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冠希
纪录片是取材于真人真事,并且对其进行艺术化加工,使人们对其传达的真实内涵产生一定思考的影视艺术。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性是其发展的两大构成要素。就其真实性而言,纪录片具有新闻报道的特性,要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实际生活,但其可看性相对较弱。就其故事性而言,纪录片具有电影的特性,将粗糙的生活通过艺术化的视听形式表达出来,可看性相对较强,但其真实性可能被削弱,如何让观众体会到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真实感一直是纪录片创作者不懈追求的。21世纪以来,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性问题又有了新的讨论空间。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先应厘清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各自的本质特征。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个具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真实是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那么纪录片就是最靠近现实的那条线。笔者将纪录片的真实性分为艺术真实、心理真实和虚拟真实这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提到纪录片的艺术真实就不得不提到其相对应的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影像完全与生活重合,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不属于客观真实范畴。客观真实只不过是一些理想主义者的追求,试图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使纪录片成为对物质世界的复制。从创作的角度上,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即使真正实现客观真实,这样的纪录片也就不属于影视艺术了,因为其缺乏作为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创作者对主观世界的表达,从而使得观众通过欣赏这样的作品产生相应的思考。
一部纪录片成品的制作要经历很多个环节,从面对一件真人真事要选取的主题、角度到拍摄素材时所用景别、机位和后期对素材的整理、剪辑、配乐等一系列过程无不渗透着主创人员的主观意识。再有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当历史资料、人物缺失时,通常会在参考历史后采用搬演、情景再现等艺术方式对其进行还原,丰富影视艺术表现形式。观众对这样的艺术真实也比较接受,更有助于增加其观片时的想象力,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由此可见,纪录片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加工,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真实。
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来看,在纪录片接收信息环节,观众对其真实的认知来自于一种心理感觉,即心理真实。纪录片的人物性格、事件的发展、主题的表达、细节的描绘都会影响到观众对该片是否真实的评价。在《郑和下西洋》《故宫》《玄奘之路》等纪录片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模拟了很多历史场景和相对应的历史人物,观众虽然知道这些都是通过电脑虚拟出来的,但仍觉得具有真实感。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虚拟影像是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推演而出的,尊重了事实基础,提高审美趣味;另一方面是因为主创人员的良知和心理真实,他们在利用技术还原已经发生过的事时,凭借着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良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作品接近事实真实。
“虚拟”与“真实”看似对立的两个词语,在纪录片中却可以同时存在。在数字化的时代,可以通过技术虚拟出存在或者想象的事物,戴上特制的眼镜后甚至能让人身临其境,分不清虚拟和真实的界限,因此称之为虚拟真实。虚拟不是虚假,虚拟出来的相关事物也都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有据可循,不破坏观众的真实感。可以说虚拟真实已经成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叙事方式,在各大纪录片中都会使用,尤其是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虚拟真实使原本略显枯燥、抽象的纪录片变得具有可看性,有利于扩大其传播的范围。
纪录片除了具有真实性特征,就其艺术性而言,纪录片也是一种叙事艺术。纪录片承担着教育、愉悦、认知的功能,愉悦功能是作为艺术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愉悦功能一旦丧失,其他两大功能将无从谈起。现如今,新媒体融合趋势日渐明显,人们更喜欢碎片化、互动性强的信息,对纪录片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如果一味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性而忽视其故事性,将会大大削弱其可看性,纪录片观众将不可避免地流失。纪录片创作者应该主动寻找纪录片中的故事性,丰富纪录片的表现手段,但非虚构仍是其根本底线,决不能因为表现手法的改变而任意地将剧情片与纪录片两种片种进行杂糅。
纪录片需要将原本松散、无序的素材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形成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全新样式,这是纪录片故事性中最关键的地方。完整的故事情节指的是在全片中要有一条主线索,所有情节都围绕它来发展,前后发生的事件也要有明确的因果逻辑。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围绕着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主题展映会这一线索,带出了故宫工匠为了展映而修文物的故事。按照修复部门的划分,有青铜组、木器组、钟表组等,每集都可以独立成篇,但每个独立叙事的发展进程都是随着临近展映的进程不断推进的。片子摒弃了宏大叙事,而是展示了修复师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体现了其匠心精神,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何为有趣的故事?第一,一个有趣的故事可能是故事情节曲折,例如纪录片《高三》向我们真实展示了琐碎、重复、疯狂的高三生活,有逃避生活的差生、严厉的班主任、早恋生等,情节曲折。第二,一个有趣的故事也可能是展示平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人或事物。纪录片《微观世界》利用特殊的微观摄影机,向人们展示了草丛中、森林里放大无数倍的昆虫世界。第三,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可能体现在视角上。纪录片《海豚湾》从第一人称出发,真实记录了环保主义者如何和日本当局斗智斗勇,拍摄到其杀害鲸鱼的珍贵影像资料的。当然有趣的故事还能体现在虚拟技术的使用、拍摄画面的现场感、情感共鸣强烈等,这都需要纪录片创作者认真体悟生活,找到适合表达的主题人物、事件,从中发现有趣的可能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并不矛盾,在纪录片创作中两者相辅相成,一起将一个真实的故事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产生真实情感的共鸣,非虚构是根本底线。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一部纪录片没有真实性便不能称之为纪录片。而故事性则是纪录片的发展要求,只有提升了故事性,观众才更乐于接受它,寓教于乐,从而促进纪录片更好地发展。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兼顾其真实性和故事性,不能有所偏颇,任何的偏颇都会影响到纪录片最终呈现出来的品质。
在哲学层面上来看不存在绝对真实,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是依托于其故事性来展现艺术真实、虚拟真实和心理真实的。纪录片和剧情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所展示的时空场景、人物、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像剧情片中剧情是虚构的,场景是搭建的,人物是演员扮演的,这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能够让观众透过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里找寻自己心中的那个真相。
参考文献:
1.袁陈.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孙玉平,孙振虎.试论纪录片的故事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s2).
4.李国芳.真实再现与纪实片的真实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赵伯平.对纪录片真实性与主观表现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