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台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毛焰,1968年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绘画世家,九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南京,以其观念性肖像绘画备受世人瞩目,作品外表是一种极为高超的写实技巧,并透露着画家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在装置、行为、观念、新媒体等艺术形式盛行的当今艺术界,传统的架上绘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毛焰却始终不为外界所扰,仍然痴迷醉心于肖像创作。
卢西恩·弗洛伊德认为好的肖像绘画一定和他实现的方式有关。毛焰曾经表示希望自己的画面中的每个角落和局部都充满着表情。他有着非凡的才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到,到1992年凭借作品《小山的肖像》获得广州艺术双年展学术奖,再到作品《记忆或舞蹈的黑玫瑰》拍出千万高价,毛焰在学术和市场上都获得了丰收,而他执着于肖像绘画的探索却从未停止。
九十年代初,毛焰以周围朋友为描绘对象,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肖像绘画。他的画面中,人物与背景相互交融,边缘线处理模糊,创造出的形象尖锐对立,并拓展和延伸了肖像的纵向发展。《小山的肖像》中,毛焰采用头重脚轻的俯视,制造出的形象忧郁、敏感、不安。作品《我的诗人》将毛焰带入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和精神层面;那时正值艺术家的朋友诗人韩东人生低潮,而在毛焰看来,韩东的失魂落魄美到了一种极致,他的尖锐性开始变得内敛,他也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博尔赫斯认为:“作家只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能写他想写的东西。艺术家一样,只能创作他能力范围内的作品。”毛式肖像绘画的独特性是任何艺术家都无法取代的,他不以观念取胜,通过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说话,这在当今乱象丛生的世界,毛焰犹如一面镜子,让一切虚假繁荣的艺术显得苍白无力。毛焰的灰色使用有效地塑造了他所描绘的对象,其作品的品质也达到了常人难以到达的高度,他不取悦观众,而是遵从内心,技巧背后更为重要的是其精神性,这是一种由表及里,而又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气质。
从认识托马斯开始,毛焰在长时间里对他的形象进行了描绘,他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避免刻意而为之的中国符号使用,再反反复复之间,托马斯也成为了毛式肖像的显著符号。毛焰在长时间里的画法都没有大的变动,似乎只是一生当中画了一幅画,这当然不是说他一层不变,只是在单调的、单一的创作;而是在创作的道途上,毛焰选择了纵向前进,通过将一种事物做到极致,在其深度上无可匹敌,由此而彰显出其意义。
我们纵观艺术史,如毕加索一类画家能够做到变化多端,并且在每一经历的领域都达到了惊人高度的画家极其的少,但这并不是说成功的艺术家是风格多样的,而是在艺术的道路,如毛焰一类的画家,他们穷尽一生,将事物做到极致,让人难以企及,一如巴尔蒂斯、莫兰迪等,重复的本身被赋予了哲学的意义,探索每一事物的未知性和可能性。
人们在观察和判断事物的时候往往将表面现象作为一种本质,放大了事物的单面,以偏概全。大家看待毛焰极其作品时,许多时候总是会将其技巧作为主要的议论话题,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东西,由此而造成一种误读。在笔者看来,毛焰是将其技巧融入到了表达对象中,画面的形式和高超的技艺是为其观念所服务的,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不是刻意的技巧卖弄,当情到深处,泥沙俱下,正所谓“尽精微,致广大。”不是肤浅的形式游走,而在于内心是否通过画面得以实现,它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光辉。
在毛焰的肖像绘画中,我们看到的表面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但其微妙的笔触和画面所展现出的气质却又充满着抽象感。中国传统艺术中评价人物绘画达到相生相容的高度时,常用形神皆备来形容,在毛焰的作品里,色调和谐统一,但在和谐之中,却又变化万千,每一画面都有其特殊的存在意义,和而不同。
栗宪庭曾经说过,毛焰的作品在欧洲的任何博物馆放到大师画作面前都毫不逊色。毛焰的作品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显得格外安静,而我们当下热火朝天的艺术现象背后,又有多少能够成为经典,我想,毛焰一定是其中之一。好的艺术作品,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当下的艺术发展,有时候更像是快餐文化占据了主流,我们总是在说当代,当艺术当代到一定程度,而对其背后的东西知之甚少,盲目地将过去一刀切掉,那么,艺术终将陷入沼泽。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舒可文《毛焰与托马斯》J荣宝斋,2011年02期3、李小山《阵中叫阵》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