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林
传播涵化认同即发挥传播在保持共同体成员在认可和自觉践行共同信仰中的作用。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①在仪式观的视角下,并不排除传播具有传递和分享信息的作用,但更强调传播在确认社会共同信仰和涵化集体记忆中的作用。传播的这种作用正好与维系共同体的需要相契合。滕尼斯认为,“默认一致是对于一切真正的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和共同工作的内在本质和真实情况的最简单的表示”,是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作为一个共同体自己的意志”。②这里的默认一致就是共同体成员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关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共同体成员在对这些共同信仰和集体记忆的接受过程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实现对共同体的认同。因此,可以发挥传播在确认社会信仰和涵化集体记忆中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涵化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
国家纪念仪式作为一种传播形式,以特殊的象征符号表达特定的意义。这些象征符号承载着国人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一个神圣的场域,召唤国人确认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身份,传递着真实可感的“国家”一词的所指,从而涵化国人对国家的认同。
国家纪念仪式代表着国家对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念,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对当下国人不负历史的期望,对开创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激励。国家纪念仪式传达着千差万别的信息,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国家纪念仪式的目的都在于对固定意义的表达。国家纪念仪式通过对历史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和当下领袖和国人对历史的展演,并进行周期性的重复,在国人心灵中多次反复确认,一次次唤醒国人的集体记忆。所有的国家纪念仪式总体上传达着与国家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蕴含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国家纪念仪式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周期性的重复,召唤国人的集体记忆,让国人感受到自己与国家的血脉联系,不断加深国人对国家的认同。
国家纪念仪式可以被看作是历史的表演,它是在特定的时空开展的经过严密组织、精心策划、具有特殊目的的展演活动。国家纪念仪式现场是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参与者是严肃的,气氛是庄重的,观看者屏息驻足地观看着。国家纪念仪式的一切构成元素都是为契合它所要传达的集体记忆而存在,这些元素表达着某种共同的意义。这些表层的元素构成和深层的意义共同形成了一个国人接受集体记忆熏陶的神圣场域,在这个神圣的仪式情境中,所有的仪式参与者和观看者同时接受着共同的精神洗礼。同时,国家纪念仪式所形成的神圣场域是排他性的,这个神圣场域只为某一特定仪式而存在,国人停下常规事务,进入仪式形成的神圣精神朝圣殿堂,确认自己与这个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涵化自己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纪念仪式创造了一个个神圣的精神朝圣殿堂,让国人暂停日常事务,共享某种情感和意义,在仪式的熏陶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加深对国家的认同和将对国家的认同践行于实际行动中的自觉性。
国家纪念仪式确认着国人自己的国家公民身份,让公民加深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涵化国家认同。公民身份的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公民权利、公民责任和公民美德。公民要在意识中认可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所具有的权利、应当履行的责任和应有的公民美德,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这样公民就能自觉对国家产生认同。国家纪念仪式表现的精神价值与公民身份内涵相契合。国家纪念仪式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用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感召国人以他们为精神和行为的榜样,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责任,并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公民美德。国家纪念仪式中包含着丰富的自觉践行公民身份内涵的范例,这些范例作为公民精神和行为上的模范,让公民意识到自己与他们同属一个国家、拥有共同信仰,自己也应当像他们一样自觉认可并践行公民身份内涵。国家纪念仪式对此反复地强调,并用仪式神圣场域进行熏陶;公民根据仪式提供的公民身份内涵的标准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国家纪念仪式强调国家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在日常中,“国家”这一字眼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存在,而在国家纪念仪式中,国人暂时放下手头的日常事务,凝聚起高度的注意力,接受仪式的精神洗礼。国家纪念仪式的各种象征符号刺激着国人的感官,展现着国家的形象,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国家”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日常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符号,在国家纪念仪式中真实可感。国家纪念仪式向国人确认国家真实的历史、千千万万的同胞以及关于这个国家的集体记忆,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同胞和国家历史的存在,让国人的国家认同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客体,从而激发国人自觉履行国家的使命、践行国家的信仰,在精神和行为上都表达出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纪念仪式在特定时空的神圣场域中突出展现国家的形象,加深国人对国家共同体的真切认识,从而增强国人对国家的认同。
