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春健
模糊语言涉及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由模糊词语或者词组组成,其语言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精确的界限,也泛指一些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语言,一般而言,模糊语言具有鲜明的概括性、模糊性以及相对性,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获得良好的报道效果。新闻报道以语言媒介来表述真实、客观的新闻事件,虽然精确语言可以确保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但是大部分新闻报道也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
虽然新闻报道始终将文字与结构的严谨性作为重点,但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仅仅依靠数据或者事例的简单罗列来表达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实际上,无论何种形式的新闻报道都不能将所有要素完全、详尽地表述出来,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能够展现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满足新闻报道严谨性的需求。例如新闻报道中使用大约、广泛、基本等模糊语言,就能够将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地表述出来,如果新闻报道中一味地使用较为精确的语言,反而会降低新闻报道的严谨性。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提升新闻报道的严谨性,避免新闻报道陷入虚假、失实以及绝对化的困境中。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变得日益剧烈,部分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对一些暴力、色情或者凶杀的事件进行精确的报道,而这些不良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消极的影响。虽然针对这类不良事件进行精确的报道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要求,但是对受众的精神以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不良新闻事件从事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定,也会提升我国的犯罪率。因此,新闻报道在处理这类不良新闻事件的时候,需要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不仅能够确保新闻报道事件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满足受众人文关怀的心理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最终降低不良新闻事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新闻标题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通过对新闻标题合理、真实的表述,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的揭示,在表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也向受众展现出了新闻事实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同时,受众也可以通过新闻标题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标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记者的态度与观念。因此,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时,首先需要对新闻标题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才能确保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与严谨性。模糊语言一般是运用在部分新闻标题中,由于一部分新闻报道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等较为敏感的数据或者成果,不能对立场和态度进行直接表述,只能运用模糊语言来处理新闻标题,在确保新闻事件能够得到真实、准确表述的同时,又能够实现态度和观点的隐匿表达。例如新浪新闻在报道一则体育新闻的时候,以“火箭已死却仍未死不可思议条件能让休城起死回生”为标题,不仅成功地引起了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对火箭球迷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慰藉作用,模糊标题的处理将记者的观点与态度隐匿地表述了出来,避免了精确语言的机械与直白,一方面提升了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人文情怀,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交际氛围。
在部分新闻报道中,由于新闻事件具有较强的争议性或者舆论性,需要采取概括性的模糊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弱化,从而确保新闻报道体现出鲜明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记者在表述某些观点或者态度的时候,由于受到新闻政策以及其他各种条件的限制,也需要借助模糊语言对新闻事件的表层含义进行弱化处理,使得自身的观点与态度能够以一种较为含蓄、隐性的方式得到客观的表达。一般而言,需要借助概括性的模糊语言对以下问题展开弱化处理:一是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较为敏感的数据或者观点的问题,二是社会大众关注密切但不便随意表述立场与倾向的问题,三是社会大众反映强烈却难以形成统一观点的问题。针对上述三类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与效果,更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与客观性。例如新华网于2009年报道了一则年仅29岁的清华毕业生当选市长的新闻,在这篇新闻报道中,记者使用了一些模糊语言,例如或许、范围等,并没有表现出自身对该事件的真实看法,而是借助模糊语言的运用,让社会大众来判断该事件的是非对错。使用模糊语言对新闻事件中的敏感问题进行处理,既实现了对敏感问题的软化与回避,也体现出了模糊语言的灵活性与含蓄性,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一般具备五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事件、原因、人物,五要素是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五要素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与完善性,这样才能详尽、真实地表述新闻事件。虽然五要素在新闻报道中是必要的,是不能被模糊的,但是出于某种特殊原因,往往需要对五要素进行模糊化处理,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来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例如在处理新闻报道的时间要素时,使用今天、某年某日、与此同时、目前等模糊语言来表述时间跨度较大的新闻事件,因为时间跨度较大的新闻事件缺乏一定的精确性,借助模糊语言可以确保新闻事件的时间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语言的概括性与简洁性。而在处理新闻报道的人物要素时,需要对涉及到人物姓名、名誉等新闻报道进行模糊语言的处理,可以借助某人、有关负责人等模糊语言来表述,这样能够切实地保护新闻报道中人物的隐私权。尤其是在报道一些违法犯罪的新闻事件中,需要对被害人、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进行模糊处理,一方面能够保护新闻报道中人物的隐私权与名誉权,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新闻报道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往往更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谨性,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不仅能够提升新闻语言与结构的严谨性,同时也能够降低不良新闻事件对受众以及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处理好模糊语言十分必要。如今,模糊语言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方式,通过对模糊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确保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深入挖掘出新闻事件的本质。为了更好地发挥模糊语言的价值与功能,需要从新闻标题、弱化问题、新闻要素三个方面入手,合理、恰当地处理模糊语言,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大大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英.新闻模糊语的语用探析[J].新闻知识,2012(07):35-36.
2.李文佼.顺应论视角下的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91-93.
3.刘长发.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原则[J].新闻研究导刊,2014(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