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展现儒官、藏书家杨以增生平风貌的一部力作
——评丁延峰、周广骞新著《杨以增年谱》《杨以增奏稿校注》

2018-04-01 21:50周生杰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刻书奏折年谱

周生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丁延峰、周广骞两位老师近些年来在海源阁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在藏书、刻书方面研究深入、独到,《海源阁藏书研究》一书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2012年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与作者交往有年,知道其不仅关注海源阁藏书,而且对第一代海源阁主人杨以增的生平用力颇多。他们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与杨以增有关的文献资料,据以撰成《杨以增研究丛集》,并于2017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可敬可贺。此书分上卷《杨以增年谱》、下卷《杨以增奏稿校注》,以近150万字的篇幅,立体展现了杨以增的生平风貌。

1 丰富详备的第一手资料,夯实杨以增研究的文献基础

作者浸淫于藏书、版本、目录之学有年,对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有着深入的认识。因清末民国战乱频仍,杨氏家乡——山东聊城多次遭遇匪劫,其诗文著述几于散失殆尽。就今存文献而言,实以杨以增为官时之奏稿为大宗。其子绍和辑为《先都御史公奏疏》抄本,藏于山东省图书馆,近年收入《山东文献集成》,学界始可较为方便地睹其风貌。然抄本残缺已甚,难称完璧。作者在充分利用抄本的同时,又多方搜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所存之杨以增奏折,孳孳矻矻,抄录补缺,校订讹误,耗费了大量心血。此外,还从山东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及地方民间藏所、个人等搜集了有关往来函札、题跋等,并从清代方志、笔记、日记及民间渠道搜集到不少第一手史料,文献资料渐趋完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杨以增,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这部《杨以增研究丛集》正是以坚实史料为基础而著成的力作。

2 妥帖精当的编校体例,显示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

该书由年谱和奏稿两部分组成,作者对相关文献的处理颇为用心,编排力求妥帖,辨核力求精审,文字力求确当,显示出严谨扎实的学风。《杨以增年谱》在体例上有较大创新,其内容编排依次为年题(下标所在地)、行年概要、细目概要、引文、按语,事迹条理清晰,事实确凿明白。行年概要有提纲挈领之功用,按语则对谱中凡与杨以增相关、须加引申或补充之事实,或文献记述矛盾及事件本身头绪纷杂须加梳理之处,探幽索微,详加辨析,尤显功力。《杨以增奏稿校注》若选择杨绍和抄本为底本,则校注工作较易推进。作者对《奏稿》校注之底本颇为重视,经过比对,发现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录杨以增奏折较全,且文字错讹较少。虽整理难度因此大大增加,时间拉长,但仍以军机处录副本为底本,参用一档馆朱批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杨绍和《先都御史公奏疏》补其缺漏,并加校订,最大限度保持了杨以增奏稿之原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校注”体现出作者深度整理的特点。其“校”将诸本所录杨以增奏稿中异文及文字脱漏错讹之处一一标明,而于底本不加改动,既保持了奏稿原貌,又使读者易于见其得失。其“注”则着眼于奏稿中之官员、名物、制度、地理、典故等,酌加注释,力求简洁,甚少枝蔓,对于扫除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义颇有助益。既校又注,这在奏折文献整理中并不多见,作者之用心由此亦可见一斑。

3 仕宦和藏书两大主线,立体全面地展现了杨以增的人生风貌

杨以增因“海源阁”而知名海内外。近年来,学界对杨以增之购书、藏书、刻书研究颇深,对其仕宦履历涉及不多,关注不够,而这一部分经历恰恰在杨以增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杨以增既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同时也是道咸两朝颇有代表性的经世派官员。《奏稿》以仕宦为线索,基本还原了杨以增中年以后的为官经历。此前学界对其仕宦经历之了解,所依据的主要为梅曾亮所撰《兵部侍郎江南河道总督杨公家传》等数篇传记。其文仅具梗概,且多有重复,对杨氏不少重要经历多一笔带过,生平研究难以深入。《奏稿》为生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前言》对杨以增为官陕西及江南之经历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即得力于此集中丰富的基本资料。《年谱》则涵盖了杨以增的家世、宦历、藏书、刻书、抄书、治学、交游等多个方面,第一次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风貌,具有较强的开创意义,也将其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

作者作为海源阁研究专家,其《杨以增研究丛集》的着眼点在于使学界更加全面地了解杨以增,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海源阁藏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之作,是作者《海源阁藏书研究》《聊城杨氏藏书世家研究》《海源阁善本叙录》的延续。比如,学界对海源阁藏书研究虽多,但其藏书、刻书肇始于何年,发展于何期,集中于何时,期间于何地得何人之助?此《年谱》将杨以增的藏书经历系于各年之下,则杨氏藏书之史遂因此得以清晰,其藏书活动的连续性及相关事迹亦可据此考见。鄙意以为,此书对海源阁藏书研究之助益自不待言,而从清史角度看,于晚清历史特别是晚清运河史研究方面,也有很大的价值。杨以增担任陕西巡抚(含署理陕西巡抚)接近两年,担任江南河道总督长达八年,均为主政一方的大员。所上奏折共713件,平均每年上折70余件,涉及人事、民事、财政、工程、漕运、军务等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对于研究清代道光、咸丰两朝的经济形势、河防工程、水文动态、气候变迁、官场升降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担任河督时间较长,所上涉及南河修防的奏折最多,对南河经费筹措、人员协调、工程办理、救灾善后等记述准确详悉。这些文献大多可与《清实录》《清史稿》及清代政书、方志等之相关记述相印证,并可据以补其罅漏,考其得失,其历史文献价值已经超出了杨以增生平研究本身,具备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价值和意义。

文献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连通既往与当下的桥梁。就杨以增处世与为官而言,他起自牧令,累官封疆,其“公忠正厚”的品行及人格特点贯穿始终,在《奏稿》及《年谱》中均多有体现。如在贵州县令任上,以崇学重教、体恤民生为从政之本;在江南河道总督任上,以护堤保漕、不负百姓为治河之要,处处尊信儒学而身体力行之,其“儒官”形象可谓呼之欲出,对于当下各级官员如何服务百姓、造福一方,亦不乏榜样作用。就杨以增藏书与刻书而言,他一生“无他好,一专于书”,以一己之力,于清末战乱频仍之际、藏书星散之时,倾力购书、藏书、护书,使大量珍贵的刊本、抄本得以幸存天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及传承,贡献巨大,“藏书家”之号可谓名实相副,受之无愧。其珍爱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之精神,于当下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谱》《奏稿》两书,也是对杨以增“儒官”“藏书家”身份在新时代里的再次认同,其精神颇有值得借鉴和发扬之处。读此书者,观杨以增为政之轨迹、藏书之经历,其得其失,当自有以辨之。

拉杂言之,不觉纸短。惟此书能得到学界之重视与使用,实为余之所愿、作者之盼,又岂非杨氏之幸欤?

猜你喜欢
刻书奏折年谱
证肇经先生年谱(续8)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朱彝尊年谱新考
论元代儒学刻书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