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良君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媒介融合使传媒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新闻生产流程和传播形式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传媒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这些都是新闻传播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专业人才既要对传媒专业角色有明确的认知,还要具备核心竞争力。
随着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人人是传播者成为现实,传媒专业人才的地位和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因如此,传媒专业人才的专业角色更加重要,在泥沙混杂的媒介信息中,需要有专业人才来把控新闻信息的质量和舆论的导向,来应对大数据的发展。
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频繁和深入,传媒集团内部的新闻生产、采编运作不再是单一的作坊模式,而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介融合生产。这种跨媒介的融合生产流程对传媒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要求他们由原来的单一型向融合型转变,由原来单纯的信息生产者变为复杂的知识生产者,由原来的单一媒介产品生产者变为多种媒介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媒介运营管理者。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流程的变化、传播渠道和形式的交融与革新,对传媒专业人才的技能和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还必须具备几项重要的媒介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说,传媒专业人才要符合“专业基本素养+”的人才模式。所谓“专业基本素养+”的传媒人才模式,是指传媒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传媒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传媒技能,以此作为其核心竞争力参与传媒市场的人才竞争。
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一是具有熟练操作多种媒介技术的能力,熟练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编辑技术;二是具有超强的大数据应对能力,能够从大量的无序数据中分析、挖掘、整合、提炼、生成新闻;三是融合使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精彩故事的能力;四是具有驾驭跨媒介市场的运作能力,把社会需要和用户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差异化、个性化,赢得市场。
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随着媒介的快速发展,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新闻传播教育发展速度过快,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新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依然按照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实务设置课程,没有打破媒介介质的划分;课程使用的教材版本过时,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跟上媒介融合的实际,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媒介的人才需求不匹配。
一些地方新闻院校盲目新增专业,导致实验设备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新专业的需求,实验教学出现脱节;实践教学仅限于常规的课堂实验、见习、实习,没有打开多种实训渠道,实践平台单一,虽然学生人数在增加,但培养质量在下降。
地方新闻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普遍缺乏媒介从业经验,即使有也已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在师资上不够重视教师的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教师很少。
地方新闻院校要提高人才质量,务必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务能力。
第一,组建新闻实务教学团队。精选骨干教师,组建新闻实务教学团队;加强新闻实务培训,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可派遣教师到业界和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地方新闻院校可借此机会,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到地方媒体培训,提高他们的全媒体业务技能,提高新闻实务教学水平。
第二,引进业界专业人才。地方新闻院校要向传媒业界优秀人才伸出橄榄枝,吸引他们加入教学团队。一是采取调入的方式引进,用丰厚薪金和优质待遇吸引;二是聘请业界专业人才给学生授课;三是与地方媒体签约,定期或不定期派遣业务人员到院校讲课和指导。
媒介融合时代,媒介需要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复合型传媒专业人才,新闻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夯实专业基本素养。
第一,加强基本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传媒专业人才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首先是专业知识,要懂得基本的新闻传播理论和传播规律,掌握基本的采写编评摄知识,还要学习新媒体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地方新闻院校要打破专业介质壁垒,整合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新媒体的专业特点,开设数字媒体、大数据、融合报道等模块化课程,增加媒介融合知识。其次是人文知识,传媒专业人才要成为“杂家”,必须要以人文素养作底蕴,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更高,要具备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要有更强的格局意识、超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综合性地方院校可借助学校跨学科师资的优势,开设文学、社会学、艺术学等课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人文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当然,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来自于平时,新闻专业学生要在课外多阅读各种书籍,增长学识,开阔眼界,丰富人文知识积淀,同时培养思辨能力和批评意识。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阅读书目,指导和引导学生阅读。新闻专业学生还要自觉在某个领域向纵深拓展,增加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增强敏锐力、思辨力和洞察力。
第二,注重基本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强化。首先,要具备基本的采写编评摄能力,其中最基本的是写作能力。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媒介融合时代,都离不开好的作品,这些好的作品离不开写作能力。要训练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要按照进阶式课程体系设置,从基础写作到新闻写作,再到高级新闻写作、新媒体写作等,循序渐进,依次安排,分别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其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实验教学新路径。地方新闻院校要加强实验室的财力投入,更新设备,重新布局,以满足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张志安教授介绍中山大学建成了融合采编实验室、新闻摄影和VR实验室、数字视频和音频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用户心理和行为实验室、交互设计实验室等实验室集群。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方新闻院校借鉴。
再次,要运用好工作坊实训模式。工作坊是学生“真刀实枪”的实训,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设有报刊工作坊、影视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等,由新闻实务教师指导,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写作、编辑、推送等全过程,都由学生团队自觉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实训的主体和中心。工作坊实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实践和总结,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媒介融合时代,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素养远远不够,还要具备新时代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需依托校内外资源来共同打造。
第一,依托校内媒体资源。各地方院校都有自办媒体,新闻院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媒体,鼓励新闻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办媒体工作中,承担具体的专业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据统计,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有50%的学生参与了校内自办媒体的实践,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
第二,依托校企(媒)合作。校企(媒)合作是新闻院校与媒体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地方新闻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一是利用好校企合作项目。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承担了市旅游外侨民宗局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运营团队有采写组、编辑组、审稿组、推广组,每个组有二三个专业老师,学生人数不限,各组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专业技能训练。比如采写组,各分队每周策划一个选题,然后外出采访和拍摄,回校后撰写稿件,快速成稿;然后编辑组从标题、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图片组合等方面修改、整理、美化,最后做成作品推出。各小组定期总结,指导老师集体讲评,逐渐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实践训练,学生的新媒体操作能力提高很快,在选题、策划、采访、写作、图片处理、编辑、推广等方面都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这种依托项目的实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二是利用校企合作扩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媒介对接是地方新闻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地方院校可与地方媒体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在地方媒体建立了三个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了实践教学,新生入学后的专业教育就是进入地方媒体参观;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假期到地方媒体实践;教师经常与媒体沟通选题,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在地方媒体发表。这种合作让学生与媒体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媒体,“专业基本素养+”技能得到了有效训练,为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依托赛事。每年都有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大学生专业竞赛项目,比如“微视频大赛”“创意影像大赛”“互动传媒大赛”等,地方新闻院校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赛,借此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新闻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白净.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融媒科技的挑战?——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17(04):91-94.
2.陈小波,李红祥.精心打造“第二课堂”,创新新闻实践教学[J].文教资料,2016(33):154-155+186.
3.张天培.融合传播时代新闻教育的“变革者”——张志安访谈录[J].新闻战线,2017(03):54-57.
4.曹茶香.“专业基本素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企业报从业要求带来的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6(02):201-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