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讯(汉口)》的信息产出与载文风格
——基于重庆图书馆现存馆藏文献计量学的研究

2018-11-02 01:16谭小华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载文标引汉口

刘 威 谭小华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教育通讯(汉口)》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教育类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大的刊物之一,在中国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这段时期内中国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无不在它上面留下了声音,中国各地教育的每一条消息无不在它上面存有痕迹,它对教育知识情报的产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教育通讯(汉口)》的研究,梳理了它刊行的基本脉络,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试图通过对《教育通讯(汉口)》的计量特征对其载文风格进行解读。

1 《教育通讯(汉口)》的物理形态

1.1 创刊、停刊、复刊、终刊

“抗战军兴,教育重要日加,同人对于国运之垂危,责任的重大,故不揣谫陋,创办此刊。”[1]《教育通讯》1938年3月在汉口创刊,1938年8月27日第23期在重庆出版,至1944年3月第7卷第9期停刊。1946年3月该刊复刊,卷期另起。复第1卷第1期一直发行到1949年1月15日第6卷第10期最终停刊。本刊在抗日战争期间共出版7卷254期,战后复刊共出版6卷70期。

1.2 编辑出版

《教育通讯》在汉口创刊,教育通讯周刊社编辑出版,社址汉口中山路积庆里42号。该刊在汉口出版22期后,发生一系列变化。

1.2.1 社址

1938年8月27日,《教育通讯(汉口)》期刊社社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第23期起迁重庆出版,社址重庆忠烈祠街25号,到第2卷第48期时,社址迁往重庆三元庙街33号,1940年8月10日第3卷第40期,社址又迁往重庆南岸黄桷垭,至1944年3月第7卷第9期停刊。1946年3月该刊复刊,社址重庆川东师范校。1946年5月15日社址迁南京成贤街52号,复第1卷第6期一直发行到1949年1月15日第6卷第10期最终停刊。

1.2.2 编辑者

《教育通讯》从创刊时起到复刊前,编辑者均为教育通讯社及教育通讯社,未明确主编者。1946年9月15日复第2卷第1期起,明确主编者为陈东原。

1.2.3 周期

《教育通讯(汉口)》创刊伊始为周刊,逢周六出版。抗战时期由于纸张来源出现困境,该刊于1942年第5卷第1期起改为旬刊,逢十日出版。1946年复刊后为半月刊。

1.2.4 版式

自创刊之日起,该刊版式没有根本变化。16开本,采用民国纪年,铅印。竖版,三栏。抗战期间,该刊除合刊外,每期均为16页。抗战胜利后,该刊每期页数由48到56页不等。本刊没有独立的封面。抗战时期,该刊的非独立封面由刊名、本期刊目录、出版卷期及时间、首篇文章组成,刊名由陈立夫题字。抗战胜利后,复刊后的《教育通讯》的非独立封面由刊名、本期目录、出版卷期及时间组成,刊名由朱家骅题字。

1.2.5 合刊、专号

根据重庆图书馆藏可见的《教育通讯(汉口)》文献资料发现共合刊24次,其中7次为专号。详情如下表1:

表1

1.3 销售发行

1.3.1 发行

《教育通讯》在汉口创刊后,采用编发合一的运营模式,由教育通讯发行,各地书局代售及邮局征定。复刊后的该刊由正中书局及各地分局发行代售、邮局征定。“发行是出版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说它是出版的命根子也并不夸大。没有健全的发行,再好的书也行不远”。[2]正中书局从创办之初,就十分重视教材教育等方面的书籍、期刊的发行工作,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馆、支馆与支店。正中书局在销售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各地的巨大网络,使得他自身出版的期刊或者代发行的期刊能够在较快时间同全国不同地域的人们见面。

1.3.2 销售

《教育通讯》1938年创刊时,每期售价3分,预定半年7角,全年1元3角。价格随后逐年上涨,1939年每期售价5分,半年1元,全年2元,邮费在内。到1943年涨至每期售价4角,预定半年4元,全年12元,合刊作两期计算。[3]1946年复后,每期每册定价国币20万元。

