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蕊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佛堂寨和老缅大寨都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都属于拉祜族聚居村。2017年7月23日至2017年8月1日,我们一行人在导师的带领下对东主村佛堂寨和老缅大寨进行了为期10天的分组入户调研,我所在的调查点是佛堂寨的会计张时保家。张时保,57岁,拉祜族,东主村佛堂寨的会计。
竹塘乡位于澜沧县城西北部,距澜沧县城27公里;与澜沧县四乡一镇接壤,与西盟县毗邻,交通地理优势明显。辖区面积636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175个自然村(寨),203个村民小组,有9168户,32185人,居全县第四位,其中,农业户7455户,27231人,境内有拉祜、哈尼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22%,主体民族拉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54%,是全县拉祜族人口最多、最聚居的乡,拉祜文化源远流长。
1.东主村的地理位置:东主村民委员会位于竹塘乡东北部,地处国道214线旁,距离县城17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14公里。东与勐朗镇唐胜村相邻,南与勐朗镇大平掌村接壤,西与竹塘乡募乃村相连,北与竹塘乡攀枝花村相连。国土面积64.9平方公里,属山区半山,海拔在1200—18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
2.东主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即半坡、田坝一、二组、东主一、二、三、四组、老缅大寨、老缅新寨、河边寨、邦灯、大付各、小付各、阿德寨、白塔、张干、佛堂。辖区内居住有哈尼族、拉祜族、佤族、汉族、彝族等多种民族,拉祜族人口居多,有1760人,占总人口的66.95%。现有耕地面积7984亩,其中:水田面积1898亩。农村经济收入以种植粮食、茶叶和家庭畜牧业养殖为主。畜牧业养殖不断壮大,茶叶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畜牧业、茶叶、甘蔗生产逐渐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咸菜作为该村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2016年末产值达到500余万元。
1.迁徙史
佛堂寨的迁徙史:佛堂寨从存在至今共经历了八次迁徙,以下是具体的迁徙史。第一次:很早以前,佛堂寨的人是住在坟地那边,后来,因为大家觉得活人和死人住在一起不好,让人很害怕,于是大家协商一致同意后就全部搬到了板栗地了。第二次:在板栗地居住的那段时间,不仅有佛堂寨的人,还有别的寨子的人也在那里居住。虽然同是拉祜族,但是是分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经常会闹矛盾,并且在那里生活期间男女关系混乱,治安条件十分差,于是大家就认为是板栗地这个地方有问题(风水不好),所以导致发生了这么多不安定的事情,于是就搬出了板栗地。第三次:在解放前,大家从板栗地搬出来搬到了佛堂老寨。第四次:在佛堂老寨生活了很久,直到1970年,全国盛行合作社,推广小社变大社,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佛堂寨的村民们就被要求搬去东主大寨,在那里改名叫佛堂社。第五次:后来在东主大寨那里生活的非常不好,经常会饿肚子,并且和当地的汉人相处不来,于是大家商议后又搬回到佛堂老寨住了。第六次:直到1972年,搬去了同依良子,那个时候听说同依良子有一块肥沃的田地,可以种庄稼,于是大家就搬去了同依良子,在那里开田挖沟(张叔的老丈人是当时的村长,他组织大家一起挖水沟,后来在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共产党的帮助下,成功挖了五公里的水沟)。第七次:后来,由于同依良子那边没有通路,交通不便,并且不通电,在1989年的时候,大家又搬回了老寨子,因为那个时候老寨子已经修通了路,出行比较方便,并且老寨子在1993年和1994年的时候通上了电了,可以让大家生活的好一点。第八次:受1988年11月6日大地震的影响,还有近几年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老寨子的房子已经炸裂的很严重了,所以大家从下面的老寨子搬上来,搬到现在的地方住了,改名为佛堂新寨。这里地势高,通了水电还通了路,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2.地名的变化
(1)佛堂寨名字的来历:在解放以前,东主村有一个拜佛的堂子(就是现在的学校),解放期间太混乱就把佛堂的东西拿过来藏,于是这边就叫佛堂了。但后来被藏到这里的之前的东西都被陆续偷走了。
(2)1970年,全国盛行合作社,推广小社变大社,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佛堂寨的村民们就被要求搬去东主大寨,在那里改名叫佛堂社。
(3)去年从下面搬上来,以前的寨子离这里上来有一公里多,叫老佛堂,现在这边叫新佛堂。
3.村寨人口变迁
(1)人口数量、民族成分变化:佛堂寨的人口数量:1980年,这里才有63个人,近几年人多起来了,现在这里是有32户人家,114个人,但实际上是有120多个人,因为有10个人没有户口(有3个人从缅甸过来,1个人从昭通来的,4个从竹堂本乡的来的,还有2个是小孩子)。佛堂寨比较小,现在是一共有32户人家,以前有3、4个年轻人外出打工,因为从去年开始,村民陆陆续续从下面搬到上面来住,所以现在都回家来盖房子了,现在没有外出务工的了,都回来了。
(2)村寨的民族构成:其中有1个汉族,1个彝族,还有1个没有上户口的哈尼族,其余的全是拉祜族。
(3)性别比例变化:佛堂寨的性别比例:寨子里的女的比男的多,寨子里有三个年纪最大的有八十多岁了,都是女性,男性有一个最大的现在是七十多岁了。
(4)担任公职人员的情况(人大代表,县乡干部):佛堂寨的公职人员:寨子里的公职人员共有七个,分别是:小组长(队长)一个,副队长(会计张时保)一个,妇女队长(张娜母)一个,管调解的一个,管治保的一个,管民兵的一个(寨子里18岁到50岁的男女都算民兵),管党员的一个(全组共有五名共产党员)。
(5)孩子上学的情况:正在上学的小孩子有16个。主要是在东主和竹塘上学,其中,有6个在东主小学读小学,3个在竹堂中学上初中,其中一个今年刚刚初中毕业,还有7个在竹塘小学读小学。
(6)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有一个在外务工的,是一个30岁的男的,在思茅那边打工,是在工地上做建筑工。以前寨子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有去过新疆打工的,在那边做建筑,还有去广东打工的,在那边做伐木工,近一点的有去景洪做改板子的,还有在澜沧做修理工和翻地的。
1.人口情况:老缅大寨现有62户人家,251人,全是拉祜族(老缅人),他们在这里居住了400多年了。老缅寨总共有三个,分别是老缅大寨、老缅新寨和老缅河边寨。以前这里的人是不出去的,都是族内通婚,所以就会有近亲结婚的情况,因此,这个寨子以前的残疾率比较大。现在这里有许多女的会外嫁,因此现在寨子里男的比女的多。
2.外出务工情况:外出务工的人主要是在附近打工,因为离家近,平时可以经常回家,他们一般在澜沧县做工,最远的有在西双版纳,景洪那边打工的。
老缅大寨担任公职人员的情况:现有小组长一名,副队长一名,妇女队长一名,调解员一名,治保员一名,管民兵的一名,还有一名青年干事(主管共青团的事情)。
3.迁徙史:已在这个地方居住了200年了,没有搬迁过。
人们通过村落聚居在一起,以便沟通,增进感情,村落文化体现着一个村落甚至这个民族的文化与价值。村寨的演变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迅速,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实施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此次入户访谈与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同胞的生活质量在逐步提升,各村寨的居住条件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稳定,生活越来越安定,这些变化与国家的整体进步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刘劲荣.拉祜族民间文学概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王正华,和少英.拉祜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何国强,林跃文.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注释:
① [本文的竹塘乡相关数据由竹塘乡政府提供。]
② [本文的东主村的数据由东主村村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