国家纪念仪式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它的作用的发挥会受到某些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国家纪念仪式涵化国家认同的作用,就应当避免某些因素的消解作用。
社会中存在着多众多样的场域,各个场域之间相互影响。在国家纪念仪式的举办中,要防止其他场对仪式神圣场域的入侵。“媒介事件所唤起的集团感情一定对广告人是一个重大诱惑,不过人们担心,商业运作进入媒介事件领域,这是否有害于媒介事件作为既有必要的庆典性又承载着厚重的价值意义的‘重大节日’的生存。”③这里的媒介事件包含国家纪念仪式,因此要避免商业场对国家纪念仪式神圣场域的入侵,避免商业因素对国家纪念仪式意义的消解。国家纪念仪式所凝聚起来的受众和高度的注意力对商业力量来讲是谋取经济利益的大好机会,但是国家纪念仪式所表达的内容是所有人应当屏息驻足接受的内容,仪式形成的神圣场域是人们精神朝圣的神圣殿堂,商业场的入侵只会消解国家纪念仪式的神圣性,破坏国人共同精神信仰的传播和熏陶。因此,必须避免商业力量对国家纪念仪式营造的神圣场域的入侵,维持国家纪念仪式在特定时空形成的神圣场域的纯粹性,以充分发挥国家纪念涵化国家认同的功能。
“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必然有助于纪念仪式价值功能的发挥,而焦虑、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必然会阻碍纪念仪式正能量的发挥。”④我国当前面临着复杂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公众的权利意识迅速提升,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信息化网络化中形成的虚拟社会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⑤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很容易产生社会不良心态,对国家纪念仪式传递的精神信仰产生消解作用。某些利益主体会因为自身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在社会中表达不满,散布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歪曲解释国家纪念仪式的意义,利用网络传播吸引眼球,分解人们对国家纪念仪式的注意力,消解国家纪念仪式涵化国家认同的效果。因此,在国家纪念仪式举办的特定时空有必要对不良社会心态进行疏导或规制,确保仪式的神圣性和涵化国家认同的作用。
国家纪念仪式是对全国人民的一场恢弘的精神洗礼仪式,受众规模巨大,受众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和不同的信息需求和接受能力。国家纪念仪式的设计也应当相应地多元化。国家纪念仪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设计不同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保证所有受众都能通过国家纪念仪式对国家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仪式的设计要注重受众自觉参与传播,强化受众对国家纪念仪式的理解。同时,仪式的设计要注入时代的新元素、新内涵,将国家历史记忆与时代潮流融合,让受众感受到国家纪念仪式的时代意义;避免仪式设计的程式化,使国家纪念仪式更加吸引受众眼球。总之,要想充分发挥国家纪念仪式传播的效果,不应该期待受众主动调整自己以理解和接受仪式所传递的内容,而应该创新国家纪念仪式的设计,主动适应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国家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其存在和发展需要其组成成员的认同。国家纪念仪式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在涵化国家认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国家纪念仪式涵化国家认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蕴含着国家成员共同的精神信仰,召唤国人的集体记忆,传达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营造了一个神圣的场域,作为国人朝圣的精神殿堂;确认国人的公民身份内涵,加深对自己作为国家一员的身份的理解;将“国家”的所指真切地表现出来,展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国家形象。国家纪念仪式通过这些方面加深国人对国家精神信仰的认可和将思想上的认可转化为实际行为的自觉性。
但是,国家纪念仪式在特定的社会场域中进行,它的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其他社会力量的影响。商业力量、社会不良心态和受众的接受行为都会对国家纪念仪式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要避免商业场对国家纪念仪式神圣场域的入侵,避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不良社会心态的消解作用,创新国家纪念仪式的设计,主动适应多样化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使受众充分地理解和接受仪式传达的精神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国家纪念仪式在涵化国家认同中的作用。
注释:
①[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②[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74.
③[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4.
④田旭明.发挥国家纪念仪式在涵育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功能[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67.
⑤周红云.社会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