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研究

2018-04-01 17:04陈淑君
市场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病病种贫困人口

◇李 欣 陈淑君

为了进一步解决贫困问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国家开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医疗卫生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效防止和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严重,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能力较差的贫困农民来说,任何一种突发性疾病、慢性病或重特大疾病,都可能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了贯彻实施我国精准扶贫战略,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基础较差、贫困人口较多的农村。

一、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一)医疗救助可以切实解决病贫循环问题。经过多年扶贫工作,我国贫困人口总数逐年降低,但是仍存在着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仍高达7.2%。因病致贫的大约占我国总体贫困人口的1/3。疾病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个家庭中如果有长期患病或者患有大病的人口存在,那么这个家庭就非常容易陷入贫困。他们无力承担超出经济能力之外的医疗费用,这也就造成病贫交加的恶性循环。贫困人口对于医疗救助需求很大,因为医疗救助使贫困群体既可以享受医疗服务,又能够降低其生活上的经济压力,防止病贫恶性循环情况发生。

(二)医疗救助可以弥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足。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都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为生存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障。当老百姓因患病支出医疗费用时,给予医疗费用的报销,降低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负担。然而,新农合保障力度十分不足,患病人口经新农合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之后,其自负部分的医疗费用对他们来说仍无力支付。我国出台的医疗救助制度在新农合补助的基础上,对报销后的剩余部分进行救助,这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医疗救助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医疗救助有效地降低了农村贫困人民的医疗费用,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医疗救助的实施在缓解农村贫困人民的医疗费用压力的同时还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到了完善作用。疾病是导致贫困的最重要原因,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五保户,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政府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当这部分人患病后,医疗救助可以确保其得到有效救治。因此,我国的医疗救助提高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二、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覆盖面窄。黑龙江省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仍不全面,还没有覆盖农村所有贫困人口。有两部分农村人口应该被列入现有医疗救助范围,但仍未被加入制度当中。这两部分分别是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人口和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边缘的这部分农村人口的收入比较低,如果患病,较高的医疗费用支出是他们无力承担的,这将使其陷入贫困。另一部分为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黑龙江省医疗救助政策实施一般遵循属地管理原则,这一规定使外来人员基本上全部被排斥在医疗救助之外。因此政府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口没有医疗救助资金预算,这就导致了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无法得到救助。

(二)救助水平低。黑龙江省救助标准虽然逐年提高,但救助水平仍偏低,与部分省(市)相比,人均救助水平较低。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医疗救助的实施可以有效切断致贫源头。医疗费用每年都会有所增长,但是救助标准增长速度却赶不上医疗费用的增速。当前的医疗救助除了对特困供养人员提供100%的救助补贴,对其他重病患者提供的救助金额十分有限,年度救助封顶线为30000元,这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人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黑龙江省的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少,无法满足患大病人口的救助需求。封顶线和享有病种的限制造成了许多困难患者得不到救助,就算是接受了救助的贫困人口,他们所享有的救助水平也很低。

(三)救助内容重治轻防。黑龙江省对农村贫困人口直接医疗救助的重点是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和患重特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两部分。一般门诊救助只是针对规定范围内的长期需要门诊治疗的救助病种。当农村贫困人口所患的是医疗救助范围以外的病种时,他们就被排除在制度之外。在农村地区,人们往往因为医疗费用高而对小病不重视,慢慢拖成大病。我国的救助都是属于事中和事后的救助,很少有事前救助,相关部门对于很多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在制度设计中没有得到体现。救助部门对于门诊普通常见病的救助的不重视,造成一些常见病不能及时医治。现有的医疗救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救助效果,没能将贫困扼杀于萌芽之中。因此,为了减少贫病循环、因病致贫现象的层出不穷,应该在制度设计之初就重视门诊的救助,并且增加一些基础预防保健项目,从源头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

(四)救助程序复杂。救助程序环节多,各环节时间长是造成救助程序复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黑龙江省审批的整个流程将近30个工作日,缺乏时效性,许多贫困人口因为时间周期长而放弃申请救助。申请救助要先去申请,再去街道办事处,最后去民政部门进行申请,患病本身就给农村人口造成了较大压力,他们对医疗救助的申请没有精力去一步步申请,这些都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救助。另一方面,在医疗救助结算程序上,“一站式”即时结算大大提高了救助效率,但也只是在定点医院才可以真正得以实现。当救助对象如果没在定点医院进行医治,他们就必须垫付政策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这些本该由医疗救助资金支付的费用给农村贫困人口造成了经济压力。他们如果想报销这部分费用,就需要经历复杂的申请程序,这也同样造成了农村贫困人口不能及时得到救助。

三、黑龙江省农村残疾人群体医疗救助制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医疗救助所承担的报销比例也逐年增长,因此政府应该在最大限度内增加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并且适度扩大医疗救助的范围。当前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大,这一群体不应该被医疗救助制度所忽视而排除在外,这一群体的比重越来越高,他们的救助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入救助范围的是处于低保即贫困边缘的农村贫困人口,当他们如果患病,巨大的医疗费用会造成他们入不敷出。救助对象范围的确定应全面考虑到所有需要救助的群体,这样才能使需要救助的农村贫困人口都切实得到救助。

(二)提高医疗救助标准。黑龙江省救助标准仍然很低,救助标准低影响了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水平。黑龙江省应该逐步增加目录外医疗费用、门诊医疗费用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各项标准,对所有大病病种救助,通过按费用救助的方式提高救助水平。同时,还应该学习甘肃省增加医疗救助病种,在救助病种数量上看,黑龙江省认定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只有25种,在此范围内的患病人群才可以享受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在门诊病种上也应更加重视常见病,增加救助内容,这样才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看病难问题。

(三)简化医疗救助程序。简化医疗救助程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黑龙江省应完善救助程序设计,增加各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减少审批时间,学习重庆医疗救助制度,把救助时间缩短至5~7个工作日。应确保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各个环节的审批效率,缩短救助申请时间,对申请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给予及时受理,对符合条件的要按时办理审批手续,避免审批时间长造成申请困难。另一方面,要改进救助资金的结算办法,完善一站式救助结算办法,加快“一站式”结算全覆盖,增加定点医院的设立,以减少患病贫困人口结算困难。

(四)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内容向门诊和疾病预防拓展。第一,医疗救助制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解决贫困人口因疾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而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第二,改变以大病救助和住院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救助方式,逐步将救助内容向门诊和疾病预防倾斜,不断拓宽医疗救助门诊病种数量。第三,增加预防保健的基础医疗卫化服务,村委会可以周期性组织村民体检,有效地对大病进行筛查,这对重大疾病及早预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徐娜,田固.医疗救助在健康扶贫中的作用及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6(11).

[2]成呈.大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与救助标准探讨——基于全国29省《大病医疗救助实施方案》的比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

[3]邢璐.医疗救助助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以云南省宾川县农村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24).

猜你喜欢
大病病种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
“新病种”等十五则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