《教育通讯》的订价每年都在上涨。对于底层的劳苦大众而言,刊物价格不菲。但是对于《教育通讯》的目标消费群体来说,定价是比较合理的。假如设定1937年的工资为100%的话,那么1938年,公务员、教师、工人的工资分别为77、87、143。1940年公务员、教师、工人的工资分别为21、32、147。[4]尽管从1938年到1940年三种职务的工资均呈下降趋势,但该刊的定价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能消费得起的。可以说《教育通讯》在针对目标群众定价的同时,也在想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合理定价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及覆盖更广泛的公众。

1.3.3 重庆图书馆现存馆藏

重庆图书馆藏《教育通讯(汉口)》第1卷完整,共40期。第2卷完全,共50期。第3卷完整,共50期。第4卷完整,共50期。第5卷缺第35期、第36期。原36期,存34共。第6卷,缺第36期,原36期,存35期。第7卷缺第2、4、5、6、7、8、9期,原9期,存2期。复第1卷,缺第13期,原13期,存12期。复第2卷完整,共12期。复第3卷完整,共12期,复第4卷完整,共12期,复6卷完整,共10期。以下的文献计量分析均以现存馆藏为基础。

2 《教育通讯》信息产出的形式特征

《教育通讯》使命在研讨教育问题,介绍教育学术,供给参考资料及传播教育消息。[5]

该刊主要栏目有教育问题研讨、参考资料、教育消息、教育法令等。但是刊物在目录页中并没有对载文进行明确详细的栏目划分。笔者对重庆图书馆藏现存的《教育通讯》每期目次页中的文章进行统计,共得到文章6416篇。其中,有些连载文章分几次刊发,便以几篇文章计。因此,本文在做文献计量分析时,按总数6416篇计。平均每卷载文量495篇,但考虑到该刊出版周期的变化及合刊的情况,实际周刊时期每卷载文量约为1560篇,旬刊时期每卷载文量约为432篇到720篇不等。半月刊时期每卷载文量约为336篇。相比今天的教育期刊来说,《教育通讯》的发文量颇具媒介大咖的风格。

笔者将整体载文分为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两大类,各卷载文量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学术论文数量基本保持在300篇上下,非学术论文数量基本保持在500左右,仅有1942年、1943年、1944年、1949年几个突出值,主要是因为合刊及专号较多、停刊、终刊所致。

表2

学术论文均有明确的责任者,共计2212篇,占总载文量的34.5%。本部分主要内容为“提出若干重要问题来讨论,或由专家陈述意见或搜集已有研究结果。藉以引起社会人士之注意,及从事教育者之研究。[6]主要是知名教育专家或著名学者对中国的教育问题的研讨,介绍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及成果经验,刊登了大量国外知名教育理论的译著。该刊较为重要的文章包括陈立夫《告全国学生书(特载)》、华罗庚《科学教育的新工具:计算机:建议选派学生出国研究》、董渭川《中国扫盲的出路》《各级学校训育之实施(特载)(附表)》等。对于推动“教育救国”、推动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非学术论文共计4204篇,占总载文量的65.5%。本部分载文包括教育消息、教育法令、参考资料、补充教材、其他等方面。其中教育消息有3618篇,占有总载文量的56.39%,占非学术论文载文量的86.1%,教育消息包括中央部份、地方部份和国外部份,分别占教育消息载文总量的39.33%、18.98%和1.82%。参考资料包含教法之介绍,及教育知识之供给等,“前者志在供给中小学或民众学校教师之授课补充材料,及新的教授方法;后者则供给一般教育工作者以有用的教育知识,藉增加进修的机会。”[7]其他内容包含教育文艺,书报介绍,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此部分的载文内容提供了认识当时教育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3 《教育通讯》信息产出的内容特征

