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瑶
在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媒体和社会公众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危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越来越希望得到更加及时和权威的公共卫生信息,这使得公共卫生的报道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媒体对于报道公共卫生信息的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这就加剧了各媒体在医药卫生领域和公共卫生信息资源方面的竞争。从事卫生领域报道多年,我们看到各家媒体都很重视公共卫生报道,但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仍囿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学素养仍在限制报道的客观准确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威胁社会公众健康的事件,因此,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涉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传染病疫情、群体性食物中毒等专业领域知识,从事此类报道的记者必须要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把握报道内容所涉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新闻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事件越是重要,报道就越要准确,否则将形成谣言的蔓延,误导公众,造成社会恐慌。
对于记者要具备的科学素养问题,《纽约时报》的编辑卡尔·范安达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1921年,爱因斯坦到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场讲座,参加活动的《纽约时报》记者当时也征求了一位物理学家的意见之后发回了报道,但是,范安达看到稿件后认为爱因斯坦的公式有错误,于是要求这位记者再详细核实一下,记者翻看了采访本之后仍认为他的记录没有任何问题。范安达却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向爱因斯坦本人求证,这时,爱因斯坦才发现是他自己把公式写错了。当然,现实中不能要求每一个记者都能具备范安达这样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要从事公共卫生报道的话,记者还是需要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在医疗卫生、药品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其次,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朋友圈往往成为消息的来源,但是,有的记者在朋友圈刷到诸如某校发生群体中毒事件之类的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没有核实,抢发为先。对于记者、编辑,核实信息、确认信息来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哪怕是一条简短的讯息,代表的都是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只为抢发,不对信息进行核实查证,不仅暴露出记者专业训练不过关、不合格,也破坏了媒体自身的公众形象。与此同时,也会时常出现在调查报道中记者对新闻事实核实不够准确的现象。比如,2016年国内某都市报刊发的失实报道《我的右肾去哪儿了》。在报道中,一男子表示出院第二天时发现右肾“失踪”,多次询问当地卫生部门和医院,但迟迟没有给出检查结果。而事实上,报道中的一些叙述不够准确,把医学术语“右肾缺如”理解为右肾“失踪”,而在追踪“右肾缺如”的原因时并没有刨根问底,从而误导公众认为这是一次有预谋的“盗肾”,引发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这种事件多次发生,必然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第三,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只要有一家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其他媒体便不做任何处理地就进行转发,直接推送给受众。事件的来源是否可靠,实际情况到底何样?这些在一些记者看来不再那么重要。但是,如果这是虚假信息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制造的谣言的话,引发的不仅是点击量的激增,还有社会恐慌的情绪。比如,近年来食品谣言层出不穷,如粉丝、紫菜是塑料做的、同时吃螃蟹加柿子会中毒、吃鸡鸭会感染禽流感等,这个时候,媒体必须站出来,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做准确的报道,不能任由这些谣言在网络上乱飞而使公众对食品安全产生恐慌心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成因多样性、传播广泛性、危害复杂性等特点,在报道这类特殊的社会事件中,媒体要慎之又慎,秉持着公正、严谨、理性的态度进行报道。针对上文所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提高媒体自身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应急能力,培养专业的记者。一次次公正权威的报道能够为媒体的公信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添砖加瓦。因此,媒体要想真正发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引导舆论的作用,就要通过及时的报道引起公众的重视和警惕。而做到这一点,负责报道这一领域的记者很关键。媒体可以选择专业素养强、对公共卫生感兴趣的记者从事这一领域的新闻报道。要相对固定记者,通过长期报道让记者熟悉和了解医药卫生行业,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以及医院可以通过培训或讲座、日常报道等形式提高记者的专业知识水平。
其次,打造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机构和媒体的沟通机制,建立通畅的信息传播、处理危机等方面的联络关系。日常工作中,卫生计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常设对外宣传机构,并有相对固定工作人员负责与媒体进行沟通。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相关机构要及时与媒体联系,或者说媒体记者能够联络到具体负责的人,了解事情真相,掌握具体信息,决定通过什么方式发布信息。这样的话,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媒体既能够快速报道,做到不漏报、不隐瞒,还能够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
比如,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由于其高达40%的致死率在社会上引起恐慌。这期间,卫生部门不仅及时在官方网站通报疫情,还组织疾控专家通过媒体解读关于H7N9的科普知识,让公众认识并了解这种病毒,同时教会公众如何进行预防。
再次,事件中人的表现是最值得关往的。媒体要将关注人的命运作为践行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体现出身为社会一环的媒体应有的一份责任、信任、奉献和宽容。因此要把报道的对象和重点放在人的命运上,去挖掘人物生活环境,融入到人物的生活中去,发扬人文关怀的理念,反映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况。
另外,从事医疗卫生领域报道的记者在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还要把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学习进步的主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人民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前往人口集中地方的几率越来越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健康传播不能局限在医学领域或医患之间,更应该面向大众传播。同时,健康传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从事这类报道的记者和编辑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把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责任,勤于学习健康专业知识,不仅对常见疾病有基本的了解,也要对疾控的相关政策有一定的把握。这样的话,既可以提高自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敏感性,也能让自己成为健康领域的专家,从而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时,不至于慌了手脚,忙中出错。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然而,要完全杜绝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积极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此类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大数据时代,众多媒体每天都在提供着各种资讯,面对公共卫生危机,公众需要媒体提供真实的、有效的信息。因此,这个时代对媒体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需要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更需要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做出既有热度又有温度、深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张自力.针对性·主动性·专业性——谈谈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策略[J].新闻三昧,2005(09):52-54.
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展江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亚男,刘德生,俞敏.现代科普期刊栏目规划研究[J].编辑学报,2012(02):112-115.
4.吴飞,郜书锴.模块式报道方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运用[J].中国编辑,2008(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