了颠覆性的创新。
舞台场景塑造上更是运用科技的手段来增添视觉冲击。演出背景上LED大屏呈现浓郁的森林风貌,引领观众瞬间进入孔雀生活的场景,加之舞美灯光的配合,使整部作品处处透漏神秘的氛围。而作品最后5秒钟LED大屏中出现的孔雀开屏的动画,也为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两个舞者相互支撑依偎,恰如其分的点出主题——雀之恋,使观众深深为之倾倒;而且在科技力量的辅佐下,运用LED技术创造出孔雀开屏的特效,为视觉效果锦上添花,创编出更符合现代欣赏理念、审美需求的,满足当世人精神享受的舞蹈作品。
但们必须认清的的是:“所有的这些都是要为艺术的本体服务的,所有的这些手段都是作者表达的手段之一,是为内容服务、为作品添砖加瓦的小小组成部分,而并不是艺术的全部[1]。”
(一)打破舞蹈载体局限
当舞蹈这种本存在于肢体运动才形成的艺术离开了人的身体后,它还能称作舞蹈么?舞蹈这种艺术最初与其他学科艺术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艺术载体的与众不同,在于其承载物质载体材料的不同。
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这些艺术在其呈现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物质材料载体。“绘画是呈现在物体上,如古代的岩石、现代的纸张或画布;雕塑呈现于泥土、土料或金属材料上;音乐的一半是在木、铜等物体乐器发出的声音中呈现,而另一半则由人体局部发声器官予以呈现[2]。”
(二)打破视觉审美疲劳
当人们以为科技只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思想的极大解放,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去追求新的精神需要。人们开始偏爱一时的精神享受,快节奏的享有,喜欢标新立异,喜欢视觉冲击带来的快感。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舞蹈以及其他艺术的表演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在感受科技力量带来的视觉、听觉震撼的同时,要避免出现一味追求外表形式的绚烂多姿,而忽视艺术本体价值内涵的弊端。艺术在形式上热衷于科技化,这本没什么问题,但要记住科技化只是用来为艺术表现服务的,它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方法,更重要的是追求艺术本体价值的丰富性。
过分的把玩弄科技手段当作舞蹈等艺术的新的表演方式,往往会使一些远离科技手段存在的、传统的艺术形式被大家所淡漠和遗忘。我们要理性认识舞蹈与科技的融合与创新,深知科技只是用来为更好的传递舞蹈、更好的呈现舞蹈作品所服务的,正是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人们重新认知舞蹈本体价值的重要性,而非借此鼓励人们追求科技的发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尖措太.在重复与排列中玩味—简论科技、波普艺术与舞蹈[J].农村教育研究,2010(06).
[2]吕艺生.舞蹈美学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53.
[3]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论舞蹈[M].九州出版社,20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