通过对《教育通讯》发表的文章进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可以深入揭示刊物信息产出的内容特征,借此管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和信息焦点。内容标引主要针对《教育通讯》所载6416篇文章展开,由五名图书馆副究馆员分开标引,再对结果进行比对,不一致的地方通过讨论并将咨询一位资深图书馆研究馆员决定标引结果。内容标引旨在呈现《教育通讯》信息产出的内容范围与特征,为深入探讨其载文风格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的概况及教育学的学科特征积累经验资料。

3.1 教育学类目分类分析

《教育通讯》载文的分类,可以反映该刊教育的重点和研究倾向,同时也能反映出当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信息需求。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的G4的分类体系,对《教育通讯》的载文进行了分类标引,以考察其学科构成及研究深信度。结果见表3。

表3 《教育通讯》载文分类G类目下分类统计

根据表1数据的特征,可以发现《教育通讯》的信息构成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对各级、种类教育概况的介绍及对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

表1中的教育学类别不仅包括教育理论,还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民众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内容。《教育通讯》所载教育理论的文章534篇。《教育通讯》刊载幼儿教育文章4篇、初等教育文章346篇(1939年2卷第49-50期为义务教育专号)、中等教育文章524篇、高等教育文章846篇、师范教育文章308篇(1942年5卷第10-11期为师范教育运动专号),共有2028文章介绍等级教育的概况及研讨中外教育问题,占所有载文的31.6%。《教育通讯》刊载社会教育、民众教育(1939年2卷第40-41期为民众教育馆专号)、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侨民教育、家庭教育等文章1601篇,占总载文量的24.96%。该刊所载G40类文章占据总体载文的一半以上,这表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对教育学的研究,政府及各界教育人士开始逐步对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师范教育进行大力地推广。观念决定行动,对不同等级教育的宣传推广,在实践上影响着中国教育人士致力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以当时特殊的国情为时代背景建设中国的教育学事业,已经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2)注重教学实践性的研究

在中图法的类目体系中,G40、G44这两个类目具有比较明显的理论性倾向,而其余类目以教育实践立类的特征比较明显。理论倾向的类目文章总量为2540篇,占总载文的39.58%。以实践工作导向的类目(G41政治教育、G42教学理论、G43电化教育、G45教师与学生、G46教育行政、G47学校管理、G48设备管理)2678篇,占总载文量的41.73%。《中等学校师资应如何训练始能提高其效率》《教部指示各省规定师范教育设施方案要点》《难民教育问题》《教部积极推行川甘战时民教》《今后儿童教育的总动员》《战时教学训育之原则》《边地学校实施生产教育的研究》《教部令各校加强管理学生生活》《学生健康比赛之意义》《战时在职教师之训练与辅导问题》《人师》等一系列载文足以表明在各项实践工作中,尤以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学校管理备受关注,在各类中载文量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

(3)对学校设备管理和教育心理学关注度不够

《教育通讯》所载G43电化教育、G48设备管理和G44教育心理学的文献量很小,分别只占总文献的1.2%、1.34%和1.6%。对学校设备管理的关注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条件艰苦、设备落后的现状,和当代学校设备管理、电化教学大为不同。对教育心理学关注度较弱,可能源于当时心理学事业不够发达、各方面心理学文献量不如今天巨大密切相关。

3.2 主题统计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揭示《教育通讯》的内容特征,研究人员对文章进行主题标引。标引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文章题名中抽取具有检索意义的实词作为主题词进行标引;如《实施国民教育与推进师范教育运动》一文的主题词共有6个,[8]即“国民教育、师范教育、教师、学生、考核、毕业”。另一方法是对分类法G4类目的各级下位类的类名进行人式规范处理,形成主题词表,结合文章所论述的内容进行主题标引,例如《今后中国教育改革之途径》一文的主题词是“教育理论、改革、民众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9]最终共选取了42个高频标引词,累积标引4276次,其中标引次数在100以上的词共8个,累积标引次数2901次,占高频标引词标引次数的67.84%。

表4 高频标引词及标引次数

由表4可知,《教育通讯》的主题分布特点与类别分布特点基本吻合,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注重对中国各级、种类教育概况的介绍及对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同时整个刊物在研究层次上对实践层面的关注程度要重于纯粹的理论研究。

4 《教育通讯(汉口)》载文风格

4.1 信息输出全面

《教育通讯》主要探讨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学术论文2212篇),颁布政府教育法令(378条)、传播教育消息(3620条),宣传公民常识(52种)。《教育通讯》先后刊载了庄泽宣的《教育之科学的研究(上中下)》《改进师资的两个基本问题》《中等教育改造问题》,王克仁的《教育行政之基本的意义》,陈友松的《美国高等教育的趋势》《远东区各国及各地区基本教育概述》,刘百川的《乡村小学教学改进要点》等文深度地探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教学问题。该刊先后从第1卷第38期到第2卷第8期连载汶朋的《战时公民常识补充材料》、第2卷第34期到第38期连续刊载李清悚的《战时补充教材编辑工作之检述》《一九三七年六十种美国教育名著介绍(1—5)》《两年来的民众读物》等文,该刊还刊载了各种调查统计图表190个,如第2卷第38期刊载的《怎样指导儿童检查字典》附图表、第3卷第17期刊载的《文盲标准测验表的编制问题》附图表、第6卷第9期刊载的《战时小学美术教材的研究》附图表、第2卷第8期刊载的《渝市文盲调查统计:七万零一百二十三人》等。从中可见,该刊内容较全面地涵盖了研究各种教育问题的论文、进修资料、补充教材、书报介绍、教育调查及统计等方方面的信息产出。

4.2 知识实用取向

知识实用取向不仅在《教育通讯》的信息产出的内容特征中得到恰如其分地反映,也与刊物的办刊宗旨相互呼应。1938年《教育通讯》创刊时刊登的出版宗旨明确表示:“我们深信教育是人类的重要事业,其繁杂与生活同,随时随地都有问题须待研究讨论的。我们也相信教育渐成为专门学科,其内容日趋丰富。在学术园地荒凉的中国,值得我们努力来做介绍的工作。近年来从事教育职业者日众,社会人士注意教育设施者亦渐多,因此教育参考资料之供给,亦甚需要。至教育消息之传播,在幅员广大,交通不便之今日中国,更宜有专门刊物来担任的。”[10]从《教育通讯》信息产出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以教育实践为主体的教育论文和教育消息一直是刊物关注的重点。现存的《教育通讯》中有7期为专号,对民众教育、师范教育、升学指导、纪念教师节、义务教育进行系统的宣传介绍,正是秉持此办刊宗旨的结果,“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作为高频出现的主题词,也是对办刊宗旨的又一反映。总体而言教育“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一个和敌人战斗所必需的武器,非常有力的武器。”[11]

《教育通讯》载文实用取向扎根于战争时期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实,如何实现落后教育到先进教育的转变是民国教育者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教育在战争时期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找到目标,同时也需要知晓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法。因此,《教育通讯》大力着墨于对各地及世界各地的教育情况、方法的介绍传播,同时也重视中央对教育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的重视与指导。

5 结语

《教育通讯(汉口)》发行时长11年,基本不拖期,由于发行时间较长且较为稳定,对于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及国共内战时期中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通讯(汉口)》载文6614篇,不同领域的学者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作为期刊的精神核心与舆论的领导者,期刊编辑们从期刊的选题规划、栏目设置、专号组织到稿件的征集、取舍与字句的修改都能层层把关,对期刊的办理理念与发展方向起到关键作用。《教育通讯(汉口)》发行周期短、信息输出全面、实效大、针对性强,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实践等进行了大力的介绍和传播,成为特殊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参与者。

作为图书馆人,我们则需要进一步对浩瀚的文献资料爬梳,整理出更多有价值的教育文献,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突破传统的局限,为推动文献开发整理的工作贡献一己薄力。

猜你喜欢
载文标引汉口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档案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比较分析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